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来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教育及心理现状。陈向明(2005)指出,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一)被试选取
从北京市三所学校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随机抽取24名流动儿童作为访谈对象,年龄在10~16周岁之间,包括13名小学生和11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5名,女生9名。我们选取的流动儿童来自两类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和混合公立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公立学校),其中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有16名,在混合公立学校就读的有8名。在被试的选取上,由于打工子弟学校中都为流动儿童,研究者从各年级中随机抽取,而在混合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占少数,因此由各班的班主任随机抽取。
在流动儿童选取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其中18名学生家长以及15名老师进行了访谈。由于流动儿童的家长忙于工作,入户采访有诸多不便,因此其中10名家长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选取的15名老师中,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11名,混合公立学校的老师4名;男老师7名,女老师8名;初中老师7名,小学老师8名。对老师的选取标准是:打工子弟学校中随机选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混合公立学校中为流动儿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二)访谈及编码
1.访谈提纲
在回顾了大量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小组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设计了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并对流动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作了粗略的分类,为访谈提供一个线索。访谈对象包括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家长和教师。在与学校环境有关的问题上,对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分别进行考察。
具体来说,对于流动儿童的正式访谈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每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大概有多少?
(2)来北京之后,你觉得父母跟来北京之前有什么变化吗?
(3)来北京后,父母是否经常关心你?你觉得和他们的关系怎样?
(4)目前家里的生活状况你满意吗?家里现在有较大的困难吗?
(5)对现在的学校满意吗?(如果在老家上过学,比较两边学校的不同。)
(6)从老家来到北京之后你转过学吗?(若有,转学对你有什么影响?)
(7)你喜欢这里的同学吗?(若在老家上过学,比较两边同学的不同。)
(8)你喜欢这里的老师吗?(若在老家上过学,比较两边老师的不同。)
(9)(混合学校的学生)老师对你们和对北京当地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吗?
(10)你打算读到什么程度?将来希望做什么?
(11)在家里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父母或者你生病的时候,有其他人帮助你们吗?
(12)你觉得与北京孩子比较,你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吗?(提示:彼此的优缺点)
(13)来到北京之后,有什么让你特别开心和烦恼的事情吗?
(14)目前你有什么最担心的事情吗?
(15)你觉得自己身边有什么不公平的事情吗?
(16)和北京相比,老家有什么好的地方和不太好的地方?
流动儿童家长的访谈提纲包括以下问题:
(1)您到北京来几年了?您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把孩子带来的?
(2)这里和老家相比有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
(3)您觉得来北京之后,您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和状况)与以前有没有变化?
(4)您觉得来北京之后孩子的性格有没有什么变化?
(5)您觉得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6)孩子在家里要做家务活吗?一般有什么课外活动?
(7)您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8)您是怎么知道这个学校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
(9)来北京后有没有对孩子影响特别大的事情?
教师的访谈提纲如下:
(1)从总体上看,流动儿童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
(2)从总体上看,流动儿童的课堂表现如何?
(3)流动儿童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如何?
(4)流动儿童与老师的关系如何?
(5)流动儿童经常转学吗?是否有旷课和迟到的情况?
(6)在教学过程中,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和对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7)在教学过程中,您认为流动儿童的家长是否能够配合学校的教育?
(8)流动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期望情况怎么样?
(9)您所在的学校有哪些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和规定?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访谈者根据访谈实际的进展情况灵活地提出上述问题,以保证访谈过程的流畅自然。同时,访谈者运用追问或探测等技巧,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如果被试在交谈中说出了另外有价值的信息,访谈者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问,以获取额外信息。在访谈过程中,对于相关问题的探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让儿童描述问题、解释问题和说明对自己的影响等。
2.访谈的实施
访谈者由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担任。访谈之前,所有访谈者接受了培训,规范了访谈的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在学校进行,尽量选择较安静、独立的环境。对不能入户的家长采取电话访谈的方式。每位访谈者每次只访谈,1名受访者,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用录音笔记录整个访谈过程。访谈结束后,访谈者将录音转录为电子文档,以备编码分析。
3.编码与分析
对于所有的转录文件,我们运用Nvivo软件进行质性内容分析。在正式编码之前,研究小组的5名成员(5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首先阅读了所有转录文件。根据本研究关注的问题和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在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方面,最终形成了分析的3个主题:
(1)流动儿童的家庭基本状况;
(2)流动儿童的家庭关系;
(3)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在流动儿童的学校环境方面,最终形成了分析的3个主题:
(1)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
(2)流动儿童的学校生活;
(3)流动儿童的学校愿景和困难。
在流动儿童的社会环境方面,形成了分析的2个主题:
(1)流动儿童对社会环境的感知;
(2)社会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确定主题后,研究者进一步对每个主题下的原始数据进行阅读,概括并提取每个主题下的核心概念,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级编码,最后进行频率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