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留得住: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1 / 1)

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家庭的流动使得他们的受教育过程也具有了流动性。从家乡学校来到父母所在地,他们要面临着学校环境的变化、教育方式的不同、建立新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是否能够很快地适应城市学校的生活、融入到新的群体之中去成为家长和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为此,我们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和感受的学习压力等方面了解当前流动儿童城市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并探讨哪些因素可能会对他们适应城市学校生活造成潜在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改进教育观念和方法,促进流动儿童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学校生活中去。

(一)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

考察流动儿童是否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指标是多方面的。其中,流动儿童与学校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对学校是否满意以及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情况都是常用的一些指标。这些方面的发展状况,体现着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状况,影响他们是否愿意继续在就读学校学习。

1.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但能使流动儿童与同伴愉快相处,还能与同伴分享快乐与悲伤,从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群体归属感,而且还使他们愿意学习城市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也乐于向城市儿童展示其淳朴和真诚的一面,促进城市与流动儿童的共同发展。那么现实中,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如何,能否与城市儿童和谐相处呢?

(1)混合或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比打工子弟学校要好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打工子弟学校、混合学校和公立学校。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中儿童同伴关系质量的比较发现,三类学校中大多数儿童的同伴关系处于良好水平,但感觉同伴关系困难的人数比例中,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混合学校的流动儿童和公立校的城市儿童[χ2(4)=29.12,p<0.001],而流动儿童感觉同伴关系良好的比例中,公立学校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混合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比例最低。这说明,打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不如另外两类学校(见图9-6)。

图9-6 不同类型学校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

从这个角度看,实施融合教育,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纳入同一所学校学习,会比单独为流动儿童开设学校进行隔离式教育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流动儿童进入混合学校后,可以与当地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获得同等的待遇,这将有助于他们较快、较好地接纳和适应当地的主流文化价值观,逐步形成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对城市儿童确立正确的情感和态度。本次调查还发现,当问及流动儿童到城市以后与人交往是否有进步方面,有64.7%的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和68.3%的混合校流动儿童认为来到北京后自己交友方面有进步,认为没有变化的两校儿童的比例分别是25.8%和20.7%,而认为有退步的分别仅占9.5%和11%。这说明,大部分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来到城市以后自己的交往能力是有进步的。这也说明,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并增加与城市儿童的交往,对于流动儿童适应城市学校生活是有利的。

(2)“平等接纳”是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共同的心声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平等交流、彼此接纳、和谐相处,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学校生活的关键。对此,我们调查了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最想对对方说的话,并以10类话语为统计指标,将两类儿童希望对对方说的话进行排序。如表9-8所示,流动儿童对城市儿童最想说的话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敌意或歧视感受(24.9%),提醒忠告(16.5%),平等接纳(15.9%)。24.9%的流动儿童对城市儿童表现出较强的敌意,并发出自强宣言或口号。

表9-8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最想对对方说的话(%)

“不要以为你是北京人就了不起。”

“别认为乡下的孩子没出息。”

“我们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我们不比你们笨。”

“我一定会超过你们的。”

但是,也有16.5%的流动儿童语气比较缓和,给予城市儿童比较温和的提醒忠告。

“钱是爸妈辛苦挣来的,不要大手大脚花钱。”

“好好学习,珍惜时间。”

另外15.9%的流动儿童则希望与城市儿童交朋友。

“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可见,流动儿童渴望与城市儿童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拥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与此同时,不少流动儿童的心灵上也有“低人一等”的阴影,他们有一定的自卑感、受歧视感和对城市儿童的敌意。

大多数城市儿童则对流动儿童表现出鼓励和接纳的态度。调查发现,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最想说的话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鼓励期许(51.3%),平等接纳(16.6%),积极评价(7.3%)和提醒忠告(6.3%)。比如,城市儿童希望流动儿童同学“努力学习,不再贫穷”“希望(他们)能够考上大学”“好好学习,要让自己家过上好日子”和“我们都是平等的”等。城市儿童的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期望和鼓励,他们同样也需要流动儿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们,真诚地接纳他们。

从以上数据和语言描述可以看出,无论城市儿童还是流动儿童,都需要消除对对方的偏见,增进彼此了解。因此,“希望彼此平等接纳”成为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共同的心声。

2.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儿童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是儿童学校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支持源。师生关系状况既是儿童学校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反映。师生关系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本次调查主要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和关系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调查,每个方面最高分为5点,分值越高表示师生关系就越好。

(1)约60%流动儿童对师生关系是满意的

当问及流动儿童对于“总的来说我很满意自己和老师的关系”的看法时,三类学校学生持“符合”的人数分别为62.4%、67.0%和70.2%,而表示“不符合”的比例均不足20%,分别为19.2%、15.3%和13.6%。平均而言,60%的流动儿童对师生关系是持满意态度的。因此,总体上看,大多数流动儿童对就读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满意的。

(2)打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相对最差

对就读于三类不同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总体上,公立学校的师生关系最好,混合校师生关系居中,打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关系最差。具体而言,打工子弟学校中的师生之间的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均最低,分别为3.17分,3.60分和3.39分,均显著低于公立和混合学校;在师生关系的冲突方面,公立学校儿童得分最高,为4.10分,显著高于混合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的儿童,即混合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心理冲突和隔阂(见表9-9)。

表9-9 不同类型学校儿童师生关系平均数的差异比较

(3)公立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亲密而和谐

在问及“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温暖而亲密”时,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认为“符合”的比例为49.2%,而混合校和公立校认为符合的比例则分别为63.5%和64.4%,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比例。而问及“我和老师的关系很糟”时,公立学校认为“不符合”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为84.1%,而混合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比例为77.6%和69.4%。由此可见,公立学校中师生关系最好,混合学校居中,打工子弟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最差。这可能与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较为频繁有关。

(4)约1/3的流动儿童感觉自己没有受到老师的公平对待

当问及“我觉得老师对我不公平”时,打工子弟学校、混合校、公立校认为“符合”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5.4%、15.7%和14.7%;认为“一般”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3%、21.4%和18.6%。约有30%以上的流动儿童或多或少感觉自己并没有受到老师公平的对待,即使在公立学校中,两项(“符合”和“一般”)比例之和也达到33.3%。这说明,在三类学校中,流动儿童如何获得教师的公平对待,是一个需要正视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见表9-10)。

表4-10 不同类型学校中师生关系问卷各维度典型题目分布表(%)

续表

3.流动儿童对学校满意度及转学意向

流动儿童对就读学校的满意程度和转学意向是其适应学校生活、继续愿意长期留在学校就读的直接表现,也是流动儿童辍学或转学的前兆。

(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对学校的喜欢程度最低

当问及“你喜欢现在的学校吗”这个问题时,三种不同类型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混合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学生回答存在差异,如图9-7所示,回答“喜欢”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5.4%、64.7%和79.4%。可见,公立学校的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最高,其次是混合学校的流动儿童,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对现在学校的喜欢程度最低。

(2)约70%的流动儿童喜欢待在学校

虽然从总体看,打工子弟学校和混合学校的流动儿童对就读学校的满意程度比公立学校的学生低,但是他们还是乐于待在学校的。比如,当问及“我喜欢待在学校”时,65.6%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和78.5%的混合学校的流动儿童表示愿意待在学校;对于“我乐于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的问题,71.7%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和82.1%的混合学校的流动儿童持肯定的回答。这说明,学校对于流动儿童而言仍然是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相对于打工子弟学校而言,混合学校乃至于公立学校对流动儿童的好处会更大。

图9-7 不同类型学校流动儿童对学校喜欢程度的对比

(3)流动儿童对学校经历有更多的消极感受

流动儿童对学校的消极感受是逃学甚至转学的前奏。如表9-11所示,当问到“学校的很多事情我都不喜欢”时,30.6%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儿童和28.0%的混合学校的儿童表示“符合”,而这一比例在公立学校的城市儿童中为17.2%,远低于流动儿童的比例。

另外,对于“在学校我感到很糟糕”的回答,两类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和混合学校)中流动儿童表示“符合”的,分别为23.8%和22.7%,而公立学校城市儿童仅为11.1%。

可见,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对学校生活的感受更加消极,这也成为流动儿童再次流动的危险因素。因此,密切关注流动儿童对学校生活的主观感受,培养他们对学校的积极体验,是保证流动儿童继续坚持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流动儿童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需要注意的方面。

表9-11 不同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满意程度的典型题目分布表(%)

(4)61.3%的流动儿童有转学意向

对不同类型学校儿童的转学意向的比较分析发现(见图9-8),9.6%的公立学校的城市儿童想转校;混合学校中22.7%的流动儿童想转校;打工子弟学校中38.5%的流动儿童想转校。可见,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对转学的需求更高,尤其是对于打工子弟学校中就读的流动儿童而言,他们对转学的需要更迫切。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流动儿童教育的流动性和不稳定。

图9-8 不同类型学校儿童的转学意向

总之,与公立校和混合校相比,在打工子弟学校中就读的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最差,想转学的人数也最多。这可能是因为打工子弟学校在校园环境、学习资源和师资水平等各方面都不如公立学校和混合学校,使得流动儿童感到学校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对学校不满意,希望转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同时也应该看到,相对于辍学而言,学校仍然是流动儿童最愿意待的地方,学校从而有可能成为保护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不良的天然屏障和享受教育公平的社会平台。

4.流动儿童迁徙后学习方面的变化及感受到的学习压力

由于迁徙前后所学的内容和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以及学习进度不一致,流动儿童迁徙后是否能够跟上就读学校的课程进度,学习上有哪些变化,是否会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压力呢?

(1)社会迁徙对流动儿童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

本调查发现(见图9-9和图9-10),有60.8%的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和71.3%的混合校儿童认为自己来北京后学习成绩进步了,有54.4%的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和68.3%的混合校儿童认为自己学习动机方面有进步,51.9%的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和60.7%的混合校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方法方面有进步。在文体方面,52.2%的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和64%的混合校儿童认为自己有进步。可见,大部分流动儿童来到城市以后在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文体特长方面都比在老家有了进步和提高。这也是社会迁徙给农民工子女所带来的好处。

图9-9 流动儿童迁徙后学习成绩的变化

图9-10 流动儿童迁徙后文体特长的变化

(2)迁徙后流动儿童学习动机和方法的改善效果有限

调查还发现(见图9-11和图9-12),一方面,混合校流动儿童比打工子弟校流动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进步感受以及较少的退步感和无变化感,说明混合校在改善儿童的学习状况方面能起到比打工子弟学校更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方面感受到的进步相对其他方面是最低的,这说明流入到城市以后,流动儿童学习的硬件条件可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诸如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等方面的软性条件尚未有根本性变化(尤其在打工子弟学校)。此外,迁徙引发的不稳定感和对前途的茫然可能也是阻碍流动儿童学习动机提升的原因之一。

图9-11 流动儿童迁徙后学习动机的变化

图9-12 流动儿童迁徙后学习方法的变化

这提示我们,保障流动儿童有学上、有书读是解决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如何提高流动儿童教育质量才是更为关键的一环。

(3)混合学校中的流动儿童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最小

适宜的学习压力对于良好的学习和学校适应是必需的。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儿童所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比较发现(见表9-12),公立学校的城市儿童感受到的“学习压力较大”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最多,为47.8%,其次是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混合学校流动儿童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最小,只有19.7%。从这个意义上说,混合学校教育也许是流动儿童教育最适宜的方式,也体现了城乡教育融合的基本精神,可以成为流动儿童教育的基本模式。

表9-12 不同类型学校儿童的学习压力知觉(%)

(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总体来看,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较好,但是与城市儿童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学校满意度三个方面。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呢?

1.必要的学校办学条件是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前提

学校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总和,包括教学硬件、师资力量、师生比例和教学方式等。本调查分析发现,学校的教育资源指数与流动儿童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对学校喜欢程度和感受的学习压力均呈显著相关。学校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相对更高,更喜欢所在的学校,学习压力也会相对更小。

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相比,混合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较高、学习压力较小。这是因为,混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条件相对较高,学生的基本教育需要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对学校更加满意,而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教师流动性大。另外,相对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而言,混合学校中的流动儿童有更多机会和城市儿童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且混合学校有基本的教育资源保障,这使得他们不用过多的为学业担心,可以专心学习,学习压力较小(见表9-13)。

表9-13 教育资源指数与学校满意度、学习压力的相关

2.稳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是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基本保证

前述分析可见,教师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流动儿童学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流动性、教学质量和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三个方面。

分析结果可见(见表9-14和表9-15),教师流动性越低(很少换或没有换),师生之间的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就越高,冲突性越低。可见,打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较差的现状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动性高有密切联系。另外,教师良好的讲课质量不仅会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程度,还会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会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学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也会更小。而教师布置给学生过多的作业量,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会对师生之间的亲密性、支持性以及对学校的满意程度造成负面影响。

在本研究中,36.6%的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认为,最近一年内学校老师“经常换”或者“有时换”,而公立校只有7.1%,校际之间差异显著。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所占比例不高,这自然会影响教师的讲课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负担重,只要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常选择另谋高就,这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缺乏稳定性,对学生是很不利的,有46.8%的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觉得经常换教师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

对教师访谈资料的分析表明,造成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性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工资普遍较低,一般是每月七百元左右;二是工作环境恶劣,不符合教师的期望;三是工作量大,压力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成了一种流动岗位。

表9-14 教师因素对师生关系和学习压力的影响

表9-15 教师流动性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续表

3.家长和教师的精神支持比物质给予更重要

家长和教师是流动儿童重要的社会支持源。本调查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学校喜欢、学习压力与家庭的经济指数的相关不显著,而与父母关心、辅导能力和父母陪伴等方面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提示我们,家庭的经济条件虽然是一家人生活和孩子受教育的基础,但是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陪伴。虽然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差,用于教育的投资也不足,不可能为子女提供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的适应学校生活而言,父母精神上的关心与支持比物质给予更重要。如果父母在忙于生计的同时,抽时间多关心一下孩子,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这能够对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对流动儿童的关心程度也对师生关系和学习压力产生影响。本调查显示(见表9-16和表9-17),虽然大部分流动儿童都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但是和打工子弟学校相比,公立学校老师对流动儿童的关心更为普遍,两者的比例分别为67.4%和78.7%。教师对流动儿童心理上的关心,有利于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感,减少心理隔阂,增加流动儿童对学校的满意程度,还可以成为学生的心理支持来源,减轻学习压力。

表9-16 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

续表

表9-17 教师的关心对师生关系和学习压力的影响

4.现有政策对流动儿童是否留得住的影响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满意度和自身学业体现了流动儿童是否能够顺利适应城市生活,是否能在城市的学校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以及是否能长时间留在所就读的学校。

然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国家的现有政策也是影响流动儿童是否留得住的宏观因素之一。在访谈中,陶行知中学的一名初二男生这样说:

“烦恼的是迫不得已要转回原籍,主要因为户口不在这里。考大学必须回去考,所以要回去念高中。另外,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北京的课程浅,外地的课程深,又怕回去跟不上。”

可见,由于户籍政策的限制,许多流动儿童在北京上完初二就必须回到老家上初三。尽管他们并不愿意离开,但是为了考大学,这是必然的选择。

(三)怎样帮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根据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要使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从而能够长期学习下去,不至于重新流动、中途辍学甚至流向社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努力改善现有流动儿童的学校教学条件

调查结果表明,教育资源指数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和学习压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拓宽渠道,吸引资金,增强教育资源的软硬件设施,满足孩子的基本教育需求。

2.倡导宽容接纳的精神,帮助儿童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首先,学校教育应避免按外来人口分类,从而引起“贴标签效应”,应努力促进流动儿童与流入地文化良性融合,形成有利于流动儿童学校融合的良好环境。

其次,倡导“宽容接纳”的精神,对学生一视同仁,并在评优评先、参加各种竞赛、升入高一级学校等方面取消限制,在学杂费减免,发放助学金、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奖励和处分等方面给予同等对待。

再次,在学生中提倡自强自信、相互尊重,形成平等、宽容、接纳的价值观,协助流动儿童消除其“边缘人”的角色认定,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建立多元交往的关系。

3.改善教师待遇,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标准

首先,改善教师待遇,从而降低教师流动性,间接改善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

其次,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是,在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及城乡差异时,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这就往往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及课后辅导或家访,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心力的付出。因此,教育部门与学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不宜用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标准去衡量教师的努力,应对教师特别的付出给予合理的肯定与鼓励。这样也避免教师忽略流动儿童的差异性,仅用学习成绩等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流动儿童。

4.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以激励自己。许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富足的童年或青年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抗争,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名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从而鼓励流动儿童与那些困境成才的成功者进行比较,树立自强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走向成功的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动机。

5.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在尽己所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关心与支持,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在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把孩子带出来了,那么也意味着把自己的希望带出来了,如果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心理上的关注,那就意味着只带出一个希望的空壳。缺少关爱的种子,长不成参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