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们意识到网络游戏成瘾是一个综合了生物-心理-社会过程的现象,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研究者采用综合模式来进行矫治。采用综合模式矫治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较少,矫治一般性网络成瘾的研究较多,因此下面将以一般性网络成瘾的研究为主。
一、综合模式的理论基础
由于网络游戏成瘾的很多理论都是在物质和行为成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先介绍这些领域的一些相关理论,然后再介绍网络成瘾的相关理论。
(一)物质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在物质成瘾这一研究领域,研究者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认为物质成瘾是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杨波,秦启文, 2005)。
1.生物因素
生物医学的研究从奖赏回路、相关神经递质和神经适应性变化等方面考察了物质成瘾的形成机制。
(1)奖赏回路
研究者发现,脑内最重要的欣快中枢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 MLDS),负责加工与成瘾行为相关的信息。大多数成瘾药物,包括海洛因、吗啡、可卡因、安非他明、尼古丁和酒精等,都会激活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及其他相关脑区,刺激多巴胺释放或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而使多巴胺含量增加,使个体获得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最主要的区域是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 。成瘾药物能大大提高这两个区域的多巴胺水平,使药物产生强化作用。
(2)相关神经递质
多巴胺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及相关脑区某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传导物质,它在所有的动机行为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对成瘾行为产生强化作用,还能调节其他递质的功能。其他与成瘾有关的神经递质还有5-羟色胺、氨基丁酸(GABA) 、乙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内啡肽等。成瘾药物的作用就是增加或降低一定数量的神经递质的有效性。
(3)神经适应性变化
成瘾的奖赏回路及相关的神经递质只能部分解释成瘾行为。事实上,强迫性药物滥用不仅受到愉悦奖赏的驱使,因为许多成瘾者长时间使用药物后失去了愉悦感,但其成瘾行为仍在继续。所以,成瘾的神经适应性学说认为,药物成瘾是慢性反复给药后脑内多种核团,特别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相关核团和神经元为对抗药物急性强化作用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多巴胺受体和阿片类受体活性的改变、神经元内环磷酸腺苷(cAMP)通路功能的上调、多种神经元之间递质活动的相应变化以及基因表达的改变等。
2.心理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从人格特征和认知方式等方面探讨了物质成瘾的形成机制。
(1)人格特征
学者们对成瘾人格(addictive personality)的探索已有40
多年的历史。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明显的人格类型,即愤怒的、冲动性的、低风险规避的和感觉寻求的个体易于成瘾(曾红,郭斯萍, 2011;
杨波,
秦启文, 2005)。在这些易成瘾的人格特征之中,感觉寻求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景晓娟,张雨青, 2004)。感觉寻求是一种寻求变化、奇异和复杂的感觉或体验的人格特质。感觉寻求倾向较显著的人,希望自己时刻保持较高的唤醒水平,并为此寻求不断变换的新异体验。当类似或相同的刺激重复出现时,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会立刻感到厌烦,反应速度也会大为减慢。感觉寻求理论是解释药物成瘾的有效理论。高感觉寻求者借助药物对神经的刺激来改变意识状态(无论这种刺激对身体是否有害),而毒品使用的非法性又满足了其对精神刺激的渴求。与低感觉寻求者相比,高感觉寻求者具有低估行为冒险性的特征。患者通过使用能够唤起奇异的、强烈的心理感受的药物,使自己的大脑保持理想的唤醒水平。
(2)认知方式
成瘾者的认知方式与成瘾的易感性、成瘾行为的有效应对和矫治都有关系。研究者总结了成瘾者的多种不良思维方式,例如,歪曲现实的逻辑原则和认知过程,具有混乱、刻板的思维方式,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管理都是短暂的,常以秒、分、天来测量时间,以及思维常陷入保护性的防御机制等(杨波,秦启文, 2005)。
3.社会因素
研究者还从家庭和同伴等方面探讨了社会因素对物质成瘾的影响。
(1)家庭
父母抽烟、酗酒甚至吸毒会给子女树立一种不良的榜样作用,导致子女去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和对药物使用的态度,进而学习并模仿他们的成瘾行为。
(2)同伴
18~25岁是成瘾行为的易感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青少年最需要同伴交往的时期,他们特别看重同伴群体的认同,而在某些同伴群体中,药物使用的知识、技巧和体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同伴间的交往不断地被仿效、传播和扩散。选择与这些同伴群体的成员交往就成为青少年药物成瘾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成瘾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型
关于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研究者也提出了生理-心理-社会模型(雷雳,李宏利, 2003)。他们认为,通过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1.生理因素
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的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迷于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这些影响就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生理或医学基础。
2.心理因素
研究者也从强化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网络成瘾(贺金波,郭永玉,柯善玉,等, 2008)。获得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消极体验可能在网络成瘾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前者可视为正强化,后者可视为负强化。已有研究发现,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很容易体验到沉醉感(魏华,周宗奎,田媛,等, 2012a),而且沉醉感越高,个体的网络游戏成瘾程度也越高。沉醉感是指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而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是一种极度愉悦的体验。个体为了获得这种体验会反复玩网络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就容易成瘾。
3.社会因素
生态系统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同伴等多层环境的影响,实证研究则表明网络成瘾也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Young, 2009; Young & de Abreu, 2010;方晓义,刘璐,邓林园,等, 2015;刘勤学,方晓义,周楠, 2011;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等, 2012)。
二、综合模式的治疗方案
很多研究者采用综合模式来对网络成瘾进行治疗(廖小春, 2010;刘悦,杨国栋,姚新民, 2007;张疆莉, 2010)。这些治疗方案综合了心理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式。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在目前的网络成瘾矫治中比较普遍,而这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矫治方案也较多。杨国栋、刘悦、方政华等人(2005)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6位网络成瘾者进行了矫治。药物治疗以东蓑若碱为主,每日注射1次,剂量0.02 ~ 0.03 mg/kg,连续用药 3~5天,目的是抑制大脑皮层,使其在睡眠和休息过程中恢复集体平衡,中断患者的强迫性上网行为。心理治疗包括外出参观旅游、介绍历史人文知识和日常交谈等,目的是让他们培养上网之外的兴趣,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经过治疗,患者的烦躁、焦虑、注意不集中等戒断症状消失,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征象消失,身体状况改善,对网络的渴求明显减弱或消失。林志雄、邹晓波、
谢博等人(2006)也采用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成瘾进行矫治。他们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和对照组(单用药物),并比较了两组的疗效差异,整个治疗过程持续2周。在药物治疗方面,采用喜普妙和阿普唑仑;在心理治疗方面,主要采用认知疗法。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综合疗法,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综合疗法的效果要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
拓展阅读
基于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网络成瘾治疗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强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而不过度执着于问题的成因。该疗法简单高效,被广泛用于抑郁症、强迫症、创伤 (PTSD)、ADHD、后应激障碍 赌博及药物成瘾等精神障碍的治疗。认知疗法和家庭疗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基于问题成因的治疗,而SFBT疗法集中于问题,为网络成瘾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杨放如、郝伟(2006)采用SFBT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了治疗,疗程为3个月,采取结构式治疗程序,治疗框架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
①强调正向积极作用。每个人都有使自己改变的力量与资源,减少网络成瘾是迟早的事,目前的困境只是意味着暂时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②循序渐进,由易于做到的小改变起步。成瘾者 “痼疾难改”,是因对初始改变期望过高,难于实现,反而望而却步;若从容易做到的小改变开始,能增加成功的信心,故用 “递减法”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小改变将会带来大改变。
③例外构架,寻找例外的成功。患者总有没上网之时,询问当事人当时是怎样想的和怎么做到的,有例外就能从例外中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例外对于那些对自己已完全绝望,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变的成瘾者来说,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一线希望,能重建其改变的信心。
④建构有效的解决模式。成瘾者常伴有学习困难、人际敏感等现实问题,以上网、玩游戏等消极、无效的方式回避现实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故网络成瘾常与当事人过去形成的习惯性的不良解决模式有关,需要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模式。只有不纠缠于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才会最终真正解决问题。
⑤假设解决构架,使用奇迹问句、水晶球问句等,如“假如奇迹发生,问题都不存在了,你会干些什么”“假如有一个水晶球能预知未来,你希望一周后自己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或看到自己发生了什么改变”等,引导当事人积极行动。⑥评分式问句。例如,“假如10分代表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而1分表示你最不满意的状况,你目前可打几分”“怎样做才能提高1分”“你目前想减少网络成瘾的决心有几分”等。
将当事人的问题、情绪、感受、态度、动机、想法等抽象的、模糊的状态转变成具体的量化资料,可引导出个案的理想改变愿景,并将其转化成具体操作的小步骤,从而引发下一步的有效行动。
⑦其他,如外在化问句、关系导向问句、适应式问句、追踪性问句、家庭作业等。
治疗结束之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成瘾症状显著减少,上网时间显著减少。此外,他们的SCL-90总分以及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也有所下降。上述结果说明SFBT疗法能够显著改善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