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好处虽然很多,但如果饮用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饮茶时要注意走出以下误区。
1.不宜饮用时新茶
时新茶是指新鲜茶叶干制之后存放不到一个月。时新茶看起来色青绿,叶鲜活,醛类、醇类含量较多,这些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胃肠功能障碍。
2.不宜用保温杯沏茶与饮过热茶
茶叶在保温杯中长期浸泡,由于过热,使茶叶中含有的维生素类物质大部分被破坏,营养成分降低,芳香油大量挥发,而鞣质、茶碱则大量被浸出,这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过热茶可造成胃肠黏膜的直接损害,所以一般饮用温度以不超过37℃为宜。
3.不宜偏饮单一茶
茶叶由于加工方法及产地之别,品种繁多,茶叶不同,所含营养成分也有区别。饮茶如吃饭,饭不能偏食,茶也不可偏饮,只有多样化,才能保证人体各种营养成分的充足供应。
4.不宜饭后饮茶、空腹饮茶
喜欢饭后一杯茶者,特别是在吃完肉食、蛋类、海味等高蛋白食物之后。认为其有助于消化,其实这并不科学。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其与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得肠蠕动减慢,易造成便秘,甚至可增加有毒物质的吸收。此外,由于鞣质消耗了食物中部分铁元素,久之又可造成缺铁性营养不良。一般来说,饮茶应以饭后过半小时为佳。还有些老年人,晨起空腹浓茶一杯,此乃为不良习惯。茶叶性寒,可伤脾胃,易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以古人养生即有“空腹莫让茶穿”之言。对于饮用浓茶者,茶叶中的鞣酸可影响人体内蛋白质与脂肪的吸收,对于有习惯性便秘者,尤应引起注意。
5.不要用茶解酒
不少人边饮酒边喝茶以此防醉,或酒后饮茶以解酒,但其结果往往相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和茶叶中的茶碱都可加快心率,增加心脏负担。而且茶碱的利尿作用能使乙醇在尚未完全分解时排出,对肾脏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因此,若要避免醉酒,一是不豪饮,二是酒后饮适量的糖水、果汁或醋水等,倒有一定的益处。
6.不宜以茶水服药
有不少人视茶水如白开水,随便以茶水服药,岂不知,这样往往会降低药效。如多酶片、胃蛋白酶等药物,其本身就是蛋白质,遇到茶中鞣质能够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降低药效。碱性药物与茶中的鞣酸能起中和反应,使药物分解破坏而失效。至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药物如硫酸亚铁等更不能用茶叶送服。一般情况下,在服药前后1小时内,均不宜饮用茶水。
7.饭前不宜饮茶
饭前饮茶会冲淡唾液,使饮食无味,还能暂时使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质的功能下降。
8.临睡前不宜饮茶
茶内的咖啡因、茶碱有兴奋作用,去影响入睡。茶碱利尿,夜尿过多,会影响休息。
9.不宜饮浓茶、不宜过量饮茶
浓茶含咖啡因、茶碱多,刺激强,容易引起头痛、失眠。饮茶过量也会引起同样的后果。大量饮浓茶,不仅容易引起牙黄(茶斑)、便秘等现象,还会引起“醉茶”现象。福建人喜欢饮“功夫茶”,很多内地人初饮这种茶,就像喝醉酒一样,其实是“醉菜”了。
10.不宜饮冷茶
冷茶对身体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11.茶不宜冲泡时间太长和反复冲泡
冲泡时间过长,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会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而且茶中的维生素C、P以及氨基酸会因氧化而减少。
一般茶叶在冲泡三四次后,就应倒掉。据测定,头开茶水浸出物为总量的50%,二开茶为30%,三开茶为10%,四开茶只有1%~3%。再多次冲泡会使茶中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而一些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后才泡出的。
12.不宜饮隔夜茶
因茶水放置过久特别是夏天气温高,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喝了这样的茶,有损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