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恨父母,而是形成一种促进合作的表达方式。在亲子沟通的五个原则下,我们怎样说才能让孩子不再防御,与我们合作呢?
美国亲子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在著作《如何说孩子才能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提供了五种技巧:客观地描述事实、给出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写便条。
一、客观地描述事实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客观事实。例如,地上有巧克力包装纸,书包拉链开着,茶几上有奶渍,小鱼饿了。
这个技巧的好处在于客观的描述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的事上,十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些常识和规矩,他们往往知道该怎么做。客观地描述事实的关键在于不指责和抱怨,一定不要在描述前加上“你……”。比如,上述例子中一旦加上你字,就会变为:你看地上有巧克力包装纸,你的书包拉链开着,你看茶几上有奶渍,你的小鱼饿了。
孩子听到这些话的内心反应:“我妈妈又在批评我,说我又把地弄得脏兮兮的了”“说我又忘了把书包拉链拉上了”“说我把茶几弄脏了”“又怪我忘了喂鱼”……此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放在如何逃避惩罚上,而不会想怎么改进。
二、给出信息
提示孩子怎么做。这是一个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例如,睡觉前要刷牙,放学后先写作业,吃完水果果核要放到垃圾桶里,饮料里的添加剂太多了。
这个技巧的好处在于孩子能从父母的信息中获得很多生活的常识和技能,受用终身。该技巧的关键在于不要唠叨,同一个信息不要提示多次,否则孩子会怀疑自己,进而产生依赖心理。对于孩子已经知道的事情,父母可以采用第三种技巧——用简洁的语言。
三、用简洁的语言
例如,下班到家一看孩子的书包横在门厅,此时父母只需说两个字儿:“书包”,一般情况下,孩子就会很快地把书包放好了;当孩子在写作业走神时,或者玩起来时,父母只需要说“写作业”,一般情况下,孩子就会重新开始写作业;当父母发现放学后孩子的钥匙没有放在固定位置——挂在门后时,只需要说“钥匙”,孩子通常会把随手放在茶几上的钥匙挂在门后面;当孩子洗澡后把毛巾扔在浴缸里时,父母只需要说“浴巾在哪儿?”孩子会想起浴巾还在浴缸里,会把它晾起来。
这个技巧的好处是没有唠叨,不会让孩子心烦、抵触。该技巧的关键在于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我们有一定的默契,知道我们简单的话语是什么意思。
使用该技巧特别要注意的是,简洁的语言里绝不能有孩子的名字,很多时候家长喜欢叫孩子的名字,然后下巴一撅,朝向横在门厅里的书包,或者眼睛看向横在门厅里的书包。此时,孩子虽然也会把书包放好,但是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名字和责备、不满连在一起,像巴甫洛夫实验中的那只小狗一样,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拒绝接纳自己,失去内心的和谐。
四、说出自己的感受
父母下班回家,一出电梯发现孩子的书包横在电梯门口,父母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怎么又乱放书包,想指责孩子。此时父母只要停顿30秒,想一想是孩子的行为——书包横在地上让你很不舒服呢,还是孩子本人让你很不舒服,然后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说出来,如“书包横放在地上,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孩子通常会把书包放在平常固定的位置。
昨晚上没睡好,今天事情又多,下班时,妈妈感觉自己累得都快撑不住了。一进家门,偏偏孩子又很兴奋,不停地跟妈妈说东说西,妈妈第一反应是想不耐烦地跟孩子说:“走开!”此时妈妈依然要停顿30秒,想一想是自己太累了还是孩子太磨人了,然后温和地告诉孩子:“妈妈很累了,你过会儿再跟妈妈说,怎么样?”孩子通常会懂事地过一会儿再来。
今天下班回家时没看见孩子,晚饭都做好了,孩子还没回来。妈妈很担心,忍不住打电话找孩子,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没找着他,妈妈很恼火。妈妈的第一反应是等孩子回来非得好好地收拾他不可,不打招呼就玩到这么晚!此时妈妈要停顿30秒,冷静地想自己这么生气主要担心孩子呢,还是觉得孩子不听话?如果是担心孩子,那么面对回家晚,有些担心被骂的孩子,妈妈就会温和地说:“回家没看见你,妈妈很担心。”这样孩子下次会给妈妈留个便条或者早点回来。
上述三种情形下,妈妈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孩子,不仅能够达到和指责孩子同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不会激起孩子的恐惧、担心、不满或者逆反等负面的感受,不会使孩子产生退缩、顶撞父母等不好的行为。得到了尊重的孩子,会主动地应对问题,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被尊重的前提下,具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惩罚。该技巧的关键在于以父母自身为核心客观地描述父母自身的感受。当父母不再指责孩子、不迁怒于孩子时,反而可以博得孩子的同理心,收获一个懂事的孩子。
五、写便条
作为父母,每天都要经历跟孩子说很多遍放学后要放好书包、洗饭盆、写作业,但孩子还是常常把书包横在地上就出去玩了,饭盆也常常是第二天上学时,才急匆匆地捏着鼻子洗完,至于作业,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要催促孩子写作业等这些让父母感到头疼的小事儿。但就是这些周而复始的日常小事儿,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小事带来的负面情绪的叠加,常常让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从和风细雨般地润化到狂风暴雨般地**。然而孩子的这些让父母不可接受的行为却像蒲公英一样,不管父母怎么拔,还是开得遍地都是。父母屡屡对孩子大嚷但于事无补,孩子的行为仍没有太大的变化。
此时父母不妨试着在早上出门前给孩子留个便条“进门三件事:放好书包、洗饭盆、写十五分钟作业”,贴在进门后最显眼的地方。尊重和理解孩子,给孩子决定权,孩子可以决定先写作业还是先洗饭盆。得到尊重的孩子,一般会按便条上说的做。其他的便条,如“带饭费”“今天是钢琴之夜哦!”等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
该技巧的好处在于便条比语言更清晰、明了,不仅不占孩子的“内存”,而且能给孩子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需要通过自我管理去做便条上提醒的事情。该技巧的关键在于孩子主动性的调动和激发,便条的作用只是提醒,不具有监督功能,便条作用的发挥靠的是孩子的自觉性。
在讲述完促进合作的五种技巧后,我们来看以下案例。
孩子:妈妈,回执单签字了吗?
妈妈:我没有看见你的回执单呀!你带回来了吗?
孩子:我带回来了。
妈妈:拿过来我给你签字。
孩子就在书包里狂翻回执单。书包里的东西东一本、西一本地掉了出来,卷子乱七八糟,练习本大大小小的夹杂在一起。全然没有了秩序,这时妈妈心里的火噌噌噌地往上蹿。
通常情况下,妈妈的处理方式如下。
妈妈:你书包怎么乱得跟坟堆儿一样呀!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每天晚上都要把书包整理好,备齐第二天要用的学习用具,你就是不听话!
孩子:妈妈,我整理了,用着用着就乱了。
妈妈:我教过你多少次了,常用的东西放哪儿,不常用的东西放哪儿,每次用过后要放回原处!
孩子:……
妈妈一边训斥一边又给孩子收拾书包。书包收拾好后,终于找着了夹在一堆卷子里的回执单。
妈妈:下次再这样,我可不管了,就让老师批评你!
在传统的处理方式下,孩子可能会担心下次真找不着了,到学校老师会批评自己马虎;或许孩子会想“反正妈妈会给我收拾书包,找到回执单,让妈妈就骂两句吧”,然后下次依旧如此;或许孩子会觉得“反正我不用找回执单,不用收拾书包,你骂就骂吧,又不会真的不管我”。这种做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削弱了孩子的自我决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造成孩子心理需求中自主需求和能力需求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应当综合地运用上述五种技巧。
第一,客观地描述事实。
妈妈:书包里的东西很乱。
孩子:的确,我这就收拾。
第二,给出信息。
妈妈:整理一下你的书包,说不定回执单自己就出来了。
孩子:我也是这么想的,英雄所见略同啊!
第三,用简洁的语言。
妈妈:书包。
孩子:我这就整理,顺便找回执单。
第四,说出你的感受。
妈妈:这么乱的书包,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孩子:我马上收拾。
在这种情形下通常前四种方法都可以用,都可以达到让孩子整理好书包,同时找到回执单的目的。
妈妈:咱们得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找到你用的东西呢?如回执单。
孩子:我以后把回执单叠好放在笔袋的夹层里就不会找不着了。
妈妈:的确是这样。或者妈妈给你写个字条提醒你一下。
第五,写便条。
妈妈写下:整理好书包,重要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递给孩子。
妈妈:把它放在笔袋内侧的夹层中,收笔时看看。
孩子:好的。这样至少我不会找不着回执单。
在这种促进合作的处理方式中,孩子主动地为自己凌乱的书包负责,始终是自己积极地想办法,他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家长达到了与孩子合作的目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案例如何使用促进合作的五种技巧。
周六,小云、小志在屋里玩,妈妈打扫完卫生后,要到超市去买东西。出门前叮嘱孩子,注意安全。等妈妈买完东西回来,妈妈傻眼了:刚收拾完的屋子一片狼藉,地上堆满了纸屑,各色的纸飞机飞在了被子上、**、茶几上、电脑桌上……
第一,客观地描述事实。
妈妈:我看到屋子里到处都是纸飞机哦。
孩子:妈妈,没想到你这么快回来。我们原打算在您回来之前收拾好的。
第二,给出信息。
妈妈:纸飞机不可以飞到我的**和电脑桌上。
孩子:好的,这就收拾。
第三,用简洁的语言。
妈妈:纸飞机的世界?
孩子:不,整洁的屋子。我们马上收。
第四,说出你的感受。
妈妈:地上的纸屑,**、电脑桌上的纸飞机让我感觉很凌乱。
孩子:我们已经做完了,并且试飞结束!这就收拾!放心,两分钟准能还原。我们出去玩纸飞机。
第五,写便条。
妈妈:屋子里很乱!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发生,下次给你们写个便条提醒一下怎么样?
孩子:好的。折纸飞机时折着折着就忘了。有一个明显的便条提示应该会好很多。
作为父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责任心、主动性、幽默感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本身不仅决定了孩子对待错误的态度,而且还会成为孩子将来成为的那个人的一部分,代际相传。因此在保持平静、友善并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积极地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错误,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把错误看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正如学习一门新技术需要练习一般,赢得孩子合作的批评技巧也需要练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的互动中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新的技巧,这样才可以更加自如地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合作的亲子关系。
练习
小云最近总是黏着妈妈,每天晚上非要妈妈陪着睡觉。
妈妈:为什么呀?
孩子:我一个人睡觉多孤单呀!
妈妈:那爸爸一个人睡觉也很孤单呀!
孩子:爸爸是大人!爸爸一个人睡觉不会害怕……
妈妈:可是小孩子都是在自己的房间一个人睡觉的呀!要不你去问问你的同学,看看别的孩子是自己睡觉,还是跟妈妈睡,然后你再决定好不好呀?
孩子:我不管别人,我为什么要看别人怎么样我才怎样呀!
妈妈怎么都说服不了她,接连几天都是如此,妈妈有些恼怒,这孩子究竟怎么啦?
客观地描述事实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出信息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简洁的语言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出你的感受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便条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