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1 / 1)

24颗卫星随时定位,在一秒钟内可以正确找出小孩的位置,这不是电视情节,而是中兴保全在今年新推出的行动保全服务。这项服务来自日本的西科姆,四年前在日本推出时,第一年就吸引了13万客户加入。这项新潮服务的发明人,正是73岁高龄的老先生饭田亮。

饭田亮出生于1933年,在日本人连保全是什么都不知道的60年代,饭田亮就投入这个行业。几十年来,他不断革自己的命,不断重新定义保全观念,将西科姆(Secom)推上日本第一大保全企业。在当今的日本,西科姆就是“安全”与“安心”的代名词。

2005年,西科姆在日本保全市场的占有率高达六万,位居日本保全业第一,营收达5500亿日元,为第二名的两倍,税后净利529亿日元。更惊人的是,西科姆还创下连续37年营收成长的纪录,连闻名全球的丰田汽车也无法达到此一卓越成绩。

饭田亮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时常强调做事业要与众不同,他说:“做跟大家想做的事一样,事业就不会成长。”

不嚼别人吃过的馍

1962年,当听说29岁的饭田亮要从事保全行业时,全家人都极力反对。饭田亮的父亲甚至以断绝父子关系来威胁饭田亮。但一心创业的饭田亮丝毫不妥协,他不愿意走看似无忧却过于平淡的人生之路。尽管未获父亲援助,饭田亮靠着借贷与友人投资,在1962年7月集资400万日元,创立西科姆的前身——日本警备保障公司。因为资金困窘,就租了一间顶楼加盖的小办公室,只有七平方米大,“手伸起来就可以摸到天花板”,饭田亮笑着回忆。

但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不在资金,而是向客户解释“保全”是什么,饭田亮说,当时维护企业安全是由员工排班留守,就像日本武士守护自家城堡,怎么可能交给外人。

营运第一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拉到一家旅馆,年底结账时,饭田亮算盘一拨,营收75000日元,还不够付员工薪水。

即使环境如此艰难,他却未曾想过回头,“我不喜欢往后看,即使是悬崖我也要跨出去”。

在业绩不佳时,饭田亮咬牙苦撑,更加努力地建立客户的信任感。他深知:保全卖的是安全,更需要赢得客户的信任,才可能放心将身家安全交付。

创业两年后,时来运转。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饭田亮接下奥运村的保全业务,一口气将原本十几人的公司,扩充到一百多人。当时,他也曾陷入苦恼,奥运结束后,这些员工该如何安排?但结果,因为奥运让公司一炮而红,包括SOGO百货在内的大企业,纷纷雇用保全,两年内,营业额增长一倍。

熬过早期创业的苦日子,公司迈入每年倍数成长的阶段,喜欢挑战困难、追求创新的饭田亮,却又开始筹划另一项大战略。

饭田亮决定采用机器做系统保全,这等于是做推翻过去的人力保全的大创新,而且机器不卖断,采用租赁收取服务费的经营模式,这在日本,甚至是全球保全业,都是一大创新。

决定改用机器保全,是因为东京奥运让他警觉,保全相当倚赖人力,随着公司持续成长,雇用人数也将日益庞大,未来甚至可能要雇用20万人以上,光是考量人事成本,就足以让公司倒掉。

决定租赁机器而不卖断,则是回到保全服务的根本思考,虽然卖断机器的商业模式较易经营,不仅客户容易理解,对资金周转也较有利,但饭田亮希望卖的是“安全”,不是“机器”,但这次的大胆创新,连保全业人士都冷嘲热讽。

当时,国外同业多采用卖断机器的经营模式,饭田亮却在纽约召开的国际警备联盟提出租赁的构想,欧洲同业立刻哄堂大笑:“客户如果要机器,就只好卖机器,买卖不是自己决定就好,你啊,还太年轻。”当场成为众人讪笑的目标。

“飞回日本的路上,我几乎快失去自信。”饭田亮坦言,但越是没有人试过,越能激发他挑战与创新的信念。

一回国,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出笔和计算机,不断计算,从天亮一直算到天黑,等回过神时,计算纸的长度已经足足有六尺,可以贴满一整面墙,他总算找出适当的租金方式,可以让公司在三年内回本。

不过,一开始提出机器保全的概念,果然还是他自己一头热,向银行寻求客户,还曾被赶出去。第一年成交件数只有十三单,公司九成业务还是依赖人力保全。

一如东京奥运,当事先做好万全准备,所谓的“幸运”就会神奇地降临。一所学校的西科姆警报器发出异常讯号,公司警卫比警察先抵达现场,逮住了一名窃贼,竟是背负两条人命的枪击要犯,结果媒体纷纷以“发现刑案的新武器”报道,机器保全快速窜红,委任件数在五年内上升到一千件,成长近百倍。

1970年,当时西科姆人力保全的契约是四千件,是机器保全的四倍,饭田亮却宣布“我们要结束人力巡逻保全,改换机器保全”。当时公司干部全力反对,但是饭田亮却认为“维持现状的结果就只有衰退”。

在反对声浪中,饭田亮力排众议:“如果全部人都反对的话,我更要结束人力保全,做跟大家想做的事一样,事业就不会成长。”

全面推动机器保全的代价惨烈,一年内有三成的客户解约,但饭田亮不气馁,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每天只要遇到公司的人,饭田亮就不停向他们“传教”,逐渐的,客户开始回拢,员工也开始接受。

推动机器保全成为西科姆最重要的转折点,从人力监控到电器通讯网络远距离监视,让西科姆服务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抓住连接家庭的“最后一里”,建立系统化平台,加挂各种服务,让西科姆不只从事保全,而是更广义的安全产业。

过去,西科姆连接家庭的回路,每天开关操作只需用到三十秒,若无异常状况,这条回路上的86370秒都处于闲置状态,很浪费。但要怎么利用?饭田亮心想,何不从医疗开始,因为生活中最大的不安,就来自健康,而这个想法,竟出自当时在病**的饭田亮。

1993年,饭田亮因脑血栓住院两周,本是生命攸关的凶险之事,他却在病榻上想新事业,他发现封闭的医疗体系已经显得蹒跚老旧,不仅患者的权利不受重视,医疗体系彼此间的资讯交流效果也很差。

“我们非常适合从事医疗。”饭田亮说。医疗除了专业外,就是信息的传递,西科姆可以利用已经建好的网络,将小医院照射的X光片,传送到大医院做更正确的解读,也可以派驻护士从事在家医疗,甚至是联络药剂师开设处方笺,送达病患家中,让病患也能在家接受治疗,而西科姆则扮演医院、家庭和药剂师之间的信息串联者,后来甚至还接手经营一家经营不善的医院。

但是企业经营医院的想法,却引来体制内医生的反对,“就像自体被入侵一样”。推动医疗服务十余年来,尽管还是有人反对,支持的声浪却逐渐增加,饭田亮说,现在参加医疗体系聚会时,常有医生跑来感谢他让封闭的医疗体系变得开放起来。而医疗收入也成为西科姆的第二大营收项目,占6%。

从保全跨入医疗,表面上毫无关联,但饭田亮都是以提供“安全”为服务创新的出发点,结果让安全服务几乎无所不在,施展的空间变大了。

西科姆研究所所长杉井清昌回忆,创新就像是饭田亮的DNA,他随时都在思考创新,但光是一个人追求创新还不够,他要让这个文化生根在组织里,为了保持组织活力,饭田亮积极导入外来文化,让组织感到压力。

而在人的管理上,为了让年轻人勇于尝试,他乐于赋予年轻人重任,即使失败,只要能有效冲撞组织,带动活力,就算达到目标。

总经理木村昌平说,进公司第二年,他才二十四岁,就被派去管理一个县的保全业务,当时饭田亮对他说:“无论成败,我在乎的是你会不会成长。”饭田亮主张,不要用犯错扣分的方式来降低错误,而应该用加分法,以杜绝人家“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苟且观念。

为了不让公司继续依赖他,也怕自己的脑袋不够新,他又做出惊人之举,早早就退下第一线。“要由早一步知道变化的人,担任领导人才行”,他选择在四十二岁辞去社长,转任会长(董事长),比一般日本企业早了二十年。六十四岁那年又从会长,退位为最高顾问,不干预公司决策,只从旁协助,比其他人又早了十年。

饭田亮说,我现在的时间都用来思考西科姆的下一步,唯有新事业,才会让我觉得有魅力,他笑说:“或许是对这种魅力上瘾吧!”这位七十三岁高龄,不停歇的创新者,永远在摸索前进的道路。

走出因循守旧的沼泽地

因循守旧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抱着自己的老观念不放,不去主动接受新鲜的思维,进行脑力革命,这本身就是思维上的惰性使然。成大事者必须要时刻学会“洗脑”,摒弃因循守旧的思想,创新求变,才会有真正的成功!有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脑子太笨,这正是因为不开动脑筋,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打转的原因。

在成功的路上,因循守旧是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不要指望在未来某个不确切的时候“情况将会好转”,如果不改变因循守旧的习惯,那些转机将永远不会有。事物往往有一个使懒人(不管是思想懒还是行动懒)可悲的趋势,那就是它永远不会自我转变。靠一个精神上的“延期计划”生活,总是在期待和幻想中生活,这是无益的,它将永远不会把你带到某一个目的地。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检测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常常对自己说:我希望一切都将朝最有利的方面转变;我但愿自己能在这件或那件事上做些什么。

如果发现正在用这些想法在自己周围建立封锁线,那也就意识到“希望”和“但愿”这两个词实际上使得自己什么也不干。坐等不会带来什么,事实上,思想的惰性可能会引起一种行动上的麻痹,使得不能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

要时刻告诉自己“我已经明白”,并且立即动手干起来,除非真的不想去促成事物的转变,否则,未来的情况将是依然如故。

的确,要干就需要付出代价和相当风险,虽然努力也可能会遭到失败。但如果避免干任何事情来逃避遭遇风险和失败,那么,结果会怎样呢?避免了可能的失败,同时也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看来,克服因循守旧的坏习惯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困难。所要做的是现在就立即行动,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下个星期。放弃你的幻想,立即着手实施你的计划;放下你那些无谓的担忧,去打那些可能带来事情转机的电话,或许你的工作将从此有所突破。

人生羊皮卷

对于试图成大事的人来说,必须明白: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总是要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达到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性思维,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做出一次又一次新的发明和创造,都将不断地增加一个个走向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