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药膳宜清补(1 / 1)

会吃不生病 小雨 1601 字 1个月前

夏季是高温季节,人的生理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之一是皮肤开泄,血脉充盈。变化之二是“阳外而阴内”,即因外界气温高,加之人体皮肤开泄,血脉充盈,便称为“阳外”;“阴内”,是指体温放散于外,体内的“阳气”相对减少,故称为“阴内”。

夏季的气候变化还有一个特点,即在黄梅多雨时,气候多湿,使得人们常感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周身酸楚,称为“湿困脾虚”。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苦夏”。因此,在夏季进行食补、食疗应针对炎热的气候和生理变化,注意以下几点。

1.夏季宜选用的食物

夏季宜选用甘淡味,性寒凉的食物,以调整身体在夏日的阴阳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西瓜、绿豆、酸梅汤、小米、荞麦以及含水分多的瓜果。夏季饮食应清爽可口,主副食搭配适当并多样化。由于夏季从汗水中丢失的水分及各种营养素多,应注意营养素的补充。夏季新鲜蔬菜丰富,应多吃。夏季对于水分的补充很重要,多饮水既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又可保持皮肤的弹性,减少皱纹。对于主食可以吃大米、玉米、小麦面、薏苡仁、赤小豆等,少吃不易消化的糯食。对于蔬菜应多吃苦瓜、丝瓜、冬瓜、藕、菠菜、芹菜、茄子及兔肉、鸭肉等,少吃韭菜、辣椒。因韭菜性温热,易上火。对于饮水可饮茶水、西瓜汁、酸梅汤、绿豆汤、番茄汁等,这既能解渴生津,又能补充营养,还能刺激胃口,增进食欲,助消化,利尿消暑。最好不要饮诸如橘子精、菠萝精之类的饮料,因这些饮料大多以色素加蔗糖配制,不利于身体健康。少喝碳酸饮料,因碳酸饮料易冲淡胃酸,降低食欲。

2.夏季以调养心气为主

炎夏主火,心火旺于此季,炎热以夏季最易致心火上炎,且夏季又是疮疖脓肿的高发季节。中医理论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饮食防止心火过旺。心病禁咸,夏季食物要清淡不宜太咸,宜清稀不宜浓稠。夏季心气虚时,虚则补其母,当补肝以养心,以苦泻心火。肝欲酸,故宜选用酸味、苦味的食品,如山楂、杨梅、葡萄、橄榄、柠檬、枇杷、番茄、莴苣、豆豉、醋、茶叶等。

3.夏季宜清补

选用的食物有补益作用,又应多是性偏寒凉者,即补而兼清,以清补的方法来调整机体在夏日的阴阳平衡,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一些平素身体虚弱,有病的人在夏季由于抵抗力差,难以适应炎热的气候,就可能患夏季热、中暑、腹泻等疾病。炎夏季节,人体常以气虚津亏为多见,表现为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口干咽燥,头昏眼花。为了补充从汗水丢失的各种营养互以纠正某些营养代谢出现的负平衡,应选择一些优质蛋白质食物且性凉者,如兔肉、鸭肉、鸭蛋、瘦肉、藕、芹菜等以补充由于食欲下降,靠食物供给的营养素减少。夏季清补应清暑利湿,养阴生津,益气健脾。番茄、苦瓜、西瓜、甜瓜、酸梅、绿豆、海带等都属清补之品。荷叶粥更是清补的好食物,尤其适宜肥胖人食用。

4.夏季饮食调养注意事项

(1)不吃腐烂变质食物。夏季温热的气候环境最适合细菌生长繁殖,食物易腐烂变质,应严把“病从口入”关。

(2)不喝生水。夏天喝水多,胃液被冲淡,从而降低了胃液的杀菌能力,使细菌容易通过胃侵入肠道,生水含细菌多,故不宜喝生水。

(3)不宜吃太寒凉的食物。天气虽热但太寒凉的食物易损伤胃肠,导致食欲减退,尤其是身体太热,或在烈日下曝晒后更不宜吃寒凉的食物,如冰棒、冰冻汽水、冰冻西瓜及其他冰冻食品。因饮冷无度会使腹受寒,导致腹痛呕吐、下泻等胃肠疾患,尤其不要在身体太热时吃太寒凉的食物。

(4)少吃油腻食物。夏季食量一般较少,少吃油腻可减少胃肠负担,以保证正常生理功能,也是夏季预防疾病的主要环节。

5.夏季药膳荟萃

(1)黑豆塘虱汤

黑豆60克,塘虱(鲶鱼)鱼500克,生姜4片,红枣(去核)5枚。

将塘虱鱼削净,切块,油锅下姜,将之爆香;红枣、黑豆洗净,同放入煲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煲1~2小时,调味即可。

饮汤,吃黑豆、塘虱鱼。每天1料。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症见体倦食少,头晕目花,肢体微肿;或病后失调、脾虚水肿;或妊娠营养不良之下肢浮肿、心悸、头晕。

(2)芹菜炒肉丝

芹菜200克,牛肉或猪肉120克,香麻油、水淀粉、盐、酱油等适量。

芹菜摘除叶和根洗净,加少许盐在水中泡10分钟;牛肉或猪肉洗净切丝,加1/4匙香麻油、水淀粉及酱油拌匀,放置5分钟;姜去外皮洗净、切片。起油锅,加姜片略炒,即加入牛肉或猪肉丝,猛火炒成七分熟,取出;再将芹菜切段,以大火快炒,再倒入牛肉或猪肉加盐炒熟,即食。

每天1料,分2次食。

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胆固醇,身体肥胖,便秘。

(3)绿豆薏苡仁粥

绿豆60克,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粳米100克。

上料共煮为稀粥即可。

每天食1~2次,每天1料。

暑温暑湿弥漫三焦。症见身热面赤,胸闷脘痞,下痢稀水,小便短赤,舌质红赤、苔黄等。

(4)花生沙参粥

花生仁45克,粳米60克,沙参20克,冰糖适量。

先将花生仁洗净后捣烂,加入粳米、沙参同煮,至米烂粥稠时,加冰糖适量稍煮即可。

每天1料,分早、晚食。

肺燥干咳、少痰或无痰、贫血、产后乳汁不足。

(5)山药粥

新鲜山药120克,粳米50克,鸡蛋1个,芹菜2根,胡椒粉、盐各少许,无油脂排骨120克。

排骨去油脂,用水洗净,再用开水烫过除去腥味,放入深锅中,加水8杯。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糊状。新鲜山药洗净,削去外皮,捣烂成泥,徐徐加入沸腾的锅中,用勺子缓缓顺同一方向搅拌,再加入打匀的鸡蛋,然后加入少许盐。芹菜除去叶片洗净,切细,放入锅中,搅拌煮沸后即可熄火,再撒入胡椒粉即成。

每天1料,分早、晚2次食。

脾肺两虚之眩晕。症见眩晕、神疲乏力、心悸、失眠、气短懒言、舌质淡红、苔白、脉虚弱。

(6)荽豉豆腐鱼头汤

淡豆豉30克,芫荽15克,鲩鱼头2个,豆腐5块,葱白30克。

将芜荽(香菜)、葱白洗净,切碎;豆豉、鲩鱼头洗净。将鲩头、豆腐分别下油锅煎香,投入淡豆豉,加清水适量,文火煲30分钟,再放入芫荽、葱白,煮沸片刻,调味即可。

饮汤,吃鱼头。每天1料。

夏季感冒风寒者。症见微受风寒、周身酸痛、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喉痒咳嗽、苔薄白、脉浮。

(7)龙眼肉猪心汤

猪心1个(约300克),龙眼肉30克,西洋参10克,红枣(去核)5枚。

将猪心洗净,去肥油,切小片;其余配药洗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饮汤,吃猪心、龙眼肉、西洋参、红枣。每天1料。

气血两虚。症见虚烦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8)芡实粉粥

芡实(鸡头米)粉,粳米。

芡实煮熟,去壳,研粉,晒干备用。每天取30克芡实粉与100克粳米煮为稀粥食。

每天1料,分早、晚食。

脾虚腹泻、神疲乏力、小便频数、遗尿、舌质淡红、苔白。

(9)冬瓜薏苡仁绿豆粥

冬瓜250克,薏苡仁30克,绿豆30克,鲜荷叶1张,藿香叶9克,粳米50克。

将上料用清水洗净。冬瓜切成小块,与薏苡仁、绿豆、粳米同煮成稀粥,粥将熟时加入荷叶。另将藿香叶煎汤,取汤适量,加入粥中,稍煮即成。

每天1料,随意食。

暑秽。症见猝然闷乱烦躁、头痛而胀、胸脘痞闷、发热有汗等。

(10)清暑银耳冻

银耳15克,鲜荷叶15克,鲜金银花15克,西瓜汁300毫升,鲜扁豆花15克,丝瓜皮15克,鲜竹叶15克,琼脂10克,白糖200克。

将银耳、鲜荷叶、鲜金银花、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琼脂、白糖入锅,加适量清水,微火熬化。再与西瓜汁和匀,盛于碗内,置冰箱中冷凝成冻,取出划成块,即可食用。

每天1料,分早、中、晚3次食。

暑伤津气。症见身热、心烦、口渴、出汗、神疲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