引导孩子树立理想(1 / 1)

巴斯德曾经说过:“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生的三大要素。”人的一生主要依赖两种姿势:直立或躺下,由此派生出两种姿态:行动或梦想,而立志是事业的大门。所以我们说成功之路属于有理想的人。只有理想充实的人,才会找到自己人生的亮点;只有理想充实的人,才会精神饱满地去迎接挑战;只有理想充实的人,才会扬起生活的风帆,一路乘风破浪。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家长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有着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从小就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

诚然,很多家长都明白理想对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不懂得如何指引孩子树立理想。其中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家长理想代替子女理想。目前四五十岁的家长,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文革”时期和“上山下乡”浪潮中度过了青春年华,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现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让孩子来圆自己的梦。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一流大学,进入热门专业,抢占“社会制高点”,赢在“起跑线”上。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今天,甚至几代人的理想都加在了一个孩子身上。如:有的家长说,“我们家庭各种职业都有,就缺医生,孩子,你将来做个医生吧,我那时考进了医学院却因成分不好无法读,你将来做了医生,我们家里看病就不愁了,而且医生职业稳定,收入也不错”。

第二,理想就是要找个好职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理想就是应找一个好工作,为找个好工作就必须进名牌大学,选一个好专业,将来可以赚大钱。为此,好多家长热衷于社会上的一些职业测评,哪个岗位赚钱多就选哪个专业,把理想简单看成是职业理想。其实,理想还有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更重要的是有社会理想。这些理想,家长都忽略了。家长认为,要改变家长下岗、家庭经济窘迫的现状,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孩子选一个好职业。

第三,脱离孩子现实的高期望。据上海市对1141户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家长对子女文化程度的期望,硕士占3.91%,博士占8.91%,大学占76.54%,中专、技校占8.54%。很显然,家长的愿望与社会的需求不相吻合,与孩子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很多学生认为,造成他们学习压力大和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家长的期望过高。

因此,家长在指引孩子树立理想时,要实事求是,要以孩子的理想为理想,决不能搞“一言堂”。此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做出自己的努力。理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生为之付出的努力。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好的计划、措施如能坚持21天,就能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如能坚持72天,就能内化成为一个良好的品德。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制订长期目标:如高一孩子三年后的目标,十年后的目标;制订短期目标:如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每天的计划,要把理想化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计划。这样,孩子不会觉得理想那么遥远、那么空,一个个小计划实现起来不难,有了信心,就容易完成计划,最终实现理想。对孩子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要予以鼓励,“啊!离目标又近了一步,离理想又近了许多。”孩子在家长的激励中会增强信心,磨炼意志,觉得理想的实现并不是空洞遥远的天方夜谭,只要努力,一切都成为可能。同时,家长要督促检查孩子的计划是否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修订计划,使计划不是形式主义,家长与孩子还要一起经常性地问,目标有没有完成,离目标还有多大距离,下一步该怎么办?再者,家长可以为孩子制订一本反思记录本,记载孩子每天取得的进步以及还需努力的方向。还可以坚持进行“清晨六问”与“静夜六思”,天天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可以缩短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让理想成为可能是完全做得到的。附:

清晨六问

1.我今天的目标是什么?

2.我的核心大目标是什么?

3.我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4.我今天准备学到哪些新东西?

5.我今天准备在哪些方面进步了一点点?

6.我今天如何更快乐些?

静夜六思

1.今天是否完成了小目标?

2.今天是否更接近了大目标?

3.我今天又学到了什么?

4.我今天在哪些方面进步一点点?

5.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6.我明天的目标是什么?

理想不分大小,只要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对社会有利,家长就应该支持他。家庭是一个相互支持的系统,有家长的支持对孩子来说就是无穷的力量,实现理想就成为可能。反过来说,孩子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了家长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