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药物治疗(1 / 1)

除了心理治疗和运动治疗,物质治疗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矫治网络游戏成瘾的方法。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玩家的情绪和改变他们被破坏的大脑奖赏系统。目前的药物治疗以西药为主,但也有少量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一、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一)网络游戏成瘾与情绪问题

以往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者存在比较明显的情绪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等(Kardefelt-Winther, 2014;周珲,赵璇,董光恒,等, 2011;罗江洪,吴汉荣, 2007)。由于使用药物来治疗情绪问题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所以研究者很容易想到通过治疗情绪的药物来矫治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我国研究者高文斌和陈祉妍 (2006)的网络成瘾失补偿假说。可以用于解释情绪问题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失补偿假说是基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它的基本假设有两个:第一,在情况顺利时,个体会呈现常态发展趋势;第二,在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个体的发展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呈现受阻状态。处于发展受阻状态的个体会寻求补偿,补偿分为建设性补偿和病理性补偿。建设性补偿可以激活心理自动修复过程,使个体恢复常态发展;病理性补偿则不能自修复,而是发展为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和中断。情绪是个体发展适应状况的一个敏感指标。当个体存在情绪问题时,这可能反映了他们发展受阻的情况,此时个体就很容易通过网络游戏来寻求补偿而形成病理性补偿,最终导致网络游戏成瘾。

(二)网络游戏成瘾与奖赏功能

根据大脑发育的神经生物模型,各种成瘾行为可能是其大脑奖赏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不均衡发展的结果(李琦,齐玥,田莫千,等, 2015)。该模型通过大量来自青春期的动物和人的神经成像研究得到。青少年之所以是各种成瘾问题的高发人群,是因为大脑在从儿童到成人的过程中是非线性增长的,相比于儿童和成人,青少年自下而上的、与奖赏加工相关的边缘系统的发展过于迅速,而自上而下的、与认知控制相关的前额叶的发展又相对迟滞,这是造成包括青少年网络成瘾在内的各种成瘾问题高发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大量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也表明,网络成瘾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其他类型的成瘾,如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相似,即大脑内存在奖赏系统的功能异常(Montag & Reuter, 2015;丁伟娜,孙锦华,孙雅文,等, 2013)。钱若兵、傅先明、韩晓鹏等人(2008)指出,双侧枕叶、颞叶、顶叶、扣带回、隔区、前额叶、海马、尾状核等部位共同构成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奖赏系统。国外研究者基于fMRI,以游戏图片和配对花案图片为刺激,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组的双侧额眶回、双侧前扣带回、右侧额叶背外侧皮层、右侧前额叶皮层、右侧伏隔核和右侧尾状核的激活较对照组增强(Ko, Liu, Hsiao, et al., 2009)。还有研究者考察了玩网络游戏对健康大学生脑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过6周的游戏,过度网络游戏组(excessive Internet gameplaying group, EIGP)的前扣带回和额眶回皮质的激活增强,且过度网络游戏组前扣带回的激活程度与对网络视频游戏的渴求呈正相关(Han, Kim, Lee, et al., 2010)。

二、药物治疗的方案

(一)基于情绪问题的药物治疗方案

网络成瘾与抑郁有紧密的联系,而抑郁的药物治疗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因此很多研究者采用抗抑郁药物来治疗网络成瘾,包括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阿普唑仑和喜普妙。

艾司西酞普兰经常被用来治疗抑郁障碍。已有的研究发现这种药物也能够有效地治疗网络游戏成瘾(Sattar & Ramaswamy, 2004)。网络成瘾矫治领域的研究发现,通过持续10周的治疗,每天使用20 mg的艾司西酞普兰, 19名网络成瘾者中有11人的网络使用时间显著减少,整体功能得以改善。针对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也发现,通过3个月的治疗,每天使用30 mg的艾司西酞普兰可以显著地改善网络游戏成瘾个体的情绪问题,同时也能够降低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渴求程度(Sattar & Ramaswamy, 2004)。

除了艾司西酞普兰,还有3种药物也被用于治疗网络成瘾,包括氟西汀、喜普妙和阿普唑仑。氟西汀和喜普妙都属于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能有效地抑制神经元从突触间隙摄取5-羟色胺,增加突触间隙中的这种可被实际利用的神经递质,从而改善情感状态,治疗抑郁性精神障碍。此外,阿普唑仑可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同时也能缓解急性酒精戒断症状。张疆莉(2010)在综合方案中使用氟西汀和阿普唑仑来对网络成瘾症状进行矫治,治疗持续8周。经过8周的治疗,患者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下降,但研究者并未报告患者的网络成瘾症状的变化。林志雄、邹晓波、谢博等人(2006)则在综合方案中使用氟西汀和阿普唑仑来对网络成瘾症状进行矫治,治疗持续2周。参与治疗的患者分为2组,一组为单纯药物治疗,一组为药物治疗加上心理治疗。经过2周的治疗, 2组被试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6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下降,但研究者同样未报告患者的网络成瘾症状的变化。

中药也能够起到情绪调节的作用,也有少量研究者在网络成瘾的矫治方案中加入了中药,主要包括党参、白术、白芍、黄芪、当归、炒枣仁、龙眼肉、远志、合欢、柴胡、牡蛎和炙甘草等(廖小春, 2010;孙静,王海成, 2008),视网瘾学生躯体症状好转的情况确定疗程。一般连用2个疗程,若症状消失则可停药,若症状好转则再用1个疗程。停药1个月后随访有无症状复现,有复现者再继续用药1个疗程。目前,只有综合矫治模式使用了中药疗法,还没有研究者尝试单纯使用中药疗法来对网络成瘾进行矫治,因此很难评估中药疗法的效果。

(二)基于奖赏系统的药物治疗方案

东蓑若碱能够有效地平衡个体内部的奖赏系统,理论上可以对网络游戏成瘾进行矫治,已有研究发现这种物质能够有效地治疗网络成瘾。基于东蓑若碱治疗海洛因成瘾的经验,杨国栋、刘悦和方政华(2005)使用东蓑若碱加心理干预对6名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了治疗,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消极情绪也有所减少。研究者认为,网瘾与海洛因成瘾具有同一个神经生化物质基础——多巴胺。海洛因通过外源性的物质提高体内多巴胺水平,使人产生欣快感;网络使用则通过影响内源性物质的变化来提高体内多巴胺水平,使人获得满足。虽然具体作用机制不同,但是两者都是通过改变多巴胺水平来影响个体心理状态的,最终导致成瘾。东蓑若碱可以有效地调节体内多巴胺水平,使个体内部的奖赏系统达到平衡,因此可以有效地从生理上改变个体的网络成瘾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