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解析:融入(1 / 1)

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小张来到北京已经两年半了,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在他心里,更加眷恋老家,更加认同来自生源地的群体,这突出表现在访谈过程,小张有意及无意间表达出来的心声当中。在小张看来,自己是受到母亲的哄骗才来北京的;在对待学校的态度上,认为自己家庭条件限制,应该要满意目前的状况;谈及师生关系时,虽然他表示喜欢现在的老师,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寻求老师的帮助,感觉和老师不熟悉等。而且,他认为老家的同学都是一个地方的,可以说说心里话,在北京虽然也有,但是刚来不久,也不怎么认识。所以当遇到烦恼时,会联系老家的朋友倾诉心事。从小张的姐姐口中,我们了解到,小张在学校的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学校的许多条件均不如老家,让他们不是很满意,但是面对公立学校高高的门槛,他们有心无力。

另外,在小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城市二代移民的典型特征:他们来到城市后,希望融入主流社会,成为城市的正式居民,但是现实的残酷让他们的希望破灭,他们感到被排斥。各种各样的门槛令他们无法享受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他们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很少有机会和城里人交往,很少有城里的同龄朋友,他们担心被人看不起,觉得与相同身份、境遇的人在一起才是安全的,长此以往,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生活圈子,以及较为封闭的心理结构。在小张身上,显得更为极端一些,他更愿意从远在老家的朋友当中来获得情感的支持。圈子狭小,不利于他的适应和进一步发展。

亲戚、老乡或者邻居的帮助是流动儿童在京的三个支持来源。我们在对流动儿童进行访谈时,大部分孩子都提及了以上三种支持源的一种或多种。而这三种往往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流动人口,他们一般混居在一起,互相扶持。特殊的环境、经历让他们更加认同自己的同一群体,排斥“外面的”城市人口。从小张对母亲生病、邻居给予及时帮助这件事的看法以及他对老家人和北京人的比较,都可以看出他较强的“自我群体认同感”。

为此,针对小张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介入,从而帮助更多和小张情况类似的打工子弟适应城市的生活,更好地成长。其一,通过个体辅导、成长小组等方式,帮助流动儿童正确认识和发展自我,纠正心理和行为偏差,培养健全人格。

其二,开展小组活动,组织“我是北京小公民”“我为北京作贡献”等活动,帮助流动儿童树立城市公民的意识,提高其对城市的认识,增强其归属感。

其三,通过“结对子,一帮一”的方式,在城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之间搭建桥梁,让彼此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了解,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既帮助流动儿童走出相对狭小的生活圈子,摆脱自我封闭的心理结构,同时,也让城市儿童走近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伙伴,做到珍惜生活,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