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如何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1 / 1)

亲子沟通 刘翔平 5833 字 2天前

感受是一种存在,无所谓对错。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好的感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不好的感受。好的感受有兴奋、喜悦、欣喜等,不好的感受有害怕、担心、焦虑等。孩子不好的感受会让其行为变得不讲道理、不配合、逆反甚至敌对。

孩子感受产生的根源在于孩子自身,在于孩子的需要和期待是否得到满足。孩子对他人言行的看法,自己是否得到了尊重等形成了孩子的感受。

作为父母,会很自然地理解并接纳孩子好的感受。然而,对于孩子的负面感受,父母通常难以理解和接纳,而是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不断地否定孩子真正的感受,日久天长,孩子就失去了判断力,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事实,更不敢坚持自己的判断,产生依赖家长、朋友等退化性行为。

因此,父母要学会关注孩子的需要和期待,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负面感受,进而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

一、听出孩子的感受

理解与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对于大多数父母是一种挑战。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感受都是以自己的本能反应来应对的,没有克制、没有目的、不计后果。这种反应是自动化的,不需要花费自己的意志力,不需要太多的心血,却常常不自觉地否定孩子的感受。而这种对孩子感受的否定,会带来孩子直接的对抗或对自己的否定。

例1

孩子:奶奶太笨了!

爸爸:你怎么这么说奶奶?奶奶给咱家做饭,收拾屋子,还接送你上下学。

孩子:奶奶接我时经常记错时间,别的同学都走了,害得我在学校门口等那么久。

爸爸:奶奶腿脚不好,走得慢些。你等一小会儿怎么啦?以后不许说奶奶坏话,听到没有?

孩子:听到了。

孩子说奶奶笨是因为奶奶接她时常常记错时间,在孩子说奶奶太笨的背后,孩子最想表达的意思是大家都回家后,她等在学校门口的那种孤独、无助、焦急的感受。在爸爸否定孩子的语言中,爸爸忽略了孩子的这种感受,一味地强调奶奶为家里做了很多事,奶奶已经很不容易了。长此以往,孩子真实的感受就会藏在不满、怨恨的后面,觉得自己真的不该说奶奶“坏话”,慢慢地会形成为自己的错找借口、指责别人等不好的习惯。

例2

孩子:妈妈,我不喜欢画画儿了。

妈妈:当初是你嚷着要学画画儿的,学了这么长时间了,你又说你不喜欢画画儿了。

孩子:我那时候喜欢,可我现在不喜欢了呀!

妈妈:我觉得没别的原因。你就是吃不得苦,五年级的课程紧,作业有些多,你就不想学画画儿了。

孩子:我是真的不想学画画儿了。

妈妈:过一段再说吧,小孩子知道什么呀?学了这么长时间放弃太可惜了。

孩子说他不想学画画儿了,最想表达的感受是他觉得画画儿不再吸引他了,他对画画儿没有兴趣了。妈妈用成功的哲学否定孩子的感受,否定孩子的意志品质,觉得孩子怕吃苦,在这个逻辑下,孩子也许会接受妈妈的观点,觉得自己怕吃苦,没有毅力等,反而失去了学会独立的一个大好时机。

例3

孩子:妈妈我累了,不想练琴了……

家长:你玩的时候怎么不嫌累?一弹琴你就喊累!

孩子:我只是今天累了,哪有一弹琴就喊累了?

妈妈:还犟嘴?放学后你在小区里疯跑一个多小时都不嫌累,现在嫌累?弹琴去!

孩子说他累的时候只是表达他很累的感受,并没有厌倦弹琴的成分在里边。但是妈妈否定孩子累的感受,却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弹琴是最重要的,他只是弹琴的工具。在跑了一个多小时后,他的确很累,情绪低落。情绪低落的孩子可能会把对妈妈的不满迁怒到弹琴上去,进而厌倦弹琴。或者对妈妈的严苛心生逆反,故意地不按妈妈的要求做,激怒妈妈。

例4

孩子:我不想练习侧翻了(为了让她练习侧翻,妈妈带着她坐公交车来的练习场地)。

妈妈:不是你要练习侧翻咱才来这儿的吗?

孩子:我想去买点面包吃,我饿了。

妈妈:怎么可能,你中午吃那么多,怎么这么快就饿了?

孩子:我真的饿了。

妈妈:我看你是嘴巴馋了,见了好吃的就想吃。

孩子:随便你怎么说,反正不想练习侧翻了,我饿了。

妈妈:这孩子,怎么这么烦人呀!

孩子不想练习侧翻的原因是她饿了。孩子消化功能强,本身就比大人容易饿一些。可是妈妈以自己的感受为基准去判断孩子的感受,否定孩子饥饿的感受,一旦孩子饥饿的感受没有得到尊重,饥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孩子不想练习侧翻这一个感受就变得特别强烈。饥饿是因,不想练习侧翻是果,对孩子饥饿感的否定,会误导孩子把因果倒置,带来不好的行为。

例5

孩子:今天下午爬山真没意思!

父母:全家人一起爬山,多好啊!怎么没意思了?

孩子:就是走啊走的,有什么意思?

父母:我们不是在山上看见了一只小松鼠吗?你不去哪能看见呀?

孩子:那也比不上我在小区里和阿呆、多多它们玩好,我都一星期没看见它们了,它们会忘了我的。

父母:不会,狗的记性是最好的,怎么会忘了你?你给它们吃的,陪它们玩,它们怎么会忘了你?放心吧!

孩子:它们每天四点在小区里溜达,我只有四点多才可以看见它们,可是现在都五点半了!真是的。

父母:照你的意思你宁愿跟狗玩,也不愿意全家人一起爬山?

孩子:反正爬山没有跟阿呆一起好玩!

孩子在说爬山没意思时,其实最想说的是她想每个周末和她一起玩的那两只小狗了,她想跟它们玩,想去看看它们,因为爬山,她跟那两只小狗玩不成了,心里有些遗憾,有些懊恼。这种懊恼的感受藏在了埋怨爬山无聊的感觉后面。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感受,她就会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把自己的这种遗憾的心情表达出来,负面情绪得以宣泄。父母对孩子感受的否定不但堵住了孩子的宣泄口,而且还加剧了孩子遗憾的感受,内心产生对父母的不满或者以后再也不和父母一起去爬山了等想法。

因此能听出孩子的负面感受和需求,对于大多数父母是一种挑战,刚开始时感觉会非常不适应或不习惯。听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需要父母的耐心与坚持,需要克制第一反应,需要不断地练习,直到能够听出孩子的需求和负面感受。

二、说出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有不好的感受时,父母要做的不是竭力地帮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也不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很多时候,孩子的感受并不是那么强烈,孩子往往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因此当父母能清晰地说出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往往会得到安慰,不好的感受会减轻。

例1

孩子:奶奶太笨了!

爸爸:发生什么事儿啦?

孩子:奶奶今天接我又晚了半小时。

爸爸:是不是别的孩子都走了,你一个人在校门口等得很着急呀?

孩子:嗯!其实主要还不是着急,关键我一个人在校门口站那么长时间,好无聊啊!

爸爸:的确是那样的。那咱们看看怎么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周二、周五放学早,奶奶有时记错时间也是难免的。

孩子:是倒是。爸爸,其实我现在可以自己回家了,上学期我们班就有同学自己回家呢!

爸爸:咱家有些远,还要过两条大马路,爸爸有些不放心。等你上五年级个子比车高时再试着自己回家,现在每天爸爸提醒奶奶一下,你看怎么样?

孩子:当然可以呀。其实奶奶对我挺好的,我也很喜欢奶奶。

例2

孩子:妈妈,我不喜欢画画儿了。

妈妈:怎么啦?是不是太累了吗?

孩子:不是,关键是我现在没什么兴趣了。老师教的那些东西我真的没兴趣。

妈妈:是老师教的东西你不感兴趣了吗?要不给你换个老师看看?

孩子:不是老师的缘故,是我自己的兴趣。我突然觉得自己更喜欢打排球了,我特别想参加学校的排球队。

妈妈:这样啊!那就先停一段,等到你想学时再说。

孩子:我也是这样想的。反正现在我特别想打排球,每周训练三次呢!排球课上老师说我球感不错,我自垫球是我班垫得最好的。而且那么多人一起玩,我喜欢跟别人配合的那种感觉!

例3

孩子:妈妈我累了,今天不想练琴了……

妈妈:怎么啦?哪里不舒服吗?

孩子:不是,今天下午放学后我们在小区里玩三个字的游戏,跑了一下午累的。

妈妈:是吗?跑一小时的确很累!只是你钢琴课作业怎么办呢?

孩子:我打算明天多练习半小时,把今天的补回来,后天再多练会儿,应该还能跟上老师的课。

妈妈:以后还是要练完琴,写完作业再玩。要不你玩得也不踏实,是不是呀?

孩子:是啊!我就是有些担心才跟妈妈说的。

例4

孩子:我不想练习侧翻了(为了让她练习侧翻,妈妈带着她坐公交车来的练习场地)。

妈妈:怎么啦?

孩子:我饿了,想先吃点东西。

妈妈:肚子饿的滋味是不好受,那就先吃点东西再说。

孩子:我也觉得先吃点东西,才有力气练习侧翻呢!

妈妈:你要还练习侧翻的话,就不能吃太多哦!

孩子:我知道的,妈妈!

例5

孩子:今天下午爬山真没意思!

父母:全家人一起爬山,走在山谷里,暖暖的太阳晒着我们的后背,多舒服呀!

孩子:可是我们没有四点回来,阿呆和多多都遛完弯儿回去了。我上周跟奶奶约好了今天四点要跟它俩玩呢!

父母:看来你觉得有些遗憾,对不对呀?

孩子:是的。我特别喜欢小狗,爸爸不让养,就只能每个周末跟阿呆和多多玩了。可是现在都五点半了。

父母:那你提醒我们下次爬山改在上午就可以了。

孩子:要是上午爬山的话,还不错。山上空气好,还有我喜欢的山雀和小松鼠,还有鸽子。只是它们离我那么远,我只能远远地看,摸不着它们。

当孩子难过时,父母停下来听听孩子的话,观察孩子的情绪,努力地理解孩子的感受,耐心地听出孩子不好的感受背后的需求,说出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此时孩子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得到宣泄,不好的感受会减轻。

比如,例1中孩子的感受是有些焦急、有些无聊,在无聊的背后主要的还是焦急的感受,但孩子说不清楚;例2中孩子的感受是有些不满,有些茫然;例3中孩子的感受有些担心,有些精疲力竭;例4中的孩子有些心神不宁,饿得都忘了坐车来练习场地的目的;例5中孩子有些遗憾等。当父母把听到的孩子的感受清楚地说出来时,孩子通常觉得自己的需求得到了尊重、得到了满足,不好的感受就会减轻。

孩子常见的不好的感受有:害怕、担心、焦虑、着急、紧张、心烦意乱、忧伤、沮丧、气馁、泄气、绝望、伤感、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竭、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内疚、嫉妒、遗憾、不舒服等。

感受是孩子的需要和期待是否得到了满足,是孩子对他人言行的看法,是自己是否得到了尊重的一种心理体验。大多数时候孩子的感受不是那么强烈,也不是很明确,往往是多种感受混在一起而产生不好的感受。此时如果父母能够积极地倾听,细心地体察,清楚地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消极情绪往往能够得以宣泄,不好的感受就会减轻。

三、接纳孩子的感受——积极倾听

理解孩子不好的感受,帮助孩子面对不好的感受后,接下来就是通过积极的倾听、有效的回应来接纳孩子的感受。

倾听是指“用尽(力量)去听”,毕淑敏女士在《让我们倾听》一文中提到自己对“倾听”里的“倾”字的理解,类乎倾巢出动、倾箱倒箧、倾国倾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我们这里讨论倾听是指父母全身心地体会孩子传达的信息。

积极倾听是父母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敏感度从孩子的言语、情绪中了解孩子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积极地回应的一种倾听。在被理解和尊重的倾听中,在酣畅淋漓的宣泄中,孩子的恐惧和愤怒也如天上的游云一般渐渐散去,最终回归孩子积极快乐、勇于探索和爱学习的天性。

那么在什么情形下需要我们积极地倾听孩子?怎样回应才是积极的呢?美国家庭教育心理学家帕蒂·惠芙乐在其《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一书中就孩子哭泣时、孩子恐惧时、孩子发脾气时、孩子愤怒时、孩子不可理喻时这五种情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笔者也认同当孩子出现上述状况时,是孩子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笔者仔细观察了数十个孩子半年之久,整理出了孩子发生状况时的表现。

(一)当孩子哭泣时

一天晚上小云写作业时,家里有客人来访。小云热情地跟客人问好,大家在客厅里聊天,写作业的小云时不时也插两句。当客人离开时,已经九点了。以往九点是她上床睡觉的时间,可是今天小云还在写作业。

爸爸:怎么还没有写完作业呀?

孩子:刚才那么多人说话,吵得我都没法写作业。

爸爸:你可以去书房写作业呀!

孩子:你也没说,我们今天作业很多,我担心写不完作业了,老师会批评我的。

孩子开始抽抽搭搭地哭泣……

即使是过得非常欢乐的一天,孩子也可能会通过哭泣把以往积存的不快带出来。这时我们只要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孩子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停止(哭泣能愈合创伤)。

倾听原则:确保孩子的哭泣不是因为身体受伤了;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给孩子忠告;靠近孩子,轻轻地搂住他,或者从上往下抚摸孩子的后背,让你们的目光相互接触;和蔼地请孩子把烦恼告诉你,倾听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希望;让孩子知道你一定会保护他,不会让他受到伤害;允许孩子痛快地哭。

在上述案例中积极倾听的做法1:

爸爸(轻轻地抱住孩子):的确,因为作业写不完被老师批评的感觉很不舒服。

孩子:上次范某某没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他,并且让他在大家课外活动时补作业。

爸爸:如果不是我们在客厅里聊天的话,你是可以早点写完作业的。

孩子:其实也不一定,今天作业比平时多。所以我心里本来就很烦,很着急。

爸爸:有时候我也会那样。心情烦躁时,什么事都做不了。还是你这样好,想哭就哭,爸爸不好意思哭呀!

(孩子被逗乐了)

孩子:我还是写作业吧,跟你说话也不会加快我的写作业进度。

爸爸:也是哈!需要我陪着你吗?

孩子:不用了!以后再有这种情况的话,我就到书房去写作业去。

在上述案例中积极倾听的做法2:

妈妈拉过孩子的手,轻轻地拍拍孩子的后背,温柔地看着孩子的眼睛。

妈妈:我感到你很着急,担心自己作业完不成,老师会批评你,是不是?

孩子:是啊,作业这么多。我不快点写就写不完啦!明儿到学校老师还不得把我吃了!

妈妈:我也觉得安静时写作业会更专心一些,写得更快。

孩子:是我忍不住想听你们聊天,边听边写,常常写错!可写错了时,我就特别烦躁!

妈妈:是这样的,换了我也一样的。

孩子:下次再来客人时我最好在书房写作业!

(二)当孩子恐惧时

一个春天的周末,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三个十岁的孩子去公园玩。孩子们跑得很快,一会儿就追不上了。当年轻的妈妈气喘吁吁地追上其中的两个孩子时,孩子告诉她萌萌不见了。看见俩孩子惊恐的样子,这位年轻的妈妈一边安慰俩孩子,一边果断地找到公园管理处,广播寻人启事。寻人启事一遍一遍地播着,妈妈焦虑地等着,当穿着小红裙子的萌萌出现在她的视线中时,妈妈赶紧迎上去,抱住了萌萌。惊恐万状的萌萌终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当孩子恐惧时,孩子可能会愤怒、躲避、退缩,此时我们只要留在孩子身边,对孩子保持持续的关注。在充分的表达中,孩子的恐惧就会随着发抖、干号、出汗和发脾气宣泄出来,或者想方设法地逗孩子大笑也可以帮助孩子放松紧绷的神经,释放恐惧。

倾听原则:紧紧地搂着孩子,让孩子一睁眼就能看到我们平静而关切的面孔;我们要给孩子一种一切都好,妈妈会陪着你,你很安全的感觉;同时要注意对孩子因恐惧而导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防范和限制;当孩子害怕地躺在我们怀里时,我们给予倾听,关注孩子的感受,同时要在孩子的恐惧中听出勇气;在孩子害怕时,我们要始终留在孩子身边,轻轻地搂着他,直到他重新获得安全感。

积极倾听的做法:

妈妈紧紧地抱住萌萌。

妈妈:找不到我们,吓坏了吧?

孩子:是的。我听见了广播,但是后面的地点听不清楚。我不知道要到哪儿找你们。

妈妈:我们一定会找到你的,不会丢下你不管的。

孩子:我知道,可是我还是担心你们找不到我。公园里那么多人,一转眼我就看不见她俩了,我就返回去找,也没找到。我打算实在找不着你们,我就去咱进公园的那个门口等你们,我拿着地图,问了好多人,我会看地图了。

妈妈:孩子你真冷静。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真棒!

妈妈转向另外的两个孩子:咱还玩吗?

孩子:玩呀!我们想去游乐场玩跳跳鼠、旋转飞椅,还有那个高高的滑梯。刚才就是急着来游乐场玩才跑丢的,嘿嘿……

妈妈:好吧!这次咱可得说好了,不能再“丢人”了啊!

孩子:我们就在游乐场玩,每玩完了一个项目就在滑梯这儿碰个面。

妈妈:这个主意不错!

接下来,孩子们一起玩跳跳鼠、海盗船、旋转飞椅。在忽上忽下的旋转中,在孩子们高声尖叫中,心中的焦虑、紧张一扫而光,似乎之前的小插曲就是为了这会儿的疯狂尖叫做准备的。最后在滑梯那儿,孩子们一趟一趟地上去,一次次尖叫着滑下来,直到精疲力竭,才离开了公园。

(三)当孩子发脾气时

小云带着新买的蛇板找小志玩,谁知小志拿过小云的蛇板就滑,小云叫小志半天,想要回自己的蛇板,小志都装听不见,气得小云使劲踹小志的蛇板!

发脾气一般是孩子需要帮助的表现。此时要多和孩子商量,鼓励孩子表达自己,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很自然。成长中的孩子每天都会学习新的东西,而沮丧是学习过程中都会发生的突然故障,是孩子期望的与他们能做到的两者之间矛盾的自然产物。发脾气是孩子摆脱沮丧情绪的一种途径。倾听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发泄是一种自然的康复过程,能使他们恢复原有的爱心及随和、好学的天性。

倾听原则:靠近孩子保证他的安全,但不要试图安慰他,让他撒泼;在孩子的宣泄中我们始终关注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需求,坚持5~15分钟,静待事情的转机;如果孩子烦躁时能够得到倾听,那么他就能从你身上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积极倾听的做法:

妈妈:你不愿意让小志玩你的蛇板,是不是呀?

小云:是啊!他总是这样,不问我愿不愿意,玩什么、吃什么总是这样的,妈妈还总听他的。

妈妈:他的确该问问你,那是你的新蛇板,你还有点担心他给你弄坏了,是吧?

小云:是有一些,主要是我不会玩他的蛇板,特别沉,滑不动。我要是滑得像他那样好的话,让他玩一会儿也行。总不能从我手里抢吧?我觉得他太霸道了。

妈妈:是,妈妈也觉得他应该征得你的同意再拿去玩好一些。

小云:是啊,其实我也不是不让他玩,更不是不想和他玩,就是觉得他每次都这样,好东西自己先玩,总是我让着他,他就不能让着我点儿?

妈妈:哦……

小云:以后我再跟他玩时,我要告诉他别人不可能总让着他,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也许会好一些。

(四)当孩子愤怒时

放学后小朋友们在小区里玩蛇板,珂珂没有蛇板,就跑着和他们一起玩。她跑得飞快,几个孩子滑着蛇板追着她玩。突然,珂珂停下来,冲着追在最前面的菲菲就是一拳。打完菲菲,珂珂自己还委屈地大哭:“你们这么多人追我一个人,我都跑不动了,还追我!”菲菲纳闷地挨了打,也大哭起来。

愤怒有时源于恐惧和悲伤,有时源于感受到不公正时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对愤怒的孩子给予关注和爱,他就有机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最终摆脱它。否则孩子的怒气会被埋在内心深处,在那里不知不觉地增长、膨胀,最后爆发伤及自己和他人。愤怒好比一张铁丝网,我们必须越过它才能靠近愤怒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才有机会帮助孩子。

倾听原则:当孩子愤怒时,我们要尽可能留在孩子身边,尽可能了解问题的本质,倾听孩子悲伤的感受和恐惧的感觉;要保持冷静,确保自己是在有力量时倾听愤怒中的孩子,耐心地听出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以温暖,不要勉强孩子接受,但要不断给予;即使当孩子试图避开我们,想独自待着时,我们也要坚持留在孩子身边,继续倾听;我们可以简单地对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走开;对孩子愤怒中的攻击性、破坏性行为要进行防御和制止,我们要清楚,攻击性行为并不是一个坏的行为,它只是孩子愤怒时心理能量的宣泄;克制自己要说教,斥责或批评孩子的欲望;尽可能地判断出孩子为什么愤怒,从源头上帮助孩子消除愤怒。

积极倾听的做法:

妈妈抱过大哭的珂珂。

妈妈:那么多人追你,你感到很不公平,是不是呀?

珂珂:是……他们那么多人追我一个人,他们欺负我。

妈妈:他们都滑蛇板,可是妈妈没有给你带蛇板,你很懂事呢!

珂珂:我没让妈妈带蛇板,不怪妈妈。只是他们一直追着我跑,一直追,一直追。我真的跑不动了,他们还追我。妈妈我真的跑不动了!

妈妈:不只是你,换谁都不能一直跑呀!

珂珂:一开始我在边上跑着跟他们玩,后来菲菲说:“珂珂,咱们比赛看谁快好不好?”我也很高兴,就同意了。我跑得很快呢!菲菲都追不上。可是后来不清楚为什么大家都开始追我了,我又没跟他们比……

妈妈:你的确跑得很快,妈妈知道。要是菲菲知道你累了,休息一会儿再玩得话可能会好一些。

珂珂:哦,我知道了。菲菲不知道我跑累了,也不是菲菲让他们追我的。我那么用力地打她,她肯定会很疼、很生气的。妈妈,我要去跟菲菲说对不起。

(五)当孩子不可理喻时

周一早晨,妈妈上班刚到单位就接到了童童的电话:“妈妈,你来学校接我吧,我要转学,这个班我不能待了。”妈妈一听就着急了,这孩子怎么这样呢?她上课听讲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老师也很喜欢她,好端端地怎么想转学呢?电话里问为什么,孩子只重复一句,“我没法在这个班级待了”。妈妈跟孩子解释半天,“现在妈妈脱不开身,有什么事能不能放学回家再说”,孩子只是哭着坚持让妈妈到学校接她。无奈之下,妈妈只好请假去了学校。

当孩子不可理喻时,恰恰是孩子最脆弱和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时候,孩子没有安全感,或觉得不公平,或受到了侮辱,脆弱的孩子会通过不可理喻的行为唤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倾听原则:面对不可理喻的孩子,父母要走到孩子跟前倾听孩子,关注孩子的感受,要蹲下身子,靠拢孩子,平视他的眼睛,观察他的情况,询问他有什么问题,倾听他的需要;给孩子机会宣泄自己的不快,从而恢复正常思维;倾听孩子,关注他,在孩子大哭大闹时依然告诉孩子:“我爱你,我知道你害怕了,我会陪着你的。”

积极倾听的做法:

妈妈满头大汗地赶到了学校,童童见了妈妈就大哭不止……

童童:我要转学,这个班我没法待了!

妈妈:怎么啦?

童童:鹏鹏他那么做不是第一次了,我跟他没完!

妈妈:鹏鹏惹你不高兴了?能说说吗?

童童:你问他去!

妈妈:老师知道这件事吗?也许会很好地解决呢!

童童:我们老师今天进修去了,不在学校。

妈妈:妈妈知道你都不愿意跟妈妈说,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委屈。

童童:就是,他们几个男生一起说“锯人游戏”怎么玩,我没招他们,刚进来就听见鹏鹏说咱们锯童童吧?好好地说锯我干吗!都是鹏鹏挑的,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了。我让他道歉,他不。我就拿他的笔袋砸他,可他居然把我的桌子推翻了,书都掉出来了,文具撒了一地,是他先招惹我,凭什么不道歉,弄得大家都笑话我!这事没完!

妈妈:妈妈理解几个男孩子在玩闹时,无端地扯上你一个女孩子,你觉得很没面子,很受伤害。

童童:是啊!我的书撒了一地,笔都摔坏了!关键是同学怎么看我?

妈妈:要不妈妈给老师打个电话,先陪你回家休息一下,有什么事儿回头再说怎么样?

童童:好……

在生活中,上述情形往往交织在一起。但有一点共同的地方就是,在孩子负面感受的后面藏着的是孩子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因此父母在倾听时,第一,要先同理孩子,即耐心地、全身关注地倾听,用“嗯……是这样啊……的确……”或者重述孩子的话开头,打开孩子的话匣子,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他的情绪;第二,要倾听孩子的各种感受,也许父母一开始听到的都是不满和抱怨,此时父母仍要耐心地接纳孩子的负面感受,要听出孩子的抱怨委屈后面,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第三,在孩子的倾诉中找到积极的部分——希望,并和孩子核对他的希望,确保孩子的希望是他真正的希望,并一点一点地把它扩大。多同理孩子,就会带给他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专注地倾听。用心地倾听并体验孩子的感受,整体性地倾听孩子。无论孩子说的话听起来有多么不合理,父母都要准确地反映孩子所说的。倾听不是说服,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不加评判地把孩子所说的一切重点,提示反馈给孩子。让孩子明白,他所说的“被听到了”。

第二,以爱为前提。用心去爱孩子,用心把父母的感受表达出来,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要相信孩子具有无限成长的可能,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愿意打开心扉,迎接阳光,迎接希望。

倾听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小的烦恼,常常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会诱发孩子宣泄沉重的负面情绪。在主动地倾听过程中,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持续的关注。父母要努力地在孩子一片负面情绪的乌云中,帮助孩子看到乌云背后的阳光,给孩子以成长的自然力量。积极倾听和无条件接纳孩子一样,也需要练习,需要父母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倾听水平。只有这样,父母才具有穿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到孩子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能力,才会真正地给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四、理解孩子的感受,但不接纳孩子不好的行为

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是孩子不好的感受带来的行为,如孩子打人骂人、损坏东西、自残等,或者孩子带来的一些不安全的行为。

比如,当小云的蛇板被小志抢走玩,小云生气地踹小志的蛇板时,妈妈要把小云拉开,制止小云的这种行为。一方面防止小云踹蛇板时把脚碰伤,另一方面防止把小志的蛇板踹坏。

妈妈:你那么用力地踹小志的蛇板,妈妈知道你被气坏了。可是你那么用力地踹蛇板不仅会把蛇板踹坏,更重要的是妈妈担心会把你的大脚趾盖踢伤,那很疼的。

孩子:他不能抢我的东西!

妈妈:是的,小志在玩之前应该先和你商量一下。等他滑过来时咱们叫住他,跟他说说。

孩子:他根本不听,我都叫他好多遍了!

妈妈:所以你才那么生气的,是不是呀?

孩子:是呀!我又不会玩他的蛇板,他就图自己玩得高兴。

妈妈:这时你觉得很无助,是吗?你想换回你的蛇板,但是小志嘻嘻哈哈地不和你换,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踢小志的蛇板,对不对呀?

孩子:是呀!他不听,我就踢他的蛇板!

妈妈: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让妈妈或阿姨帮你。而不是自己生气地踢蛇板,你知道那样不止会踢坏蛇板,妈妈更担心会伤着你,脚疼吗?

孩子:脚刚才特别疼,现在好一些了。妈妈,我懂了。以后再这样时,我找人帮忙。

当孩子在地上打滚,哭闹着要看动画片时,父母要抱住孩子,或者站在茶几旁防止他磕伤。

妈妈:厅里地儿这么小,又有玻璃茶几、桌子、柜子这些家具,你在地上打滚妈妈担心你碰到桌角,磕破头。

孩子:我就要看动画片。

妈妈:我们约定好的,先写作业,后看动画片。

孩子:对呀,可我今天还没看动画片呢!

妈妈:作业写完了吗?我们约定好的先写作业,后看动画片。

孩子:作业还差一点点,能不能先看动画片,再写作业呀!

妈妈:妈妈更喜欢你写完作业再看。你现在是学生了,我们之间有约定的。

孩子:……

当孩子好奇地爬到围着小区排风系统的大石头上时,物业管理员立刻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并通知了家长。

物管:排风系统里面是直径一米五的大风扇,一天二十四小时高速转着,万一孩子掉进去,后果不堪设想!你说建那么高的围栏,他都能爬上去!管好你家孩子!

妈妈想到了豆浆机磨豆浆的场景,出了一身冷汗。

妈妈:那么高你怎么爬上去的?

孩子:我们刚才在玩探险的游戏,大家都想爬上去看看。我先踩着自行车的车座上到第一块石头上,然后就容易爬了。

妈妈:你看到了什么?嗡嗡的排风扇的轰鸣声你听不见啊?

孩子:我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更不知道石头中间是空的。

妈妈:刚才物管跟我说时,我想到了豆浆机,这要一个不小心掉下去了,还不得成末了?太危险了!

孩子:妈妈我知道了那儿危险,您放心,以后我不爬了。

妈妈:妈妈知道小孩子生性好奇,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孩子:嗯。

对于孩子有破坏性的、危险的行为,父母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避免孩子伤到自己或者他人。无论孩子如何哭闹,父母都要温柔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是对孩子的尊重,绝非纵容孩子;是对孩子的支持和保护,绝非恐吓孩子;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绝非盲目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