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路径(1 / 1)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持续的影响。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家庭的联系会减弱,但家庭环境的影响会长期存在,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以往研究,基于家庭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应该集中于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关系、规范与榜样几个方面。

一、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的核心部分,会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已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紧密联系。基于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适宜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有效地干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李涛,张兰君, 2004;席震芳,张晓阳, 2005;彭阳,周世杰, 2007;刘勤学,等,周楠, 2011)。还有少量研究聚焦于网络游戏成瘾,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相比于非成瘾倾向组,成瘾倾向组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更少,而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和干涉更多(王盼,甘怡群,李敏, 2006)。

父母控制是家庭教养方式的核心部分,也会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申子姣,房超,张锦涛,等, 2012;宋静静,李董平,谷传华,等, 2014;赖雪芬,王艳辉,王媛媛,等, 2014)。父母控制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两个维度。行为控制是指父母制定各种规范,通过询问和主动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孩子行为的信息。它强调对日常活动的控制和监督。心理控制则是指父母通过引发内疚感和爱的撤回等方式对孩子加以控制,通常会侵扰个体的内心世界,破坏他们的自主性发展。以往研究比较一致地发现,行为控制会降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而心理控制会增加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

为什么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会对网络成瘾产生不同影响呢?行为控制能够使青少年获得更多关于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帮助他们合理地控制网络使用的时长和时间点;当青少年网络行为开始偏离的时候,他们也能够更多地得到父母对于他们行为的反馈。因此,父母行为控制会降低网络成瘾的风险;心理控制则会剥夺青少年独立思考和表达情绪的权利,导致他们产生更多的自我和情绪问题,而自我和情绪问题又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李丹黎,张卫,

王艳辉,等, 2013;赖雪芬,

王艳辉,王媛媛,等, 2014;范筱萌,郑毓煌,陈辉辉,等, 2012)。因此,加强父母的行为控制,削弱父母的心理控制,可以有效地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进行干预。

二、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基础。以往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多个方面都会影响网络游戏成瘾。总体而言,积极的亲子关系会减少网络游戏成瘾,而消极的亲子关系会增加网络游戏成瘾(Kwon, Chung, & Lee, 2011; Liu, Fang, Zhou, et al., 2013;楼高行,王慧君, 2009)。楼高行、王慧君(2009)的研究发现,家庭依恋中的焦虑性得分越低、亲和性得分越高,孩子的网络游戏成瘾程度越低。来自韩国的研究则表明,亲子关系中的喜爱(affection)得分越高、敌意得分越低,孩子的网络游戏成瘾程度越低(Kwon, Chung, & Lee, 2011)。因此,父母要重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游戏成瘾。家庭共同活动和亲子沟通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而且这两方面的因素也会对网络游戏成瘾产生直接影响。

一方面,家庭活动会影响网络游戏成瘾。一项研究以600名初中生和高中生为被试,考察了家庭活动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结果发现,家庭活动越多,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程度越低(Jeong & Kim, 2011)。他们测量的家庭活动包括观光旅游、看电视、在餐厅吃饭、去体育馆或健身房。另一方面,亲子沟通也会对网络游戏成瘾产生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亲子沟通越多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程度越低(Liu, Fang, Deng, et al., 2012;邓林园,武永新,孔荣,等, 2014)。因此,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增加家庭活动和亲子沟通来促进亲子关系,从而达到干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目的。

三、父母关系

有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者较多地关注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而忽视了家庭环境中的父母关系的作用。实际上,父母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冲突会导致青少年的多种情绪和行为的适应不良。父母的冲突越多,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越高,不良行为也越多(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等, 2014;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等, 2007)。目前,只有少量研究考察了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冲突越多,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越高(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等, 2012)。

父母冲突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分别是认知情境模型和情绪安全模型(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等, 2014;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等, 2012)。认知情境模型强调个体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会影响父母冲突对个体适应的作用,而情绪安全模型则认为父母冲突导致的儿童情绪调节问题是父母冲突影响个体适应不良的关键。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等人(2012)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两种作用机制,父母冲突分别通过冲突评价和情绪管理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若要从父母关系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进行干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夫妻之间的分歧,也要尽量减少冲突行为。第二,即使出现夫妻冲突,也要尽量避免在青少年面前爆发,以减少青少年的卷入。第三,当上述两种情况都无法实现时,就只有通过改变他们的认知评价和强化情绪管理来尽量降低父母冲突的负面效应了。

四、规范与榜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明确的规范可以帮助青少年调控自身的行为,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网络成瘾领域。已有研究发现,父母的互联网使用规范会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越不容许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越低(Liu, Fang, Deng, et al., 201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可以用来解释个体为什么会遵循社会规范(Hsu & Lu, 2004)。社会交换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描述人类行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遵循社会规范时,个体会期望获得一些收益,如人与人之间的喜爱、信任和感激等,当个体获得这些期望的收益后,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就会被强化。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方面遵循父母制定的规范,可能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受益。上述研究提示我们,建立明确的互联网使用规范将有助于青少年远离网络游戏成瘾。

除了建立明确的规范,父母也应该约束自己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学习,个体会模仿和习得他人的行为。虽然青少年和同伴的交往日益增多,但父母仍然是他们相处很多的人。父母的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直接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网络使用行为越多,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程度越高(Liu, Fang, Deng, et al., 2012; Liu, Fang, Zhou, et al., 2013)。更为重要的是,换句话说,当父母“说一套,做一套”时,父母规范就不再起作用了。研究者发现,当父母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和规范不一致的时候,规范就不再起作用了,但行为仍然有预测作用(Liu , Fang, Zhou, et al., 2013)。这一结果表明,为了降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父母不仅要为青少年制定严格的规范,而且还要约束自己的互联网使用行为,特别是网络游戏使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