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能够积极地倾听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尊重孩子的权力。对于父母,愿意给予孩子支持和保护,也愿意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更愿意无条件地爱和接纳孩子。然而父母的意愿和行为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在亲子沟通中父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反应,这种语言反应会把孩子推得更远,严重地损害亲子关系。常见的不正确的语言反应有以下十种。
一、军官式
表现:正如军官希望士兵百分之百地执行命令一般,军官式的语言是父母认为自己知道孩子应该采取的行为,并且不需要向其解释。
结果:这种语言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也没有解释给出建议的理由。孩子感到情感被忽略,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究竟想说的是什么。
在圆明园的黄花阵中,八岁的小志,乐此不疲地左冲右突,转来转去,半天都没转出来,但小志依然兴致勃勃地探索着……
军官式语言:
先到达黄花阵中心亭子的爸爸,站在亭子里,指挥着孩子“往左、往右、往前、往后”。
这种语言没有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没有尊重孩子自主的需求和能力的需求,在父母结果导向的军官式语言中,孩子失去了掌控感,会产生依赖心理。
二、权威式
表现:如同权威一般,这种类型的父母容易用一些箴言或者预言,向孩子传授人生阅历或者经验智慧。
结果:由于箴言或者预言都过于客观冷淡,没有关注到孩子的个人处境,显得强硬而刻板,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父母很老套,这些东西根本不适合我们的想法,从而忽视父母的语言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公园里划船时,妈妈告诉急于掌握方向盘的孩子:“在湖中央划,到岸边的话,螺旋桨会被水草卷住的。”孩子答应得很好听,可最后船还是划到了岸边,动弹不得。
权威式语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动不了了吧?”
这种语言在孩子听来很冷漠,甚至会产生父母讥笑自己的感觉。孩子对爱的需求、联结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习得冷漠或严苛,从而失去了宽容和爱。
三、魔术师式
表现:如同魔术师一般,父母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没有问题”,好像就把所有问题都给化解了。
结果:由于问题实际地存在着,所以简单的安慰不能持续很久。否认问题的存在,孩子没有得到尊重,相当于否认了孩子自身的经历和感受。
一年一度的钢琴汇报演出季到了,由于学习很忙碌,小乙根本没有时间练习汇报曲目。小乙的汇报曲目练习得不熟练,她忐忑地告诉妈妈,她的曲目弹得磕磕巴巴的,不想参加演出了。
魔术师式:不会有问题的,大家水平都一样。重在参与,放松点啊。
这种语言模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避重就轻地安慰,让孩子感觉更加孤独和无助,会加重孩子不好的感受,加剧负面情绪,孩子会更加恐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四、历史学家式
表现:如同历史学家一般,家长试图回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类似事件,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让孩子有所感悟。
结果:在孩子感觉很不好时,这种回忆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的问题受到了忽视,也可能由于信息过多,孩子无法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从而使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建议。
周末晚上,小云看了恐怖电影后上床睡觉,躺在**半小时都没睡着:“妈妈,我害怕!”
历史学家式:妈妈小时候和你一样啊,看完恐怖小说后自己不敢一个人在屋里待着。实际上没什么事儿,人都是自己吓唬自己呢,放松点,睡吧!
这种语言模式忽略了孩子此时的感受,此刻孩子最想得到的是妈妈的保护和支持,需要的是一种安全感,而不是父母的亲身经历或心理体验。此时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
五、侦探式
表现:如同侦探一般,家长极力想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盘问孩子各种细节。
结果:父母会淹没在事件中,只对事件本身进行回应,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
学期末最后一天,小志回家沮丧地说:“我这次什么都没评上。”
妈妈:你们班谁评上了,她得了几票呀?成绩比你好吗?是不是你的演讲稿没准备好呀!
孩子:我就比黄某某少一票,都怪浩浩,他说好朋友用不着投票,他让我凭实力,可他要给我投一票的话,我不就选上了吗?
妈妈:那也不一定呀,这不能怪别人的,下次好好努力吧!
这种语言模式忽略了孩子因没有被评上优秀,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的无助感,在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中,孩子会否定自己,会不接纳自己。
六、贴标签式
表现:贴标签的家长喜欢给孩子命名,认为只要把孩子身上的问题说出来了,问题澄清了,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结果:孩子被赋予消极的命名,他们会感受到被拒绝或者被批评,内心对父母产生敌对心理。
学校交饭费,老师都通知好几天了,小云的饭费还没交。最后老师让妈妈亲自送到学校去。
贴标签式:你总是丢三落四、糊里糊涂的。你记得什么呀!以后管你叫糊涂虫得了。
这种语言模式会让孩子认为我的确如此,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丢三落四、糊里糊涂的。而不记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长处,一味地否定自己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
七、巫师式
表现:如同巫师一般,父母仿佛能够预见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并以预言的方式说出来。
结果:父母的这种发布预言的方式,把自己从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情境中剥离出来,推卸了自己帮助孩子的责任。即使家长说的话是对的,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愤怒和抵触的情绪。
晚上睡觉前,孩子没有收拾好书包,当妈妈督促他收拾好明天上学用的东西时,孩子:“明天早晨我早点起床再收拾吧,妈妈我困了!”妈妈:“那你一定会落东西的!”第二天,孩子真的早起了五分钟,收拾东西、吃早饭、戴上红领巾、小黄帽上学去了,临出门前还得意地冲妈妈扮个鬼脸儿。妈妈长吁一口气,还好,他没迟到。妈妈收拾餐具,刷锅洗碗,扫完地准备出门。这时,电话响了。孩子:“妈妈,您帮我把茶几上的回执单送学校来吧,老师说今天必须交!”妈妈:“昨晚说什么来着,让你提前收,不收!都告诉你早晨收拾书包会落东西了!”
这种语言模式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父母什么都未卜先知,父母什么都是对的,自己只有服从,不服从就会出错。孩子在这种内心对话中能力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失去掌控感,而且会变得依赖父母。
八、刽子手式
表现:家长会让孩子发现,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导致了现在的困境,是“罪有应得”“自作自受”的。
结果:当父母以“刽子手”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孩子多半感受到被指责。尽管往往这种指责是就事论事,是准确的,但是孩子依然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过于苛刻。因为当孩子陷于困境时,他们通常都很脆弱,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非指责。就好像当一个人掉水里时,我们要做的是把他救上岸来,而不是教他游泳。
在披萨店,等了半小时的小志和小云终于等到了餐位。肚子里的空城计唱了大半天了。他们迫不及待地点了两个披萨,各自要了一杯饮料,还有洋葱圈和炸鸡翅。一边的两位妈妈一个说:“要慢点吃,吃八分饱就可以了。”另一个说:“冷饮可不能喝得太快,会肚子疼的。”但他俩可管不了那么多,风卷残云般地又吃又喝。很快,他们打着饱嗝说:“吃饱了,可以出去玩吗?”“可以呀,刚吃完饭,别跑啊!”两个孩子出去玩去了。
半小时后,小云蔫头耷脑地说:“妈妈,我肚子疼,玩不了了,我是不是得去医院呀!”
刽子手式:“叫你慢点吃,冷饮别喝太快,吃八分饱,饭后别跑……你总不当回事儿,现在好了吧!玩不了了,回家吧!肚子疼一下也好,下次就长记性了。”
这种语言模式不能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孩子肚子疼时最需要得到的是父母的关爱、安慰而非指责,孩子会在这种语言模式中习得严苛和冷漠,丧失爱的能力。
九、礼品店主式
表现:如同礼品店的主人一般,家长不喜欢谈论不愉快的事情。他们措辞华丽、赞不绝口,想把孩子的问题尽量缩小化、安全化。
结果:虽然父母把问题藏在了“乐观”之下,但是问题依旧存在,孩子没有得到任何帮助,有时候还会由于这种安慰而放松警惕,忽视了直接处理问题对现实状况的帮助。
小云刚上一年级时,随便拿过一本带拼音的书,就可以毫不费劲地从头念到尾。家里人都觉得她好厉害,邻居也表扬她拼读特别快。妈妈也引以为豪。渐渐地,小云开始看没有拼音的故事书了,哇啦哇啦地读得很快,声音很大。直到有一次,她说“投计”时,妈妈实在不知道小云在说什么,拿过书一看,原来是“设计”,接着发现“倔强”读作“屈强”等,合着小云书读得快,原来是“秀才读字读半边”呀!
礼品店主式:轻描淡写地纠正了一下,应读“设计”,宝贝认识那么多字儿,念点儿别字儿也没什么呀!小孩子嘛,长大了就好了。
这种语言模式会误导孩子,并不能满足孩子对能力的需求。孩子大声地读书,是在显示自己的能力,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渴求。礼品店式的语言不但忽略了孩子的这种需求,反而让孩子产生读错字没关系,衍生犯点儿小错也没关系的想法。
十、监工式
表现:如同监工一般,父母认为如果孩子很忙就会无法思考这些让人难受的问题。
结果:监工式的回应是在告诉孩子,目前孩子所苦恼的事情不如别的事情重要。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尊重,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妈妈,李某某跟同学说我的坏话了,那同学都告诉我了。我不喜欢看见她跟别人嘀嘀咕咕的。”
监工式:让她说去,不疼不痒的怕啥?你去学校是念书的,管那么多做什么?
这种语言模式忽视了孩子对联结的需求,孩子希望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种语言模式下孩子会习得一种观念:为了远方的树,而不注意脚下的花,降低生活的幸福指数。
十种语言反应的共性在于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当父母能够真正地放低姿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权力,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时就会自然地避开这十种不正确的语言反应,培养一个健康、阳光、积极、乐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