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讨论了怎么样将流动儿童留在打工子弟学校或者有部分城市儿童的混合学校,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融入到城市学校这一新环境中的问题。接下来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在这一新环境中流动儿童能否学得好。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流动儿童的学业行为,二是流动儿童的心理成长。
(一)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愿景及自我认识
1.流动儿童学习行为现状及心理变化
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三个方面。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感兴趣的程度,如“我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好奇并有探索精神,喜欢学习和体验新事物”以及“我喜欢学习”等;学习效能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的探索以及对自我学习能力的估计等,典型题目有“我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才努力学习的”、“为了获得好名次,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我也会想办法学好它”以及“对我来说,学好一门功课实在有困难”;学习自信心包括的典型题目有“我总是对自己学习缺乏信心”和“通常考试前我都有信心获得好成绩”。各维度均用5点计分,分值越高表明学业适应越好,学习行为现状越好。
表9-18比较了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学业行为上的差异。差异检验表明,不同学校儿童在学业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显著,流动儿童在学习兴趣、效能感和自信心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这表明流动儿童在学习兴趣、效能感和自信心方面不如城市儿童。
表9-18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学业行为上的比较
2.流动儿童有较高的继续教育需求
流动儿童有较高的继续教育需求,94.5%的流动儿童希望自己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其中78.8%的流动儿童希望自己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但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希望自己读到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比例要低一些,而在其他四个选项(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上,流动儿童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城市儿童,如表9-19所示。这可能是因为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更希望能够早日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自立,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也可能更多地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看重现实的观念影响。比如有家长说:
“我希望她在北京,不管哪里有学上,把初中上完,在北京上个职业中专,能在北京找个工作吧。”
当然,流动儿童希望读到硕士和博士的比例也超过了50%,说明流动儿童仍然有较为强烈的上进心。
“我觉得没想着当什么,就是一直想上大学,为人民做贡献。”
“想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我的数学比较好,所以想以后考一个好一点的理工学校,然后做一个工程师。”
表9-19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继续教育需求对比(%)
3.流动儿童的未来生活愿景
如图9-13所示,38.6%的流动儿童打算初中毕业后回老家上学,这一比例高于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2003)中的对应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歧视可能更加严重。图9-13结果表明,28.1%的流动儿童打算继续在北京上学,不清楚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占24.7%,选择在北京或其他城市打工、回老家工作及其他的儿童共占8.0%。
图9-13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未来生活愿景的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清楚”这一选项上,流动儿童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儿童。这可能表明,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对自己的未来是比较茫然的,他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想过自己毕业后将要干什么,无法确定或把握自己未来的方向。比如一些家长说:
“(我对他)没什么设想,没什么希望。”
“看情况,主要太调皮,我都不知道他能读到什么时候。”
4.流动儿童当前最迫切的愿望是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的改善
对流动儿童最迫切愿望(最希望生活中发生改变的方面)的分析表明,流动儿童目前的五大愿望分别是:生活条件的改变、学习环境的改善、学业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个人需求、家庭关系的改善,所占的比例依次为38.0%、19.1%、11.2%、9.0%、7.6%,其他各愿望所占比率较低,均不足4.5%,如表9-20所示。
表4-20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最迫切的愿望比较(%)
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活条件改变和学习环境改善两方面的需求相对较高,在满足现状、学业和自身素质提高、学习压力缓解、社会现实四个方面的需求相对较低。这表明:
第一,虽然来到城市后家庭收入增加,较高的城市消费仍使得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生活比较艰苦。很多流动儿童在问卷上写下这样的话:
“我希望家里的收入能够多一些。”
“我想有自己独立的房间。”
“我希望家里能有家用电器……”
第二,大多数城市儿童不必像流动儿童一样为家庭物质条件烦恼,他们首要的需求是学业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课业繁重,不少城市儿童也希望缓解学业压力。
另外,由于城市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各种信息比较多,相对于流动儿童而言,他们更加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
“希望我国的科技更加进步。”
“希望世界和平。”
5.对城市与老家差异的感知
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接触的人和物,正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基础,是健康成长的根本所依,所以我们也考察了流动儿童对城市与老家的差异认知,并让流动儿童对自己与城市儿童的差异进行比较。
本调查以14项物质及精神生活指标为统计量,将流动儿童对城市与老家各方面差异的认知进行描述统计。由表9-21可以看出,流动儿童认为城市比老家好的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住房条件(82.4%),接触新鲜事物、长见识(61.0%),吃的穿的(43.7%),老师的教学水平(40.6%),朋友多活动范围广(37.2%);认为老家比城市好的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居住地周围环境(40.3%)、邻里关系(39.8%)、住房条件(35.0%)、朋友多活动范围广(32.0%)、校园环境(28.8%)。有10项指标随迁徙向好的方向转化,排在前三位的是接触新鲜事物、长见识,住房条件,吃的穿的。有3项指标随迁徙向差的方向转化,依次是居住地周围环境,邻里关系,校园环境。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精神和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也普遍存在着居住环境、受教育环境及人际环境差的问题,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应当引起关注。
表9-21 流动儿童对城市与老家差异的认知(%)(n=1018)
续表
6.对自己与城市儿童差异的认知
以11项物质及精神生活指标为统计量,将流动儿童对自己和城市儿童差异的认知进行描述统计,如表9-22所示。
流动儿童认为自己不如城市儿童的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生活条件(36.9%),见识(30.6%),学习成绩(25.7%),有文体特长(22.9%),交际能力(19.1%)。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比城市儿童强的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吃苦耐劳(45.3%),身体强壮(38.3%),文明礼貌(37.4%),自理能力(37.3%),节俭(34.0%)。
表9-22 流动儿童对自己和城市儿童差异的认知(%)(n=1018)
结合前面所述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的主观感受,可以看出,城市生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但在这些方面,他们仍然能感觉到自己与城市儿童有较大的差距。值得高兴的是,流动儿童也能看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如吃苦耐劳、自信和自理能力等。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流动儿童所处的环境与城市儿童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考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调查以自尊、主观幸福感、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四个变量作为心理健康的代表性指标,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自尊包含的典型题目有:
“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被调查者觉知到自己幸福的程度,包括:
“我的朋友都对我很好”;
“我喜欢和父母在一起”;
“大多数人都喜欢我”等条目。
内化问题行为就是指向自身,潜藏在心里的非外显问题行为,比如:
“我总是过分内疚(自责)”;
“我经常忧虑”。
外化问题行为则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讲的打架斗殴,捉弄、撒谎、欺骗等显露于外的不良行为。
对这四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以考察它们对心理健康程度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自尊、主观幸福感、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如表9-23所示。
表9-23 流动儿童自尊、主观幸福感、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的相关
四个指标之间相关显著,显示出它们各自代表了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共同的核心——心理健康,而这四个指标只是从各个侧面加以测量和佐证。其中自尊、主观幸福感和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为负相关,表明测量这两类指标含义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的,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含义给予诠释,更具全面性。下面分析流动儿童各指标得分的具体情况。
1.自尊
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自尊的平均得分最低,只有3.20分,混合校学生的自尊平均分次之,为3.39分,而公立学校城市儿童自尊得分则是达到了3.84分。公立学校的城市儿童自尊得分远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的自尊得分(见图9-14)。
图9-14 不同类型学校儿童自尊平均得分的比较
为进一步了解儿童的自尊特点,抽取自尊的两个典型题目,把得分为“1”和“2”的划为低分组,得分为“3”的划为一般组,得分为“4”和“5”的划为高分组,比较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各题目得分上的人数分布。由表4-24可知,流动儿童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41.83%)非常认可自己是“有价值的人”,而城市儿童中的比例为74.53%,流动儿童中有30.25%的人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而城市儿童中只有9.58%的人这样认为。
表9-24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自尊问卷代表性题目得分的人数分布(%)
2.主观幸福感
图9-15是不同类型学校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比较。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得分最低,为6.92分(满分为10分)。混合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居中,为7.40分,公立学校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为8.40分。
图9-15 不同类型学校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比较
为了解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特点,我们把得分为“0”、“1”、“2”和“3”划为低分组,得分为“4”、“5”和“6”的划为一般组,得分为“7”、“8”和“9”划为高分组,比较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各组的人数分布。由表9-25可知,58.52%的流动儿童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城市儿童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的比例占86.87%。
表9-25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的人数分布(%)
3.问题行为
图9-16为不同类型学校儿童问题行为情况的比较。在内化问题行为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在三类学校中的平均分最高,为2.15分,混合学校的学生内化问题行为得分居中,为1.91分,公立学校城市儿童得分最低,只有1.68分。
图9-16 不同类型学校儿童问题行为情况的比较
类似地,从问题行为问卷两维度中各分别抽取两个题目,把得分为“1”的划为低分组,得分为“2”和“3”的划为一般组,得分为“4”的划为高分组,比较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代表性题目得分上的人数分布。由表9-26可知,在外化问题行为及内化问题行为上,流动儿童一般组和高分组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城市儿童,而城市儿童低分组的人数比例高于流动儿童。
表9-26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问题行为问卷代表性题目得分的人数分布(%)
4.不同类型学校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综合比较
以心理健康状况的四个指标为因变量,以学校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学校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F=32.95,p<0.001,即不同类型的学校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总水平有显著差异。进一步检验发现,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维度上,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得分显著低于混合校流动儿童,混合校流动儿童显著低于公立校城市儿童;在问题行为的两个维度上,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混合校流动儿童,混合校流动儿童显著高于公立校城市儿童。这表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体上低于城市儿童,其中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公立校和混合校的流动儿童,如表9-27所示。
表9-27 不同类型学校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各指标平均数的差异比较
(三)学校资源享有状况对流动儿童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从各方面考察流动儿童的学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根据科尔曼等人(Coleman,Gallo & Matthews et al.)的资本储备模型,我们从经济资本(物质资源)、人力资本(非物质资源,如受教育水平等)和社会关系资本(如通过人际关系所获得的资源)等方面考察对流动儿童学业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果流动儿童感知到物质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和家庭经济资源)的“亏损”,这种“亏损”会进一步导致可以缓冲压力效应的其他心理资源(如自尊、问题行为等)的大量使用和损耗。这些资源的亏损则可能会使个体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物质资本对学业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选择教育资源指数(具体含义前文已述)作为物质资本的具体指标,与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分析,以考察物质资本对学业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如表9-28所示。结果发现,教育资源指数与学业行为各维度和心理健康各指标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从0.09到0.27不等。在学业行为各维度中,教育资源与学习效能感相关最强;在心理健康的指标中,教育资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最强。教育资源指数与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学习自信心、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流动儿童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指数越高,他们学习兴趣、效能感、自信心、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也越高或者越强,而内、外化问题行为发生率也就越低。
表9-28 教育资源指数与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各变量的相关
2.师生关系对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师生关系是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选取它作为社会关系资本的指标,对其与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以考察社会关系资本对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师生关系分为四个维度:
亲密性(典型题目:“我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温暖的”);
冲突性(典型题目:“我和老师的看法不一致,有时还会争吵”);
支持性(典型题目:“我有困难时,老师会及时地帮助我”);
满意度(典型题目:“总的来说,我很满意自己和老师的关系”)。
结果表明(见表9-29),师生关系四个维度与学习行为、主观幸福感、自尊等都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师生关系是影响流动儿童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表9-29 师生关系与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续表
(四)家庭环境对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健康有影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家庭环境。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中除了包含遗传的影响,也存在童年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1.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地位
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多种针对儿童的文献和研究中都被证明是人力资本等非物质资本的代表,而且是相对敏感的指标。而家庭经济指数则综合代表了家庭能够获得和利用的针对孩子的教育资源可能性。因此,本研究选取这两个指标分别代表家庭的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变量,用以考察对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见表9-30),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习行为中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两维度有显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效能感和自信心产生影响。但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习兴趣不存在显著相关。此外,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自尊和内化问题行为相关显著,对心理健康部分指标有影响。具体而言,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学习效能感、自信心和内化问题行为的影响高于父亲,这再一次显示出母亲文化程度对儿童成长发育的积极作用,提示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和重视对母亲的教育。由于成人文化程度相对稳定,接受再教育的难度较大,因此,根本而有效的措施就是要从小抓起,扶助女童,尤其是对于贫困女童的学业,政府需要给予倾向性的政策支持。
表9-30 父母文化程度与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经济指数与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相关分析发现(如表9-31所示),家庭经济指数与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与流动儿童学习自信心的相关不显著。同时也发现,教育资源指数与心理健康中的自尊、主观幸福感和内化问题行为相关显著,而同外化问题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这一方面可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儿童在行为上有了较强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表9-31 家庭经济指数与学习行为和心理健康的相关
2.亲子沟通
亲子关系相对于师生关系或者同伴关系而言更加随意,不需要明显的迎合,也不存在利益争夺,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亲子关系在这几种关系中维系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发育的影响相对最大。因此,本研究选择亲子沟通作为家庭中的人际资本典型代表,分析亲子沟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如表9-32所示。
表9-32 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续表
结果发现,亲子沟通的各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均显著,即随着亲子沟通的深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与母亲间的分歧冲突越大,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也越高。由此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种分歧冲突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很可能是一种“良性”的冲突,双方都把自己的不满和考虑表达出来,积极地协商解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母子间分歧冲突很显然能够正向预测自尊和主观幸福感。
相对而言,母子沟通与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的正性相关大于父子沟通与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的相关,而父子沟通与问题行为的负相关略大于母子沟通与问题行为的负相关。这提示,母子沟通比父子沟通更能够预测正性的心理健康维度,而父子沟通则更能够预测出流动儿童负性心理健康状况。
3.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亲密性,它评价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典型的题目有:
“有难处的时候,家庭成员都会尽最大的努力相互支持”;
“所有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进行活动”。
二是适应性,指的是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典型的题目有:
“在我们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
“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作出重大的家庭决策”。
结果发现,除适应性与外化问题行为相关不显著外,家庭功能中的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相关。具体来说,随着家庭功能中亲密性和适应性的提升,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程度也随着得到改善和提升(见表9-33)。
表9-33 家庭功能与学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相关
(五)怎样让他们学得好?
流动儿童的问题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衍生出的问题之一,其他国家几乎没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机会较少,只能依靠本国政府、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社会各界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措施,共同来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进得来”解决能否接受教育的权利,这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政策的扶持,“留得住”希望解决进来之后流动儿童在学校中的适应问题,主要依靠学校的帮助,而“学得好”则希望真正解决流动儿童生活学习、成长发展的长远问题,这不仅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扶持,学校的重点关注,还要家庭的积极配合,才能让流动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
1.政策扶持和社会关注
现有的流动儿童政策主要在宏观上予以指导,具体措施和办法较少。各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制定的政策标准不一、力度不够、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尚未形成集中统一有效的流动人口政策体系。比如,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非法举办的“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在没有为流动儿童准备好新教育资源的时候就可能被取缔,从而造成一部分孩子的失学,这让教师和学生严重地缺乏安全感,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低。
为此,政府在办学形式上应该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当然具体的执行模式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另外,社会舆论对流动儿童的支持不能只挂在嘴上,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农民工对社会的贡献,体谅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使整个社会对流动儿童不再歧视,对他们平等相待,增强流动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
2.学校的办学思路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学历层次大多数都在高中左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由此看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联系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学校提供条件请大学生组织成长夏令营等活动。而且,学校不应该只停留在为孩子的现在筹划,更应该替他们的未来规划作指导,让他们理清自己可能的发展路线,促进其学业成长和心理健康。此外,要培养教师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在传授纯粹的课堂知识的同时,给流动儿童介绍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讲述新的科技发明以及社会可能的前进方向等。
3.家长自身
从本质上说,所有流动儿童都处于学校和社会相同或相似的大环境下,他们成年后变得千差万别主要是家庭环境对孩子施加了影响。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家庭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有相当比例的流动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经济收入状况较差,不能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教育效果。
调查发现,多数流动儿童家长主要从事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在家中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家庭讨论的核心主要是经济及其衍生的问题,很少能对儿童的发展指明方向。从各个角度来看,家长们不应该只着眼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应该抽一定时间陪陪孩子,也许不一定能完全辅导孩子的功课,但有效的陪伴却能够增进亲子沟通质量。此外,要求孩子做事也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而不是命令式的强制执行。只有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家庭生活,才能最终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