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父母都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更需要父母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对自己的接纳是有条件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焦虑,而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会给孩子力量和希望。当父母理解和接纳孩子时,父母的心态是平和的,父母不再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指责、贬损孩子上,而是放在当下孩子的状态上,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成长为一个内心充满爱、喜悦和平静的人。
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当父母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不必为自己的抗拒行为埋单,也不必把精力花在逃避问题上,从而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比如,当孩子又一次忘记写记事时,父母接纳孩子懊恼的感受。
父母:哦,你不记得什么作业了,的确有些懊恼。
孩子:我打电话问一下同学吧,总问人家,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下次我一定要记得写记事……
但如果父母不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劈头盖脸地责骂。
父母:怎么又忘记写记事了?这是第几次了?就这么点儿破事儿总记不住……
孩子:我不是故意的,是在帮美术老师整理教室回去晚了,来不及才这样的。
父母:就知道给自己找借口!
孩子:我没有!
此时孩子就会想“我又不是故意的”“以后干脆不告诉妈妈了”“反正要挨骂,还不如不写作业让老师骂呢”“爱咋咋地,我就这样”。从而带来孩子撒谎、逃避责任、逆反心理等更多的问题。
二、接纳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邻居家孩子,今年刚刚十岁,常常丢三落四。
孩子:妈妈,我们明天要交书法作业,要比赛的,必须用宣纸,可是咱家没有了!
妈妈:那你怎么办呢?你用别的纸写,或者放弃这次机会!
孩子噘着嘴上床睡觉了。可是没有完成作业的她睡不着,担心明天到学校被老师批评。十点多时,她突然哇哇大哭,惊醒了不到两岁的妹妹,妹妹也跟着大哭。
妈妈特别生气。
妈妈:你总是这样,不提前跟家长说,商店都关门了,你告诉我要用宣纸。现在只能是你放弃这次比赛或者用别的纸替换,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老师会批评我的,我会失去这次比赛的机会的。
妈妈:别哭了!哭有什么用?再哭,你就出去!这么晚了,搅得四邻不安!
妹妹:别哭……别哭啦!说完,紧紧地抱着姐姐不撒手!不到两岁的孩子对恐惧的表达直接明了。
当父母不接纳孩子的行为,批评孩子时,孩子的注意力都在“我妈妈生气了,怎么办?她会不会打我呀!她要打我,我怎么办呀?”或者“又来了,我又不是故意的”等。孩子的脑子飞快地运转,神经高度紧张,但你说的话孩子可能一句都没听进去。
而当父母接纳孩子时,孩子的恐惧会消失。
比如,刚才邻居家的孩子要写书法作业没有宣纸的例子,如果家长接受孩子紧张、焦虑的情绪,换一种说法。
妈妈:那真是太糟糕了,你的毛笔字儿写那么好!现在怎么办呢?
孩子:我给书法老师发个短信,看明天写可不可以吧。下次我一定要提前准备!
然后发短信,安心地上床睡觉了。
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孩子学习的天性才会显露出来,任何一次错误都是学习的极好机会,也只有在被接纳时,孩子的注意力才会转到学习上来,在体验中成长,自信、乐观、豁达的天性才会更好地得以展现。
三、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有助于孩子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作为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和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掺杂在一起,把自己对未来的恐惧转化成对孩子的严加督导。再加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什么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最好的。因此拼命地督促孩子学习,一周七天被数学、英语、作文课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多父母不仅要督促孩子学琴、打球、下棋,而且还要求孩子压制自己的欲望和同学搞好关系……这种满载恐惧的爱附加了太多的条件。孩子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学习好才是好孩子,我琴弹得好才是好孩子,我听话才是好孩子,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会爱我,我才会让爸爸妈妈高兴”。这种爱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一旦自己做不到父母期待的那样,就会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破罐子破摔,很容易发展成为问题孩子。
但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时,孩子透过我们的眼睛和心灵看到的是“我是可爱的,我是好的,我是值得爱的”,从而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孩子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个好孩子不是因为我琴弹得好,而是因为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
四、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有好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一般而言,孩子感觉良好时充满了活力,积极阳光,行为自然也积极阳光。孩子良好的感受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对孩子而言感受就是一种事实,无所谓好与坏,但是当父母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感受时,孩子渐渐地会根据家长的说法去判断自己的感受,反而怀疑自己真正的感受。在这种感受错位当中孩子会感到困惑、沮丧和愤怒,感受就有了色彩。而当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时,孩子的感受得到了尊重,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对的,他们不再困惑、沮丧、更不会愤怒,内心是和谐的,内心和谐的孩子行为也是和谐的。
五、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会以习得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伴侣和下一代。因此,当父母把自己的成见放空,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喜爱孩子、尊重孩子、认可孩子时,孩子就会形成宽容、尊重、积极、勇敢、充满爱的健康人格,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而且还会代际相传,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安燕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美]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陈平俊,李美格,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美]George M.Gazda,等.教师人际关系培养——教育者指南(第七版).吴艳艳,杜蕾,陈伟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