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过程中,父母如果能从孩子的感受和立场理解孩子,感孩子所感,想孩子所想,就能捕捉到孩子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就能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谓理解,并不等同于知道。知道是你对某一事实或某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通常针对客观事物。但是面对孩子,父母通常不能只局限于知道,而是要强调理解。理解孩子是对孩子的感受和情感了解的过程,理解中包含了情感上的共鸣,懂得了对方带有一定情感的想法,甚至领悟了对方想法和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义。
理解过程包含着爱和尊重的态度,要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关心对方的感受和情感,是以关怀对方作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积极态度。
理解过程还包含共情的能力,即对孩子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的能力,倾听的能力和倾听的技巧。
理解孩子的感受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是打开孩子心扉的一把钥匙,也可以是锁住孩子心门的一把锁。如上述例子中,在父母通常的沟通方法中,妈妈无视孩子特别累,情绪低落的事实,一味地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孩子很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孩子生气地大嚷、哭闹。在亲子沟通中如果父母总是无视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说话不考虑孩子的情绪,自以为是地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的话,那么包办代替的父母和沮丧的孩子之间就会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沟通的这条路上,父母与孩子渐行渐远。
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呢?
一、多听孩子说
小云洗完澡后,卫生间的地上全都是水,脱下来的脏衣服全都扔在地上,爸爸看见了很生气。
不理解孩子感受的语言反应:
爸爸:告诉你多少次了,洗完澡以后要把卫生间的水擦干,把脏衣服放在洗衣筐里!
孩子:一会儿就九点了,我担心九点以前弹不完琴,我想先弹完琴再收拾卫生间,结果给忘了。
爸爸:每次催你洗澡,你都要拖到星期天晚上才洗,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的!
孩子:(大声地)爸爸,不弹琴你要批评我,不洗澡你也要批评我,洗完澡忘收拾卫生间了还要批评我,我就没有做对的时候!
爸爸:怎么说话呢?我们做这些还不都是为你好!
孩子:那你试试?整天不是弹琴就是写作业,不是打球就是跳舞,一点自由的时间都没有!
爸爸:别人家孩子都这样,就你是外星人!你看瑶瑶,周五从天津回来后,周六要上英语课,周日上午要跳舞,下午要学小提琴,比你还忙!比起瑶瑶来你已经很自由了。
孩子:……
理解孩子感受的语言反应:
爸爸:我看见卫生间的地上有水,还有脏衣服。
孩子:爸爸,我急着弹琴忘了。
爸爸:那你什么时候收拾呀?
孩子:我马上收拾,我担心太晚了弹琴会影响团团睡觉。
爸爸:好的。你是不是觉得时间很紧呀?累吗?
孩子:主要是我不喜欢洗澡,所以一直拖着,拖到最后,时间才这么紧的,倒不是因为别的。
爸爸:我知道你不喜欢水溅到眼睛里的感觉。我担心你有些累。
孩子:比起别的同学来,我算幸福的了。像瑶瑶周末没有一点空儿,星期六上午写作业,下午上英语课,星期天上午跳舞,下午学小提琴;还有小明,每周有三个晚上在环球少儿那儿上英语课。
爸爸:这样啊!那你记得收拾卫生间。
孩子为邻居家的孩子着想,是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此时孩子的感受就是她一心想在九点之前把琴弹完,免得影响团团睡觉,而不是有意不收拾卫生间的。如果父母不理解她的感受,一味地批评责备她的话,孩子极有可能会把爸爸的责备迁怒到弹琴上去,久而久之会厌倦弹琴。当父母问清楚孩子原因时,就会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见,还会为自己有这么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而欣慰。
二、说出孩子的感受
晚饭后,小乙在客厅里翻跟斗,每成功地躲过一次障碍她都高兴得哈哈大笑。突然,她一下磕在了墙角上,疼得哇哇大哭。
不理解孩子感受的语言反应:
妈妈:哭什么哭!不让你在客厅翻,你偏不听!磕着了吧?
孩子:我的耳朵很疼,是不是流血了?
妈妈:活该!叫你不听话!
孩子:你就知道骂我,教训我。
妈妈:谁叫你不听话呢!
理解孩子感受的语言反应:
妈妈:我看看磕破没有?
孩子:不知道,就是突然一下疼得我受不了。
妈妈:还好,没有磕破。你那么大的冲力,磕着了耳朵,耳朵上那么多的神经,肯定挺疼的。
孩子:我以前看见一个小朋友磕破了,流了很多的血,我很害怕!
妈妈:疼过这一阵儿后,就应该会好一些。现在感觉怎么样?
孩子:似乎比刚才好一些了。
孩子在猛然地撞到墙角上后,特别疼。此时她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安慰,是父母的爱,而不是斥责。斥责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觉得父母不关心她、不爱她、不近人情,她会在这种方式中习得冷漠的或者像预言家一样的人际交往模式,对孩子的交友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此时关心和安慰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你理解她的感受,而且父母使孩子产生了被尊重、被爱的感觉,教会了孩子如何爱别人、尊重他人,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联结。
三、对孩子宽容一些
十岁的小云在下午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出去玩了,她忘记了今天晚上的乒乓球课。回来时才想起晚上有乒乓球课,心里就特别地焦躁。上乒乓球课时,她手里打着球,脑子里想着未完成的作业——今天的作业还很多呢!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终于可以写作业了。看着小山一样的家庭作业,小云噼里啪啦地打开作业本,奋笔疾书。可越急越容易出错,写了擦,擦了写的,速度一点儿也不快!都九点半了,作业才写了一半儿。急得小云抽抽搭搭地边哭边写作业。妈妈在一旁一忍再忍,终于忍不住了……
不理解孩子感受的语言反应:
妈妈:你总这样!每周二都上乒乓球课,你怎么会忘呢?你怎么没忘记玩呢?
孩子:我不是故意的。
妈妈:那你哭什么?再哭就别写了!明天到学校让老师批评你,罚你多写几遍就不会忘了!
孩子:我没有忘记写作业,我只是忘了今天晚上有乒乓球课。
妈妈:你总是给自己找借口。快写吧,真够费劲的!
理解孩子感受的语言反应:
妈妈:怎么啦?看来今天作业很难?
孩子:嗯,不是的……我下午忘了晚上有乒乓球课了,所以没写作业。
妈妈:那就写完再睡吧,一次晚睡没关系的。
孩子:好的。我怕爸爸妈妈批评我,所以想和平常一样九点钟上床睡觉,这样你们就不会知道我下午没写作业了,可我九点半之前真的写不完呀!
妈妈:已经这样了,写完作业再睡吧!
孩子:好的,谢谢妈妈!
当孩子忘记了晚上有乒乓球课而没有写作业时,她最担心的是父母的批评。如果父母的批评如约而至的话,孩子自然会想:我就知道会这样,我就是学习的机器。进而心里会产生不满、怨恨等负面感受。但当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责备孩子,而是关心地询问她的作业难不难、多不多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理解自己,就会敞开心扉,把自己担心的事情说出来,减轻负面感受,释放负面情绪,这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理解孩子感受的语言中,父母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对孩子的爱、关心、理解、尊重和无条件的接纳。通过这种新的语言模式,父母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引导孩子说出自己不好的感受,释放消极情绪,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结。通过这种新的语言模式,孩子在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接纳中习得了爱和接纳,拥有了安全感,没有了恐惧,减少了焦虑,对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