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不管有多苦”(1 / 1)

受访儿童:

小苏,女,16周岁,初中三年级学生。

亲人情况:

家里有爸爸、妈妈、姐姐和小苏四口人。爸爸是绿化工人,妈妈是食品公司职员,姐姐初中毕业,现也在食品公司上班。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程度。目前四口人都在北京生活。

小苏是三年前来北京的。她家最早来北京的是姐姐,初中毕业后就过来了。三年前,姨父帮爸爸找好工作后,小苏和父母也一起来到了北京。小苏感到特别开心的是,来北京后见识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以前在老家活动的范围特别小,见识也少,但在这里就不同了。

“能看到很多稀奇的东西,特别高兴,比如能到长城游玩,能见到好多新奇的玩意,这儿有好多高楼大厦,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在老家很少。”

与老家相比,北京的发展非常迅速,她描述了对北京日新月异发展的感受。

“老家跟这(相比),北京日益增新,好像一眨眼就是一个新的东西诞生了,让你看到与世界同进,同时,文化跟建设都连接在一起。在老家,觉得大城市就是那种很遥远、梦想的地方,在北京感觉在自己梦想的地方,能看到好多跟世界一体的……在老家感觉时间是一段一段的,在老家就会想到北京是一个特别神圣的地方根本就去不了,在这就能看到很多。”

小苏越说越兴奋,用了很多手势,脸上的表情非常生动,甚至连眼睛都散发出兴奋的光芒,一种非常能感染人的很陶醉的感觉,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能够生活在自己曾经梦想的地方的感觉。小苏觉得来京后不仅增长了见识,自身的素质也提高了不少,改掉了一些像说脏话那样的不良习惯,还学会了如何应付一些场面。

小苏最初就读于离家很近的智泉学校,后来它的初中部搬到东三旗那边去了,于是她就转到智宏学校,在这个学校上了一学期,学生越来越少,办不下去了,于是她又转到目前的学校——某打工子弟学校。这种频繁的转学经历对小苏的影响很大。

“学习环境老变,我觉得挺不适应的。”

现在一学期快过去了,感觉比较适应了,不过小苏又该走了,因为寒假爸爸要带她回老家继续上初三,以便在老家参加中考并继续读高中考大学。小苏特别爱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因此她心无旁骛,一心考大学。

“如果可以,我爸带我回家我就一直上学,没想过打工或者工作什么的。”

但对于自己的前途,小苏还是很担心的:

“我觉得回老家考高中很难,别的倒没什么好担心的,就是学习,在这儿还行,回老家就排不上了,要再加把劲,把学习再提高一下。”

不久就要离开这里了,小苏对目前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充满留恋。她很喜欢这里的老师。

“我觉得这边的老师特别负责任,每天都花费很多心血教我们,起早贪黑的。”

虽然与老家正规的学校相比,这里的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但小苏觉得这里的老师“跟老家的老师相比,就是更多一份辛苦更多一份责任感。”在遇到困难时,她也会向老师寻求帮助,比如,吃饭的钱没了,她就会向老师借;有时候中午扫地没吃饭,班主任就会给看大门的说一声,让她出去买饭去。她也很喜欢这里的同学,同学的帮助和关心让她感到很温暖。

“如果我今天不来就会有同学给我打电话,我觉得最欣慰的就是这些好朋友对我挺不错,挺关心的。”

小苏对目前的学校不太满意的就是班里的纪律不好。

“因为初三了,有的不想学就在班里闹腾,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能影响不同的人,即便你特别想好好学习,也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因为周围的人根本跟你想的不一样。”

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开始“混”日子,毕业后回老家或者出去打工。到了初三,在班里面特别爱学习的也就是十几个。

令小苏觉得苦恼的是,和老家相比,这里存在一种相互攀比的风气。

“在我们老家本来一年买一套衣服,或者根本就不用买,在这儿,可不一样……虽然说有时候也不在乎,觉得穿得随便也是个人的事,穿得好也是个人的事,但毕竟他们就在你身边,都在你周围影响着你,还是觉得有点自卑感,觉得没他们穿得好。”

其他的同学可能父母来的时间长点,经济状况更好些,他们每星期都买好几件衣服,小苏就是一年才买两三套衣服,但她会这样调节自己的心情:

“穿得平常一点,也是跟他们在一堆,我不想比的是穿着怎么好,我只想跟他们比学习。”

小苏觉得不公平的事有三件:其一是上学受限制,若是北京当地人,上学根本就不用顾虑什么,外地人上学就特别麻烦,想上个正规的公立学校要通过考试,花费还特别多。小苏在来北京之前原以为每个学校都跟老家一样都是正规的,根本没有什么正规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之分,全都是一样的统一的学校。

“来到这儿发现不一样,觉得特别不公平,都是人,来到这还有歧视外地的。”

其二是生活条件与城市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你看人家住的都是又宽又亮,我们住的是随时都可能掉顶的房子;饮食也不同,他们早上可能是一杯热牛奶,面包,我们可能忙了早上根本就吃不上饭。”

其三是父母找工作的事。他们干的活11月份一放假就不能上班了,然后就得继续找工作,但大街上贴的广告很多都是骗人的。

“凭力气干活还没有人用,最不公平的就是这个。北京当地的人可以不用担心这些,可以直接上班。”

小苏觉得父母工作难找的问题除了因为是外地人受排斥外,主要还是因为文化不高。

“因为没学历,也没知识,肯定没人用。”

小苏是一个特别懂得感恩的人,虽然她认为有这么多不公平的事,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愤世嫉俗,内心还是充满了对培育她成长的校长、老师还有父母的感激之情。

“最想说的就是感谢,如果没有这些校长办起这些打工子弟学校,有这些学校能收留我们,我们就不能在这上学也就不能来到北京了。老师们在这辛勤地培养我们,也不顾什么打工子弟学校来教我们,就是让我们学到跟他们一样多的东西,挺感谢老师的。然后唯一想到的就是,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培养,我觉得他们特别辛苦,挣钱来供我上学。”

谈到自己的父母,小苏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她觉得父母特别疼爱自己。小苏每天坐校车去学校,六点半就要赶到接送点,那时天还没亮,爸爸就每天骑车送她过去。

“我爸骑车,早上那么冷还天天送我。”

看得出来,说这些话的时候,小苏的眼里充满了感激。爸爸对小苏的学习也特别重视。

“有时候比如洗碗什么的家务活,如果晚上有作业了,我爸爸从来不会让我干,他宁愿自己干也会让我写作业。他对我学习挺重视的,要是学校里要交什么资料费了,他就毫不犹豫地……就算家里没钱也会到外面借钱给我。”

虽然经济拮据,但父母还是会尽量创造条件,带小苏出去游玩。妈妈带她去了长城、北海、故宫和颐和园等,要是父母没时间,他们就会让姨夫带她出去玩。小苏觉得与在老家时相比,父母变得越来越疼自己了。小苏觉得和父母的关系特别好,对他们非常的敬重。

“我觉得人一生最值得尊重的就是父母。”

因此小苏觉得现在父母对自己这么好,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

“我要是再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过意不去。”

但若是有什么心里话,小苏还是最想跟姐姐说:

“跟我姐就是全盘托出,比如在学校里发生的事,跟同学的关系啊,都会跟我姐说。”

小苏觉得最快乐的事就是天天能和家里人在一起:

“晚上我们一家四口人都回来了,我最快乐的就是天天都能和他们在一块。”

来北京之前并不是这样。那时,姐姐在北京打工,小苏和父母在老家,但小苏的中学是寄宿制,十天才回家一次,在家里住一下午第二天早上就得回学校了,因此,那时和家里人在一块儿的时间并不多。所以,虽然现在初三学习压力比较大,但“每天能看见我爸爸妈妈还有我姐,就特开心,觉得一点也不累了。”

让小苏感到苦恼的是,父母有时候会因为经济上的问题而吵架。妈妈那边的亲戚有时向爸爸借钱,但因为家里开支比较多,经济比较拮据,父母就容易发生口角。这也是来到城市后的一种变化。小苏说:

“爸爸妈妈在老家时在一起时间长了也会发生口角,但肯定不是因为这个。”

虽然在北京生活存在很多困难,还感受到了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但小苏感觉还是很幸福的,主要就是因为一家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彼此关心、相互扶持。

“我觉得在这边过的日子,初到北京经济条件肯定不怎么样,唯一支持我的就是一家人都在一块,再苦也没什么。”

小苏很珍惜现在和家里人团聚的日子,对不久后回老家求学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她希望回去后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将来无论是做医生还是老师,都要为人民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