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以桑克刚(1 / 1)

大智若愚术 萧胜平 737 字 2个月前

老子所谈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柔和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与那种强有力的铁腕式的管理方式是根本不同的。

然而,老子所谈的柔软,绝不是真正的柔软,而是柔软与刚强的有机结合。这是对柔软和刚强的辩证综合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一种智慧的处事方法,也是一种卓越的管理方式。春秋时代郑国宰相子产就是刚柔相济治理国家的典范。

子产出任郑国宰相时,郑国内忧外患,处境十分困难。子产一方面以大刀阔斧的政治手腕使国内政治步人轨道;另一方面又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功绩斐然,从而改变了郑国的困难处境。

我们先看子产政治作风中刚强的一面。子产除了实行整理区划农田及整顿灌溉系统等振兴农业的措施之外,又将农民编列为“伍”,制定了新的丘赋制度。农民因为增加了新的军事费用负担而怨嗟之声四起,子产听了之后说:

“为了国家的利益,纵使牺牲个人生命亦在所不惜。我听别人说,‘如欲为善就必须贯彻如一,否则其所行的善就不能得到实际的功效’。我已下定决心努力使郑国复兴起来,即使因此遭致人民的怨尤,亦不能改变我革新的初衷。”

几年之后,郑国由于子产的改革,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臻于富裕安康。先前的那些对子产恨之入骨的农民们,都开始赞扬子产了。

然而,在对待“乡校”的问题上,子产却采取了截然不同于上述政策的婉柔的方式。在“乡校”中的知识分子常常非议政府的政策,有人向子产建议关闭“乡校”,但子产不同意:

“没有这个必要,人民在一天工作完毕之后,聚集在一起批评我们的施政得失。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意见,对获得好评的政策继续努力推展,对于获恶评的施政虚心改善,他们岂不是相当于我们的恩师?如果以强制的手段封闭他们的言论,就如同要切断水流,最终使堰水的堤坝决破,而造成大洪水,产生重大损失一般,到时抢救都来不及了,不如在平时就任随水流奔泻以疏通水路。对于人民的言论,堵塞不如疏通,这才是治乱的根本。”

在子产的这段话中,体现了他对水之本性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也是他实行刚柔相济政策的依据。

在实际的政治措施上,如欲做到刚柔并用,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子产临终,在病榻之前,把后事托给心腹子大叔,并且忠告他说:

“我认为施政的方式不外柔与刚两者,一般来说以刚性的施政较妥。刚与柔两者譬如水与火一般,火的性质激烈,故人民见之畏之不敢接近它,所以因火丧生的人极微;反观水,因为水是温和的,故而不易使人生畏,但因为水而丧命的却不在少数。施行温和的政治看起来虽然容易,但实际上实行起来却极困难。”

孔子对子产的这些话评论说:

“言之有理。人民在宽大的政治下,每每不听驾驭,严格执法就成为不得已的事。但是用法太急,又让人民难以喘息,必须刚柔并济,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把中庸的政治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子产的继任者子大叔并没有听从子产的劝告。起初,他想用严厉的方式来治理国事,但踌躇再三,最后决定采用宽大为旨的政治,但这么一来,盗贼却到处横行了。

实行宽大的政策本身并没什么错,但是只注意宽大而忽视了严厉,就会出问题。古人有“宽猛中庸”的说法,就是指要做到柔(宽)与刚(猛)的平衡并施,这可说是中国人传统的理想政治形态。

治理国家需要刚柔相济,同样,管理社会、管理企业也需做到刚柔相济。许多企业领导者一方面严格制度管理,同时又注意施以仁德,关心尊重部属,充分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种管理方法,可说是深得刚柔相济、宽猛中庸管理策略的真谛。

天下最柔软的莫若水了,但水滴却可以穿石。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