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以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见人就笑,很讨人喜爱。满以为他会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没想到的是,到了两岁,丁丁却越来越沉静,总是喜欢躲在爸妈和爷爷奶奶身边,不愿参加同龄小朋友的游戏,对别人给他的新鲜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
很多孩子像丁丁一样不合群,都是因为他们胆子小,而这往往是家长引导不善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总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等否定的话,这会使孩子从主动变为被动,从而更加依赖家长。有专家指出,一两岁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时期,家长应该多鼓励他们去尝试,而不是禁止、阻挠。然而,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要乱跑,就会编一个被坏人带走或被可怕动物吃掉的故事,结果令孩子睡觉总做噩梦,害怕外出,以致变得离群、孤单,对其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孩子不合群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或放纵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一般来说,不合群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差,群体性弱,长大以后,很难适应社会,更难以和他人友好相处、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友情。即使本人有一定的能力和远大理想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严重者则形成孤僻、怯懦、抑郁等不良人格。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孩子。
因此,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那么,从哪些方面做起呢?以下的建议值得参考:
第一,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要关心小孩,子女要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家长之上。同时,家长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第二,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家长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家长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第三,强化接受邀请与邀请的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由接受邀请变为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转化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他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的场所和感兴趣的玩具。家长一定要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别的孩子。这种邀请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反复强化才会巩固。
第四,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有人说,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说不好,怎么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长可时常出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辩辩;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也可做必要的挑剔,帮助其认识改正。平时,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演讲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第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竞争性。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第六,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旅游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交际需要**自己,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在旅游中,有时要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假如家长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孩子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