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动治疗(1 / 1)

一种常见的看法是,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上花费大量时间,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其他线下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以往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熊明生, 2006),因此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运动疗法来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刘映海, 2013;刘映海,丹豫晋,苏连勇, 2010;刘映海,石岩, 2014)。

一、运动治疗的理论基础

以往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状况又会影响网络成瘾,因此体育运动可能会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来影响网络成瘾。

首先,体育运动会影响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人际关系和自尊等。第一,体育运动可以减少个体的消极情感体验,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各种时长和形式的运动都能够减少个体的消极情绪体验(熊明生,郭煦澄,周宗奎, 2011;陈作松, 2005;陈作松,季浏, 2006)。一项包含了80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发现,长期的和一次性的身体锻炼、有氧的和无氧的练习都可以有效地减少抑郁,身体锻炼既可以减少正常人的抑郁,也可以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的抑郁(陈作松, 2005)。大部分人可能都认同长期体育运动的效果,也强调持续运动的效果,但实际上一次性的运动也会减少个体的消极情绪,例如,一次功率自行车练习就可以使健康和亚健康的大学生的焦虑程度下降, 5分钟的步行也有助于改善心境(陈作松, 2005)。锻炼不仅会减少一般个体的消极情感体验,还对患有心境障碍的个体具有治疗作用(陈作松, 2005)。运动减少抑郁的作用与有时限心理治疗的作用相同,并优于非时限的心理治疗。人们参与很多活动的基本动机就是获得积极情绪,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很容易获得这种情绪体验(陈作松, 2005;陈作松,季浏, 2006)。与关于消极情绪的研究相比,体育运动增加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较少,但目前研究的结果也比较一致地发现运动能够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陈作松,季浏, 2003, 2006)。第二,运动可以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陈作松,季浏, 2006)。从幼儿时期开始,人类就开始在运动过程中与他人交往,建立最初的友谊。包括篮球、足球在内的很多运动都需要参与者同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就很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朱瑜,邱勇, 2006)。实证研究也表明,身体锻炼可以正向地预测人际关系质量(刘海燕,童昭岗,颜军, 2009;陈作松,季浏, 2006)。第三,运动可以促进个体的自尊发展(陈作松,季浏, 2006)。研究者考察了运动与身体自尊的联系,结果发现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由于运动可以让个体的形体更漂亮,而且个体在运动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运动能够提升个体的身体自尊水平。

其次,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也会影响网络成瘾,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人际关系和自尊等(Ho, Zhang, Tsang, et al., 2014; Ko, Yen, Yen, et al., 2012;平凡,周宗奎,潘清泉, 2011;何灿,夏勉,江光荣,等, 2012)。第一,积极情绪越少,消极情绪越多,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大(Ho, Zhang, Tsang, et al., 2014;平凡,周宗奎,潘清泉, 2011)。当个体的积极情绪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谭树华,许燕,王芳,等, 2012),个体会使用互联网来分散注意,逃避当前状态的动机也越强,因而更容易成瘾。第二,人际关系质量越好,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良时,就会在互联网中寻求需要的满足,而过度依赖虚拟关系就容易导致成瘾(李菲菲,罗青,周宗奎,等, 2012;罗青,周宗奎,魏华,等, 2013)。第三,自尊水平越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大。自尊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网络成瘾。自尊水平越低的个体,其自我控制能力也会越差,而自我控制是影响网络成瘾的核心因素。而且低自尊也往往与焦虑、孤独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也会增加网络成瘾的风险(Stieger & Burger, 2010;宋翠林,王希林,王玉凤,等, 2007;肖崇好,黄希庭, 2011)。

二、运动治疗的方案

以体育运动为主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治方案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发现并培养运动兴趣和能力、养成运动习惯和提高自主性,整个活动为期3个月(刘映海,丹豫晋,苏连勇, 2010)。培养运动兴趣和能力的阶段以简单竞技性拓展训练项目与游泳、网球、羽毛球等专项训练项目的交叉进行为主。每周六、日分项目进行,

时间控制在上、下午各2小时。养成运动习惯是在培养了一定的运动兴趣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法主要包括: ①叮嘱被试每周在实验外时间坚持进行3次家庭练习或自我练习;②周六、日的实验中加入带有问题解决特征的体能训练和户外拓展训练。提高运动自主性阶段主要通过远足旅行和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来改善被试心理弱势特征,尽量达到心理-体育融合的矫治目标。

除了加强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研究者还要求父母参与进来,共同完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竞技性体育游戏和拓展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成瘾干预,青少年会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有显著的改善。第一,在认知方面,实验组青少年的互联网非适应性认知程度有所下降。例如,有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游戏也有不如网球的地方,打完网球后感觉特别轻松,和玩完游戏的感觉不一样。第二,在情绪方面,实验组青少年的情绪比较平和,在活动中基本上看不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第三,在行为方面,实验组青少年每周的上网时间能够控制在20小时左右。

除了综合多种运动的方案,还有研究者使用单项体育运动的方案来对网络成瘾进行矫治(李立,陈玉娟,李敏,等, 2011)。基于篮球运动的网络成瘾矫治方案持续8周,每周锻炼5次,周六、日休息,实验期间不再参加其他体育活动,锻炼项目为篮球(各种涉及篮球运动的游戏、训练、比赛等),周一至周五每天16: 00以后进行,每次 40~60分钟。除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外,至少要有 30分钟使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30~150次。共有16名青少年参与了矫治,通过前后测的方法来评估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后青少年在网络成瘾总分和心理健康(使SCL-90来测量)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

综合多项研究的结果来看,采用以体育运动为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李立,陈玉娟,李敏,等, 2011;刘映海, 2013;刘映海,丹豫晋,苏连勇, 2010;刘映海,石岩, 2014)。具体而言:①体育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明显;②体育干预不仅能够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程度,而且能够有效改善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和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虽然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有着良好的效果,但这些疗法对治疗者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可能很难大规模推广。对于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而言,运动治疗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

综合起来看,虽然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相当数量的网络成瘾矫治研究缺乏清晰的理论基础。林小燕、

苏文亮和方晓义(2013)对国内网络成瘾干预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70%的文献没有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或完整的研究设计。建议未来的研究能够提供较为明确的理论依据,以便其他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方案的科学性。例如,以戴维斯的认知-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在临床样本中开展认知偏差的干预治疗,并考察干预的有效性。

第二,很少有研究者对网络成瘾矫治方案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例如,虽然有研究者比较系统地考察了体育运动对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作用,但他们并未对干预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清晰的说明(刘映海, 2013;刘映海,丹豫晋,苏连勇, 2010;刘映海,石岩, 2014)。缺乏理论基础和对作用机制的探讨,我们就不清楚干预方案的哪些内容起了作用,起了什么作用,无法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例如,在一些具有社交功能的体育项目中,我们并不清楚在这种项目中身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分别对网络成瘾者产生了什么影响。刘等人(Liu, Fang, Yan, et al., 2015)不仅考察了多家庭团体治疗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而且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家庭团体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状,而且这种改变部分是通过加强亲子交流和促进现实心理满足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