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优秀无标准(1 / 1)

生活中,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比较之余,不免生出几分抱怨“你看人家××学习多好”、“你看人家××钢琴弹得多棒”、“你看人家××一点都不用爸爸妈妈操心”……家长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自己的孩子真的就不如别人的孩子优秀吗?其实不然,家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是因为家长们老喜欢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这种比法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只是他们优秀的方面不一样罢了!比如,也许孩子画画得不好,但是他的歌儿唱得好;也许孩子字写得不好,但是他琴弹得好;也许孩子学习不好,但是他热爱劳动、热心助人……这些难道不是优秀的表现吗?如果家长仅以某一方面来衡量孩子,不免有失偏颇。

覃志金从小就是邻里孩子的榜样。他在班里门门成绩都得第一,人也比较懂事、乖巧。因此,老师特别喜欢他,家长也引以为豪。

覃志金的变化是在初中以后。

经过自身的努力与家里的关系网络,覃志金终于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附中。在这所中学里,人才济济,加之课业繁重,覃志金慢慢觉得有些吃力了。

第一次月考的时候,他居然排到了班级的第11名。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本没什么,毕竟这个班上的孩子都是尖子生,覃志金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经不容易了。可是这孩子自尊心强,受不了这个打击,也不懂得判断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跟小学的不同之处,一下子蒙住了。

回到家里一说,爸爸妈妈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就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一顿。这让覃志金更觉得伤心。

后来的几次考试,虽然覃志金都很努力,但还是没能像小学那样冲到第一,慢慢地,他有些失望了,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再后来,覃志金因为成绩太差,被学校劝退。为了避免不让爸爸妈妈难过,更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责打自己,他竞想出了先杀亲人然后自杀的荒唐主意。

如果以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话,那么,小学时期的覃志金无疑就是家长眼中的优秀孩子,但也正是因为曾经的优秀湮没了孩子的才智,令其最后迷失了自己。这是多么惨痛的代价呀!

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孩子,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到父亲所在的单位当了一名工人。家长都感到没脸见人,出门就怕谈起孩子。

而这个让他们很没面子的孩子在工厂中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车间里脱颖而出,当了车间主任。再后来,他又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成了一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

这时,他的家长才认识到,儿子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同样是优秀的。从此,只要有人跟老人谈起他们的儿子,老两口就会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总觉得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现在我们知道了,能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好,那就是优秀的。”

这个故事的道理不言而喻,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优秀的,作为家长,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成功的。这样的孩子即使在班里成绩不冒尖,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找到合适的位置。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的学习可以不拔尖,但是,他不可以没有自己。如果家长曲解了优秀的含义,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一定要在班上考到前几名,那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孩子非但不会因为你的期望达到你需要的优秀还可能因此精神负担太重,忧郁、惶恐、没有自信。最终,连自己的潜能都丢失了!

所以,只有家长对优秀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培养孩子的尺度,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你的孩子不优秀都难。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的特点,你基本上可以认定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1)是一个人格健全,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斗志的孩子。

(2)能够自己处理遇到的任何事情,不会总是寄希望于别人。

(3)有很强的感受力,热爱生活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4)有同情心,能体谅别人。

(5)耐挫能力强,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热忱。

(6)有自信心,自我意识强。

(7)有判断能力,不会盲目地跟别人攀比。

(8)懂得自己在做什么,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不一定学习成绩优秀。

(9)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自立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心态。

总之,家长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优秀这个问题。因为优秀从来不拘泥于哪一种方式,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每一棵大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姿态,如果我们非要说哪一种姿态才是最美、最佳的,那显然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