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恨父母,而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心,是父母对孩子合作的一种期待,因此批评应当是一种促进合作的表达方式。然而当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事时,父母的做法往往会指责孩子,进行滔滔不绝的说教,很少去想孩子做错事背后的原因。是不小心呢,还是觉得不公平?是不知道怎么做,还是考验父母的耐性?抑或是父母忽略了孩子,他只是想以这种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父母的指责和说教不仅会把自己的关注锁在孩子所犯错误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且也容易让孩子夸大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我怎么这么笨啊”或“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着”等不好的感受。
比如,“吃饭慢点儿,急什么呀?人家浩浩七点半才出门,你怎么天天七点十分就出门了?去那么早干什么?还不如在家待会儿呢!”“下次你再把饭剩回来,家里就不给你准备零食了。中午饭都不好好吃,哪能行?”“放学把你的书包放好,记得住吗?”“洗个饭盆怎么这么费劲呢?”“你又把巧克力的包装纸扔得到处都是!”“别看电视了,快点写作业去!”“不行……别……不可以”。
稍微留意,父母就会发现,即使是在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很少的上学的日子里,父母仍然像复读机一样在孩子的耳边循环播放着指责、命令、唠叨、抱怨等这些极具破坏性的语言。批评是把双刃剑,恰当的批评确实能促进孩子改错,不恰当的批评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横在父母和孩子间密不透风,对亲子关系有破坏性的影响。
当孩子放学后又一次玩游戏,忘了写作业时,常见的不恰当批评方式有以下九种。
一、命令
爸爸:去!写作业去!
孩子的反应或者“写就写,等你走了我再玩”,或者心生不满,“你不也常常不帮妈妈干活玩游戏吗,凭什么说我?”或者三下五除二地胡乱把作业写完再玩。
二、指责
父母:你怎么又因为玩游戏忘了写作业呀?
孩子的反应或者“不就两三次吗?又没天天这样”或者“成天就知道批评我、指责我,我都没有做对的时候”或者“随便你怎么说吧,我就这样”。
三、讽刺
父母:不写作业,天天玩游戏,你的游戏一定是你们学校玩得最好的吧,花那么多时间还能玩不好?
孩子的反应或者“我又没有天天不写作业,为什么那么说我”或者“我玩游戏的时间又不是最长的一个,少见多怪”。
四、威胁
父母:总是这样不止你的成绩会下降,你的眼睛也会瞎的。
孩子的反应或者“我没有总这样,我的成绩我自己知道”或者“那么多人玩游戏呢,偏我的眼睛会瞎”或者“总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把我当三岁小孩子”或者孩子会想“以后还是少玩游戏吧,别真把眼睛玩瞎了”。
五、说教
父母: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写作业,再玩游戏。
孩子的反应或者“学习是你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但不是我的,我不想成为活字典,移动图书馆”或者会认为家长落伍,“知不知道我们班同学在一起总聊游戏,我都快out了”或者“我觉得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我得合群,我不能让大家笑话我”。
六、警告
父母:下次再这样,我就把游戏机收走!
孩子的反应“下次再玩可千万不能让他们发现我没写完作业,我得先把作业糊弄完了再玩”。
七、唠叨
父母:你总是这样,管不住自己!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先写完作业再玩,你就是不听。记住要先做你必须做的事儿,然后做你应该做的事儿,最后才可以自由地做你想做的事儿……
孩子的反应或者是左耳进右耳出,不入心不入脑或者屏蔽掉父母的唠叨,等到父母问孩子父母说了什么时,孩子一句“啊?”气得父母七窍生烟,孩子也心生厌烦。
八、比较
父母:你看人家浩浩,每天都是写完作业才玩!
孩子的反应或者“我又不是浩浩!”或者“你总觉得浩浩好,什么都是浩浩好,让浩浩给你当孩子得了”。
九、预言
父母:像你这样,以后成不了大器,我看也就扫大街还差不多。
孩子的反应或者“扫街就扫街,扫街有什么不好,我开着清洁车满城转悠,挺好的”或者“我游戏玩得好,卖游戏币照样可以养活自己”或者“你学习那么好,现在不也一样朝九晚五地上班,到头来不也是白领工资的月光族吗”。
以上九种批评孩子的语言缺少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内心有着未被满足的需求的父母,多的是刻板的命令,无法在孩子内心引起共鸣;少的是对孩子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无法教给孩子爱和接纳自己与他人。这种语言模式不但不会在孩子的内心引起共鸣,反而会激活孩子防御机制,如对立违抗、逆反、退缩等行为,无法达到批评的目的,赢得孩子的合作。
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能够多一些尊重和理解,能够想到“没有谁愿意犯错,错误总是难免的”,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错误或缺点,能够把每一次错误都看作孩子成长的学习机会,能够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能够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寻求问题解决之道,那么父母的批评就能够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到如何解决问题上来,就能够赢得孩子的合作而非对抗,就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从而得到亲子关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