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恐怕是青春期孩子体会最深的话之一,也就是说,追求个性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共性。这就告诫家长,不要总是急着为孩子“塑形”,更不要随意扼杀孩子的个性。
有一次,国外几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参观中国的多家幼儿园和小学,参观结束后,他们指出了我国教育主要的四大失误:
失误1:教师怎么能要求全体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动作、坐姿、站姿都一模一样呢?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富有他们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为,那才是他们独特的行为符号。只有具备个人特点的行为才是有魅力、有力量的。
失误2:教师怎么能要求全体孩子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和语气都一样呢?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符号,每个孩子只要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就应该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语言也就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失误3:教师怎么能让孩子的思想和兴趣都一样呢?你们每个男孩和女孩都异口同声地说:“长大后要当科学家。”但当问到他们为什么要当科学家时,却没有几个能说出来。同样的问题拿到国外,孩子的回答却几乎没有一样的,有的长大后想当总统、有的长大后想当牙医。如果连孩子的理想和兴趣都一模一样、毫无个性,极易使孩子长大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失误4:教师怎么能阻止和嘲笑孩子说出与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不同的答案呢?教师不能武断地强迫孩子接受教师给出的唯一答案,而不允许孩子有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失误,家长与老师是否都应该反思呢?孩子没有了独立的个性,也就没有了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言行,也就没有了创造性和生存的竞争力。其实,不仅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和“能人所不能”的素质是其成为优势生存者的唯一条件,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生存法则也都同此理。企鹅、北极熊为什么能在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生存?骆驼为什么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生存?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能人所不能”的生存素质,使它们成为独特环境的优势生存者。
家长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优势生存者,需要树立的第一观念就是:“让孩子能人所不能。”许多人都认为“能人所不能”的素质是天才的专利,只有天才才能够具有这种优势素质。不少家长常常感到疑惑:“我怎么也看不出我的孩子有什么能人所不能的地方?”“我的孩子才3岁能看出什么能人所不能的地方?”难道“能人所不能”真的只是天才的专利?其实不然,每一个孩子都与生俱来的具有独特的“能人所不能”的素质,只是,这些都被我们的家长忽略了。也就是说,只要家长重视孩子的个性、不随意扼杀,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并最终成为优势者。
这是一位母亲所写的博客,很值得家长们深思——
那天,一位朋友请我和儿子到她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她的儿子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等着大家一起坐下来。我的儿子却如入无人之境,拿起筷子就吃。我感到很没有面子,小声地呵斥儿子,要等着大家一起吃。
儿子那天因为我的呵斥,吃了几口就放到一边玩去了。朋友的儿子吃得很有修养,让我羡慕不已。我觉得回去要好好地管管儿子了。巧得很,那天回家顺手取了当天的报纸,浏览时,忽然看到一则小文:看一个小孩的家庭,看他的吃饭状态就可以看出来。规规矩矩吃饭的小孩,平时肯定受到了太多的约束;虎头虎脑地吃的,想吃什么就拿过来大吃的,孩子活泼的天性还没有被扼杀,而那些追着小孩喂的家庭,可怜的孩子的胃和天性都要受苦了……
看到这里,我用目光找儿子,他正在**一下一下地跳着向上努力,他想用手去碰那盏我从市场买回来的工艺纸灯。他正在自得其乐呢。要是以往,我肯定吼他,但现在,决不能这样了。
这天,我没有作声。他感到好玩就让他玩吧,我想。
也许我们成人感到不再有趣的事情,在孩子那里,还很好玩,那为什么不让他调皮一下呢?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表现欲望极强。研究青春期心理的专家都这么比喻此时孩子的心态——他们把世界想象成舞台,想成为美丽的公主或英俊的王子,吸引所有观众的目光。而王子和公主却只有一个,所以,他们就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与众不同,诸如衣着打扮另类、谈吐举止讲究个性等。
孩子特立独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按照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松的观点,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寻找自我,在他们心中,自我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己认为的自我;一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想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肯定较之自我认知更重要。所以当社会思潮崇尚个性和创新,大多数人都认为独特是有价值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可能得到肯定”。
“上帝给了每个人独特的指纹,同时也给了每个人独特的潜质。”其实,孩子追求个性不是严重的事,更不代表不合群,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追求个性若把握得好,对他们成人后的工作很有好处。所以,家长不要一味打压孩子,要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