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孩子的榜样(1 / 1)

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家长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

要对子女进行成功的教育,家长应先做出榜样,正如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所说:“家庭教育对家长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因此,面对天真的孩子,家长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终生模仿的样板。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品性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不仅在总体上模仿他们家长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往往继承与家长相同的个别有害于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吸烟或运动锻炼等,并且往往男孩的生活方式常常与父亲的生活方式更为相似,而女孩则更可能模仿其母亲的行为。

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家长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模仿性最强,而这时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威信最高。他们认为家长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最标准、最美好的,对家长的一切言行都有强烈的模仿欲望。

台湾著名学者、年过八旬的柳北岸先生不但精神矍铄,而且记忆力好得惊人。谈起童年趣事,他一桩一桩说得眉飞色舞;聊及旅行趣闻,他一件一件讲得兴高采烈;说起读书心得,他更是一则一则说得兴味盎然。思路之清晰,描绘之生动,着实令人自叹不如。他的儿子蔡澜先生这样评价父亲:“父亲不老,只因他终生读书。”

柳北岸先生有一间书房,墙壁四周镶嵌着高达天花板的书橱,橱内密密麻麻地放满了古人和令人的书。对于他来说,一日不可无书。他的几个孩子,分别是艺术界和教育界的佼佼者,他们都是手不释卷的爱书人。这一份爱书的品质,是柳北岸先生当年颇费苦心而又不露痕迹地对他们培养而形成的。柳北岸先生回忆起如何教育孩子时笑眯眯地说:

“我买了大量的书,放在地上,任由孩子们看。他们把书翻得乱七八糟,东南西北丢得满地都是,我一声不响地替他们收拾。隔一段时间,又买进另一批新书,任由他们翻。我从来不逼他们读,可是,他们见我读得津津有味,而满屋子的书又伸手可及,一个个都自动地成了爱书人。”

在孩子面前,家长从思想品德到生活细节,都没有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家长自己就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积极进取、勇敢拼搏,家长也要率先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知道这个道理。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家长非但不能给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给困惑中的孩子以正面的引导,还因为自己的坏习惯,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有一个农妇老来得子,对儿子百般宠爱,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做母亲的都会大加赞赏,积极鼓励。

有一次,儿子从邻居家偷了一根针回来。母亲一看,非常高兴,称赞她的儿子很聪明,很有出息。儿子得到母亲的应允,就把偷当作一件乐事,经常从外面偷东西回家。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为偷东西被官府抓到。因为案情严重,儿子被当场判斩。行刑时,监斩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儿子泪流满面,他要求再吸一次妈妈的奶。

母亲走上刑台,将**放入儿子口中时,儿子一口将妈妈的**咬下,并说:“妈妈,我是吃你的奶长大的,如果在我开始偷东西时,你好好地教育我,哪怕就是打我,也不至于今天让我落得被杀头的下场”。

母亲一听此话,悔恨交加,痛哭不止。

孩子本无过,家长的影响和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力,至于向哪个方向推,就取决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了。一个成功的家长必然懂得,即便我们培养不出旷世英才,至少也应通过自己的模范言行,从小为孩子奠定一生的品德基础,逐渐形成在知识经济社会能够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让勤奋、进取、理性、公正、民主、诚信、理解、同情、团结等成为孩子自我完善的目标。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自我完善、自我约束。

可以说,家长就是一面时刻立在孩子面前的镜子,你对孩子笑,孩子才对你笑;你对孩子好,孩子才对你好。孩子常常是通过“照镜子”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言行的。

17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家长手中”。是的,家长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居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和超越的。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要给孩子做好表率,这样,孩子才能跟在家长后面学习他们的优点,摈除自己身上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