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症主要表现全身虚弱,为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所致。中医认为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故血虚症与心、肝、脾三脏关系甚为密切。又因肾主骨藏精,精血可相互化生,因此血虚与肾也有一定关系。血虚症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不眠,及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症。临**血虚患者常伴有气虚症候,且“气能生血”,故每于血时常配补气之药食,使“气旺则血生”。血虚症常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病、晚期癌症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常用的补血食物有鸡肉、鸡血、猪血、羊肉、猪肾、猪蹄、猪肚、龙眼肉、桑椹子等,常与补血食物相配伍的中药有当归、阿胶、熟地、首乌、枸杞子等。常用的补血类食疗药膳方有如下几种。
1.圆肉补血酒
桂圆肉250克,制首乌200克,鸡血藤250克,米酒1500克。
将制首乌、鸡血藤切成片,桂圆肉去核洗净捣碎,一并放入瓦坛中,加入米酒密封,置入阴凉处,每日摇晃1~2次,浸泡约15~ 20日后即可。
每日早、晚各饮服1次,每次15~20毫升。连续饮服15日。
养血活血、滋阴补髓。适用于血虚气弱所致面色苍白、头眩心悸、失眠多梦、四肢无力、须发早白等症。
2.黑豆粥
黑豆50克,红枣30克,糯米200克,红糖50克。
先将糯米、黑豆浸泡过夜洗净,入开水锅内,用文火煮熬10分钟,将红枣洗净,去核,加入粥中继续煮熬,待米烂豆熟粥将稠时,加入红糖稍煮片刻即可。
早晚食用。
补脾益肾、活血利水、祛风解毒。适用于脾虚血亏、肾虚消渴、腰痛浮肿、丹毒、风寒湿癣、头目眩晕、自汗盗汗、药中毒等症。
3.玄参炖猪肝
玄参15克,猪肝500克,菜油、葱、生姜、酱油、白糖、黄酒、水豆粉各适量。
①将猪肝洗净。
②猪肝与玄参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捞出猪肝,切成小片备用。
③锅内加菜油,放入葱、姜、稍炒一下,再放入猪肝片。
④将酱油、白糖、黄酒少许,加原汤汁,收汁,勾入水豆粉(汤汁透明),倒入猪肝中,拌匀即成。
佐餐服食。
养肝补血,明目。
4.决明兔肝汤
兔肝1~2副,决明子10克,食盐适量。
①兔肝洗净,决明子以3层纱布包好。
②两物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汤,用食盐调味。
不拘时饮汤、食兔肝。
补肝养血,清肝明目。
5.糯米阿胶粥
阿胶36克,糯米60克。
先将糯米煮粥,临熟时,将阿胶砸成碎末,放入粥内搅匀至煮熟即可。
早晚食用。
养血止血,滋阴润燥,安胎。适用于阴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及虚劳、尿血、便血、漏血或妊娠血虚所致的胎动不安等症。
6.归参山药炖猪肾
当归10克,党参10克,山药12克,猪肾500克,生姜12克,食盐、大蒜、酱油、醋、味精各适量。
将猪肾剖开洗净,去筋膜臊腺,当归、党参装入纱布袋中,扎紧口,一起放入锅内,加入生姜、食盐、清水及调料等共同煨炖,至熟透后,调味即成。
食猪肾、喝汤。
养血益气,补益肝肾。适用于血损肾亏所致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多汗、腰酸、腿软等症。
7.乌贼骨炖猪皮
乌贼骨15克,猪皮60克。
将乌贼骨、猪皮洗净,猪皮切成小块与乌贼骨同放碗内加水,隔水用文火炖至猪皮熟透即可。
食猪皮,每日2次。一般服3~5次见效。
健脾,固涩,止血。适用于身体虚弱及血热型崩漏。
8.葱炖猪蹄
葱50克,猪蹄4个,食盐适量。
①将猪蹄拔去毛,洗净,用刀划口。
②将葱切段。
③葱与猪蹄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食盐少许,先用旺火烧沸,后用小火炖熬,直至熟烂即成。
吃猪蹄、喝汤,分顿佐餐食用。
补血通阳,活血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