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计划”要不得(1 / 1)

现在的孩子活得越来越累,他们被迫参加各种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兴趣班。有的家长甚至想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所谓的“天才计划”。“累,累,累。”孩子就像一头小羔羊,除了无谓的反抗,就只能逆来顺受。“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现在累是为了让孩子将来不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解释的。他们总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人,其实都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人:他们出于攀比、虚荣心的需要,不停地给孩子加压,让孩子在比拼中不断超越。结果可想而知,为了成功,孩子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幸福。

塞达斯曾是美国加州家喻户晓的神童,父亲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他在塞达斯出生前就准备进行一系列教育试验。小塞达斯出生后,父亲便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地对孩子发出字母的读音。6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塞达斯已会读全部英文字母。接着,父亲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让小小的塞达斯独自学习。孩子过早成熟了,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4篇文章。6岁生日晚上,父亲又让儿子完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父亲如此过分施压使塞达斯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傻笑,父亲竟然忽视了这一危险信号,继续在儿子身上进行试验。塞达斯12岁那年,破格进了哈佛大学,可他在16岁时的一次专题演讲中,面对着听众的热烈鼓掌,竞背过身去傻笑不止,随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尽管治愈后塞达斯又继续上学,并取得优异成绩,但他早已对父亲的“试验”和人们的捧场极为反感,热切渴望过正常人的平凡生活。于是,他离家出走,并且改名换姓,在一家商店当了一名普通店员。

塞达斯父亲的“天才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了,他对儿子过高的期望,过于严格的要求,以及过早过多的知识灌输,给塞达斯造成了太大的压力。在父亲长期的重压之下,一个身心十分幼稚的孩子,终于承受不了发疯了。

家长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序地开展智能开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适合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的早期教育环境。在孩子的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要让孩子快乐地成人成才,家长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降低期望值,给孩子减压,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作为家长,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千万不要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此外,还要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

第二,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不止一个兴趣班,有的孩子甚至从周一到周六每天课程都排得满满的。“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早期教育不应只看结果,而忽视孩子对学习过程的感悟和体验。调查显示,正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送孩子去兴趣班作为“赢在起点”的重要砝码,但现实生活中“欲速不达”的例子并不鲜见。一些孩子在学前参加英语、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等兴趣班,能熟练背诵唐诗,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进入小学后却成绩平平,甚至发生学习困难。给孩子奠定竞争优势,不在于在起跑线上比别人早学、多学多少知识,而在于一旦起跑后孩子的持续学习和超越能力。所以,家长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把休息和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孩子在幼儿园一天活动下来,需要得到调整和休息,但现在兴趣班的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以后,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身心疲惫。而且每次兴趣班的活动时间过长,大大超过了幼儿园的活动时间,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调查显示,80%左右的幼儿回家后要完成与兴趣班相关的作业和练习,如做数学题、练琴、画画等。过于密集地参加兴趣班学习,势必导致幼儿调整休息的时间被占用,游戏和交往活动时间也相应减少。

第五,精心培养孩子的“理想之苗”。对于孩子的理想,家长采取不理不睬或者拔苗助长的做法也都是错误的。如果家长们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家长对孩子的理想之苗,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天下的家长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家长要放弃“天才计划”的设想,用自己的平和心对待孩子,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走很多的弯路,孩子的心灵本应装满天真和快乐,而不是沉甸甸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