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解决亲子冲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1 / 1)

亲子沟通 刘翔平 2829 字 2天前

第一节 亲子冲突意味着什么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关系,朋友关系可以变,上下级关系可以变,甚至夫妻关系也可以变,但是亲子关系永远不会变。在某种意义上,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血缘关系上形成的自然角色关系,另一种是在后天交往中形成的家庭社会角色关系。自然角色是天然形成的,不可改变。但家庭社会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父母与子女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其各自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也规定了其互相对待的态度。同时,在亲子之间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角色,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等对亲子关系有直接的影响。由于亲子关系的这种特殊性,家庭成员之间角色期望水平比一般关系要高出很多,再加上青少年角色扮演能力较低及这一时期个性的敏感特征,使得亲子关系也更容易紧张,冲突也更加频繁地发生。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科塞所说:“关系越亲密,冲突越频繁。”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制造问题,而是意味着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形形色色的问题。以日常生活的作息而言,从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刷牙、吃早点、上学,到下午放学、看电视、吃晚饭、洗澡、上床睡觉等,就常让父母忙得团团转。如果再有功课不好、没有责任感、说谎、偷窃、叛逆等行为,更会使父母伤透脑筋。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惑,面对孩子的磨蹭、不爱学习、自控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胆小不自信等,父母用尽各种办法,不但效果不显著,而且还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亲子关系是心理距离最近的,但是最近的关系也是最容易产生冲突的,因为心理界限在亲近的关系中最容易模糊。尤其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亲子冲突的情形会越来越多。

强强进入七年级了,总觉得妈妈太唠叨,妈妈每天反复叮嘱强强要做作业、看书、学习。就这几句话要讲上半天,强强觉得烦人,不想听。爸爸又不通情达理,每次考试不仅不对他进行具体指导,而且对他的期望值很高,要求他考到全年级前5名,达不到指标就要给他脸色看,轻则骂、重则打。强强考试多次失败也都不以为然,反正骂过打过,一切照旧。于是家庭当中就出现了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各行其是的局面,这令父母很生气,家里经常是充满火药味。

上高一的学生小红这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自己非常伤心难过。回到家里妈妈看到小红的英语卷子只考了59分,就愤怒地斥责小红:“你瞧瞧人家隔壁的丁丁,你跟他一个班,人家怎么就考90多分,你怎么就考这么少?你平时是怎么学的呀?整天就知道贪玩,看小说,不学习,现在分数出来了,就知道哭,哭管什么用,一点出息都没有。”小红每每犯错,都要承受妈妈沉重而冗长的责骂。

廖某就读于北京市某重点高中,据廖妈妈讲,儿子乖巧懂事,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从来没让父母操心过。可是从高二起,他突然着魔一样迷上了电脑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家长软硬兼施都没有效果。如今孩子面临高考,家里人都为他的前途发愁。

亲子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寻求独立自主的倾向日益增强,他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权力;另一方面,父母仍然将他们看成未长大的孩子,害怕权力的给予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父母仍然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两种倾向增加了青少年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引发人际冲突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当相互关联的人在态度、动机、价值观或实际行动等方面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时,人际冲突就发生了。可以将亲子冲突理解为在亲子交往中发生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亲子双方作为不同的两代人,彼此的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物、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此,亲子冲突难以避免,它实际上就是多种亲子互动状态中的一种类型。要想更好地减少亲子冲突,必须先弄清亲子冲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首先,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频率和强度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其次,青少年围绕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家务与父母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都是最多的,而围绕隐私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都是最少的。

再次,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主要形式是言语和情绪冲突,占50%以上,而与父母发生身体冲突最少。

最后,青少年在解决亲子冲突时使用最多的是回避策略,使用最少的是第三方干预策略。青少年为什么喜欢使用回避策略呢?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法说服父母改变他们已经决定的事情,他们不想因为与父母的冲突而伤害自己与父母的感情。

亲子冲突具有两面性,冲突可以使家长和孩子疏远,也可以使他们亲近,结为更加紧密的联盟;它既可以导致家庭战争,也可能会带来更深的相互理解。孩子无论是因为哪种原因而使用回避策略,虽然会暂时平息亲子冲突,但是问题其实依然存在。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抱怨:孩子越大离他们越远,有话也不肯和他们说,更别想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了。比如,下面这一段儿子和妈妈的对话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儿子:妈妈,对不起!

妈妈:发生什么事了,来!告诉妈妈。

儿子:我不敢,因为你会生气。

妈妈:不会!妈妈保证不生气,快!好乖!跟妈妈说,发生什么事了?

儿子:今天我和李某某打架,被老师处罚扫一个礼拜厕所,老师还说要打电话告诉你。

妈妈:什么?你又和人家打架,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开学才多久,已经跟多少人打过架?你是想气死妈妈才高兴,是不是?

儿子:你不守信用,说好不生气的,还骂人。

妈妈:自己做错事还顶嘴。

儿子委屈地跑回自己房间,客厅里留下气急败坏的妈妈。

在一次亲子拓展活动时,孩子在玩“情绪管理闯七关”的游戏。多位孩子抽中“心里有快乐的事,如何处理?”他们的回答是最想和好朋友分享。当“心里饱受委屈时,怎么办?”而“放在心里”居然是多数孩子的共同心声。当辅导员加以引导时,他们才勉为其难地表示可以找个人来说。然而这个人多半不是他们的父母,再细问下去,孩子竟几近无奈地坦白说:“跟他们说也没有用。”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是否父母在孩子刚打开话匣子的时候,就用我们手中的权力搪塞孩子想说的话。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内心想说的话被阻挡,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幼小的心灵将封闭与父母的心灵对话。

通常,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虽然很想了解子女内心的感受,很想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传统的角色常常造成亲子间沟通的障碍。

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中,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正确地处理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错误地认为失望与恐惧的心情是不应该的、不好的。

传统中对于情绪的处理共有两个法则。一是压抑,二是发泄。压抑产生的自残现象时常可见。发泄则是将点的战争扩展到面的战争,甚至对别人产生情绪性的攻击伤害。

很不幸的是,当孩子对我们表示出这种负向情绪时,父母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在困惑中,我们就扮演了下列角色。

第一,指挥者。这类型的父母喜欢控制所有的事件,并且企图扭转一切负向的情境。面对哭泣的孩子,会自然地警告孩子说:“不准哭,不准再哭了!再哭就……”

面对挫折、悲伤的孩子,这类型的父母常使用命令、指挥和威胁等工具,以保持其优势地位。最常见的例子是:“这是你对父母的态度吗”“我警告过你很多次了,不准玩游戏”“如果你再被老师批评,我就把你赶出去”“打电话不要那么久,不然我把电话停了”。

第二,说教者。说教者是一个“应该主义者”,时常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最常见的例子是:“你都五年级了,应该懂事了”“你是大哥,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和弟弟争得面红耳赤”“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你不应该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第三,万能者。这种父母会表现出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很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喜欢向孩子炫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采取的沟通方式通常是:说教、忠告、教训。他们的目的是要子女认为他们是如何优越。例如,“看嘛!我说的没错吧!”“用用你的大脑,好好地想一想吧!”“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就……”。

第四,审判者。这些父母甚至不经审判就已宣告孩子有罪,其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孩子。最常听的实例是:“成绩这么差,一定是你不用功”“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错”“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第五,批评者。就像审判者、说教者、万能者一样,担任此种角色的父母最喜欢以苛刻的标准来挑剔子女的行为,并且用嘲笑、讽刺、诽谤和开玩笑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的欲望。例如,“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你以为你是谁啊”“啊!天啊!这是我儿子吗”。

第六,心理分析者。如同一位心理学家般地发觉、分析、诊断孩子的种种问题,并且将问题的原因推在孩子身上。例如,“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缺乏信心”“你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落后的方法呢”“我想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我觉得你又在胡思乱想了”。

第七,安慰者。这类型的父母会以轻松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以避免自己卷入其中,如轻拍孩子的背、草率地安抚等,而在困难重重时,却伪装成一切都没有问题,这就是父母对孩子忧虑、焦急情绪的回应。例如,“放心啦!不会有事的”“别担心,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这么在意呢”“这是上天给你的考验,加油吧”。

以上七种传统的父母角色,会在亲子互动中,反复地指出问题的来源都是孩子造成的,这几种方式不但无法疏解孩子的负向情绪,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这样的方式非但不能为父母与孩子建立起开放式、鼓励性及建设性的正向沟通,反而会扼杀孩子表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些错误的沟通模式,严重地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学习以及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用上述对话方式跟子女沟通,当今绝大多数父母把对孩子的教养问题看作严格或宽容、强硬或柔和、独裁或纵容的问题,由于他们陷入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教养方法,因此家长往往把他们与孩子的关系看作是一场权力斗争,都是用谁赢谁输来考虑问题。当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往往会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决冲突,以便让自己获胜,让孩子失败。而另一些家长会在亲子冲突中,害怕与孩子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害怕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不得不向孩子屈服。当今的家长陷入的一个主要的困境就是,他们只看到这些非赢即输的方法。

每年都有不少家长因为孩子沉迷于上网或看电视等行为而感到困扰,不知如何引导。例如,王女士有个15岁的儿子小杰,上初中不久就迷上了上网。“现在小杰每天不上网就难受,吃饭、睡觉都不规律,成绩也下滑了”。父母为此事都很着急,王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无暇管理孩子,老人又管不了儿子的网瘾。这件事让王女士全家都很头痛,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儿子走出网瘾。

当孩子跟家长说要上网玩一会儿时,家长会怎样与孩子沟通呢?这可能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情况,假如你是孩子的家长,你会怎么回答孩子呢?

方式一

儿子:爸爸,我想上网玩一会儿。

爸爸:上什么网,你的学习还没有学好呢!

儿子:上网对我们中学生学习知识很有帮助的。

爸爸:有什么帮助?网上不都是垃圾吗?

儿子:你怎么能这么说!我都这么大了,难道我不知道那些该看,哪些不该看吗?

爸爸:你知道哪些该看?我看你的语文该看,你的数学就该看!

儿子:我看的时候是不是要打报告呀?你还不是喜欢网上的垃圾!

“啪”父亲给了儿子一巴掌。

在这个案例中,父亲达到目的了,尽管儿子不愿意。父亲赢了,儿子输了,但是儿子对这个解决方案一点都不满意,只是面对父亲使用的权威,儿子妥协了。

我们都知道,父母需求与孩子需求之间的冲突不仅是每个家庭无法避免的,而且注定会经常发生。它们会从无关紧要的冲突演变成激烈的斗争。当冲突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时,父母都用自己的权威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解决冲突,以便让自己获胜,让孩子失败。

方式二

儿子:爸爸,我想上网玩一会儿。

爸爸:上什么网,你的学习还没有学好呢!

儿子:上网对我们中学生学习知识很有帮助的。

爸爸:你说得很有道理,现在是信息时代,不懂上网学习知识就像少了条胳膊。网上知识是多,但同时,我觉得垃圾也不少。

儿子:我都这么大了,难道我不知道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吗?

爸爸:你说得不错,你已经长大了,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一点我很高兴,同时我还想多提醒你的是现在你还是学生,学习是第一重要的,语文、数学是你的弱项,你要多花些时间在这些上面才行,不能总想着上网。

儿子: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是我现在想上网玩一会儿。

爸爸:我希望你不要玩电脑,还是学习吧。

儿子:我又不是不学习,只是现在我不想学习,想玩会儿电脑,你不能逼我。

爸爸:好吧,我投降了!那你就上网玩一会儿吧,我不想再跟你吵了,你赢了。

在这个案例中,儿子达到了他的目的——上网玩会儿。儿子赢了,父亲输了,父亲很显然对这个解决方案不满意,但是在儿子威胁使用他的权力时,父亲投降了。

方式一和方式二具有相似性,尽管它们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两种方式中,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都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试图说服另一个人接受。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不达到自己的目的决不罢休。在方式一中,父亲不体谅孩子,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在方式二中,孩子不尊重父母的需求,不体谅父母的用心。在这两种方式中,都会有一个人感到被挫败,通常会迁怒于造成他失败的另一个人。这两种方法都涉及权力斗争,对手会为了获胜而不惜使用他们手中的权力。

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大多数家长都试图通过非输即赢的方法来解决亲子冲突,这种非输即赢的方法对于孩子以及亲子关系都是无效且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