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8年度世界超级富豪排行榜上,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以908亿美元的身价位居第二。比尔·盖茨已经退休多年,直到2017年才被杰夫·贝佐斯夺走了世界首富的位置。如果不是做慈善捐款和放弃7亿股微软股票,盖茨目前的财富将达到1500亿美元,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从退学建立微软到成为世界首富,盖茨只用了20年的时间。此后,这个被美国人誉为“坐在世界巅峰的人”就再也没有从这个位子上下来过,一坐就是12年。
其实,盖茨作为世界首富的日子也是波折不断。在1998年股票市场的互联网泡沫出现前,盖茨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00亿美元。2000年网络股热潮开始消退,微软股价下滑了近63%,盖茨的身价也随之缩水近一半。尽管盖茨依然保持着全球首富的位子,但是与第二名的差距已经是越来越小,那时人们纷纷预测,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盖茨迟早要让出“天下第一”的宝座。
然而事情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带动了互联网业的回暖。且不说屡创奇迹的Google等后起之秀,微软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也很抢眼,盖茨的财富重新水涨船高。在2005年,盖茨的财富增加了近8%。
比尔·盖茨20岁开始领导微软,31岁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37岁成为美国首富并获得国家科技奖章;39岁身价一举超越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而成为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在给青年朋友的11个忠告中,有这么一个忠告:
“走出学校后的生活不像在学校一样有学期之分,也没有暑假之说。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选择开发软件,成就一生辉煌
比尔·盖茨在创业之初,与合伙人艾伦首先考虑的是制造自己的计算机。艾伦对计算机硬件感兴趣,而盖茨则对计算机软件情有独钟,他认为软件才是计算机的“生命”。
但很快,盖茨和艾伦放弃了自己动手试制新型计算机的念头。他们决定还是紧紧抓住他们最熟悉的东西——软件。生产计算机花费太昂贵了,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冒险。
“我们最终认为搞硬件容易亏损,不是我们可以去玩的艺术。”艾伦说,“我们俩人的综合实力不在这上面。我们注定要搞的是软件——计算机的灵魂。”盖茨和艾伦最后选择了开发计算机软件,创办了微软公司,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比尔·盖茨的成败告诉我们,要客观、正确和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做出合乎实际的选择。
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你在这个行业所扮演的角色要和你的个性、风格、兴趣、能力及价值观相配合。如果不了解自己具有何种素质、属于何种类型的可能人才,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不仅工作做不出色,赚不到多少钱,而且还会不自觉地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天赋。
举例来说,有的同学当年才华横溢,是高才生,但工作后却毫无建树;而有的同学在校时很不起眼,成绩平平,工作后却硕果累累。当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但有相当大的原因,是由于有的同学所扮演的角色合适,有的同学所扮演的角色不合适。现代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多半取决于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取决于智商。
美国有人曾把一些工科学生的个性、学习成绩、智商与他们毕业五年后的收入做了比较,证明个性和事业的成功与否确有密切关联。他以个性适合与否为标准,把工科毕业生分为上、中、下三等,调查结果显示,上等毕业生平均收入为3000美元,下等毕业生平均收入为2076美元。他又以智商的高低为标准,把他们分为上、中、下三等,调查结果发现,上等毕业生平均收入为2400美元,中等毕业生为2500美元,下等毕业生为2100美元。
这一调查表明,是“个性”决定了他们的成败,而非智商起决定作用。
古人云:“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截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若用己所长,中人也会成事,若用己所短,高人也会见绌。”
没有人会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
中国清代诗人顾嗣协在他的《杂兴》诗中也对此有过比喻:“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荏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大,也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化学教授,但他在分析自己的才能时认为:我绝不会成为一流的科学家,但是我可能成为一个一流的作家。因而他选择了科普读物这一行。据有人统计,40余年间他写的书多达240部,而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却微不足道。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实验课上弄伤了右手,教授为此叹气地说:“你为什么不去学医学、法律或语言学呢?”爱因斯坦回答:“我觉得自己对于物理学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和才能。”后来他在物理学上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他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
美国物理学家肖克莱,与他的同事巴丁和布拉顿一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奖金。在晶体管研究方面,他展现了极高的理论思维能力,并提出了晶体管工作原理的理论,晶体管问世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肖克莱预见到了社会对晶体管的需求,于1954年辞去了贝尔电话实验室的职务,到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一家肖克莱半导体研究所。这本是一家商业性的企业,一开始时,八位青年科学家追随他,担任他的助手。但是肖克莱对商业上的学问知之甚少,他的企业不像是商业性的实体,更像是个纯学术机构。没过几年,助手们意见分歧,一个个离他而去,企业入不敷出,渐渐难以支撑,最后被人收购。肖克莱苦心经营的这家企业,最后以失败告终。肖克莱有杰出的研究才能却未必有出色的经营才能,科学研究和经营谋利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肖克莱缺乏对自己的正确地认识,贸然从事自己不擅长的工作,舍己之长,用己之短,他的失败在他离开科研机构,办起商业实体之初,就已经潜伏下来了。
可见客观的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并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就如同掌握一门根雕艺术。树根千姿百态,艺术家要善于用树根的天然形状顺势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也与树根一样千差万别,十人十面。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相应择业才能顺势致富。希腊哲学家把认识自己看作生命的一个重要目的。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像比尔·盖茨那样,知道什么样的事业可以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得到最大的自我展现。
然而真正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没有人会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如何依靠自己呢?下面有几则科学实用的方法。
第一,自我反省法。自我反省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才能及事业倾向。了解在过去的生活及工作中有哪些是自己高兴去做,而又得到较大成就的事;哪些是自己不喜欢做,虽尽力却毫无回报的事。检讨一下以往时间里,自己性格的“自我形象”的转变,其中有哪些明显的趋势,能否借以推断以后的转变方向及自身发展的趋势。
第二,心理、职业测验法。目前社会上出现不少有关心理、性格和智力等各式各样的测验,不妨可以试一试,作为参考。
第三,感觉法。对自己无把握的事,会本能地产生一种畏惧情绪,这是欠缺这方面才能的一种反映。与此相反,如果对所做的事感到有信心做好的话,那正说明你在这方面或许有一定的才能。
第四,实验法。就是用事实作证明。有一个人,是从事统计工作的,但他心里却总想当个作家。他把业余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小说创作。终于,有一天,他写的一篇小说发表了,接着又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这一事实使他认识到自己是能写小说的,是可以成为一名作家的。这就是从已成的事实中,认识和发现自己的才能。当你尚未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才能时,不妨对有兴趣的学问或工作做一些研究或实践的尝试,看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成效显著,就证明你有这方面的才能;如果成效甚微,甚至没有成效,那就说明你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第五,比较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比较可以认识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比赛场上,如果是竞技比赛,有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和单双杠,那么你在哪个项目中能屡挫对手捷报频传,那便说明你在这个项目上的能力突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如果没有可比的对象,也可以拿自己做过的各项工作来比。如有人多才多艺,那就要看哪种才气更大,哪种特长出类拔萃并被大家承认。
除了运用各种方法认识自己外,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客观地评价自己。
以学历来说,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有的没有。即使同是高等教育,也会有高低层次之分,如学士、硕士和博士。当然学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正水准,但大多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人所学知识的多少及具有的专业特长。尤其社会上在录用人才时是很看重这一点的。因此,这也是你评价自身的客观标准之一。
再就是智力。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分为五种类型:智力超常和低常者各占1%,智力偏高和偏低者各占19%,智力中等者占60%。一位心理学家对一所大学的学生开发思维能力进行研究,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方面评价,发现学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你可以通过各方面的表现能力,来了解自己的智力情况。如你的各方面表现都较其他人有明显的突出,说明你确实有优势,这样你就有信心面对更多的竞争和更大的挑战。
还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气质、意志和风趣等。认识自己的这些因素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也很重要。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具有同等智力和学历的人,在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性格温顺、易受干扰者,往往无所成就;而性格冷酷、固执和多疑问者的创造性却纷至沓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前者的性格与所从事的工作不适应,后者的性格与所从事的工作比较适应。前者能较好地处理家庭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如在服务行业或医护行业,而在科技研究领域却可能一事无成。因为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的是冷静的分析、独立的思考、精细的观察和坚持不懈的探索。
人生羊皮卷
要全面了解、认识自己,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在选择工作或创业的时候,寻找到自己在社会坐标系中的恰当位置,既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