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美丽的白雪公主,善良的雪孩子,机智的阿凡提,勇敢的孙悟空……正是这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陪伴着很多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故事之所以为孩子所喜爱,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学艺术作品。它具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优美的艺术语言,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经常讲故事给予孩子的好处很多。
英国广播公司日前报道,英国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家长是否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经常给他们讲故事,与孩子们日后的学习能力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项由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调查了8000多名5岁儿童在打基础阶段的情况,以及在学校学习一年后老师对他们的能力的评价,并对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如果能每天花些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行为出现问题的风险可能会降低。此外,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到在婴幼儿时期开发智力的重要性,并每天在孩子身上投入一点时间,那么孩子日后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改善与提高。
日本最新一项研究也显示:家长经常给孩子说故事,不仅能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大脑内侧边缘系统相当活跃,这个边缘系统主要掌管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家长在说故事的同时,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会跟着生成发展,同时,家长的陪伴对于儿童的情绪控管及脑部智商发育也有相当显著的影响。
家长别以为讲故事很容易,无非就是开口讲嘛,有什么难的?其实不然,给孩子讲故事也是需要技巧的:
第一,要养成习惯。每天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合,给孩子讲故事。比如在每天临睡前,为孩子讲一些睡前故事。早上孩子醒来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听故事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容易长期执行了。
第二,让讲故事的过程变得有趣。家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把这件事作为例行公务,语气枯燥、干巴巴地念课文。因为孩子虽然在听故事,他同时也在学习,如果能够同时调动他的各种学习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双手、大脑等,就会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选择故事书的时候,最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的。在开始阶段,以图画为主,色彩鲜艳,形式多样,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时,讲述时不一定很快就进入故事情节,为了让孩子感兴趣、使他熟悉故事,妈妈可以先指着故事书上的各种小动物、各种物体、色彩,让孩子寻找和辨认,等到孩子建立了兴趣以后就可以讲故事了。同样的故事,可以换不同的人来讲,比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他们在讲述的时候,语气、语调都不一样,孩子会觉得非常有趣。有的故事书,文字过于书面化。这时也不必拘泥于文字的限制,妈妈可以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明白。过于深奥或者不适合孩子听的情节,完全可以略去,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书本来讲。
第三,善于设置悬念。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有所启发。为了让孩子听而有发,讲故事中灵活运用悬念就十分重要。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络去思考,探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的对象择用或兼用。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家长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的艺术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念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限。
第四,让孩子参与到讲故事的过程中。每次讲故事,都可以由孩子自己选择想听的故事。当孩子对于一个故事比较熟悉的时候,就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设计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回答和参与,甚至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来改写故事,比如问孩子,“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呢?”“后来怎么样了呢?你知道吗?”“大灰狼在奶奶的屋子里干什么呢?”“你要是小红帽,会怎么办呢?”等等。
第五,诵读也是比较好的方法。诵读可丰富孩子的词汇,积累知识,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规范。诵读时,家长应用饱满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孩子。在讲故事时可以提一些孩子感兴趣又能增长知识的问题,也可以孩子提问,家长回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孩子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爱孩子,就多给孩子讲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