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北京市的流动儿童,还包括教师、家长和教育部门领导。课题组在北京市昌平区、海淀区、丰台区、西城区、崇文区和朝阳区的10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4所打工子弟学校、3所混合校(只包括在公立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和3所公立学校,共有1,465名中小学学生完成了问卷,具体分布如表7-1所示。
表7-1 问卷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人)
(二)调查对象的概况
1.流动儿童的迁徙特征
在接受调查的流动儿童中,其主要流出地依次为河南(40.0%)、安徽(11.3%)、河北(11.2%)、湖北(10.4%)和四川(7.8%),其余省份占19.4%。这些省份也正是外出务工者相对较多的省份(见图7-1)。
图7-1 流动儿童籍贯分布(%)
调查表明,流动儿童的来京方式大多为父母先到北京,相对稳定后再将儿童接过来,这种迁徙方式占总体的一半左右,而和父母一起来的占36.5%。从来京时间上看,接受调查的流动儿童中有30.8%在京已经超过5年,2年以上5年以下的有25.6%,半年至2年的占23.8%,半年以下的占9.2%,还有10.5%的儿童在北京出生。
2.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小学为主。流动儿童父亲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4.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5.1%,大专及以上的仅占3.1%。与此相比,城市儿童父亲的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及以上为主,占44.3%,大专占13.7%,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17.9%。流动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到50.0%,初中占38.7%,而大专及以上的占1.6%。与此相反,城市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为主,占37.7%,大专占18.9%,小学及以下的母亲仅占2.8%。
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个体经营和体力劳动者。流动儿童父亲的职业主要是个体户、建筑工人及废品收购者,分别占到27.5%、18.5%和17.1%。流动儿童的母亲中无业的占17.6%,个体户和家政人员的比例分别是26.8%和12.9%,如图7-2所示。
图7-2 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类别的分布(%)
城市儿童父母职业类型的构成与流动儿童有着较大差异。城市儿童父亲为企业一般员工的占25.3%,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教文卫人员分别占到17.4%和14.4%。城市儿童母亲为企业一般员工的占28.5%,科教文卫人员和政府公务员的比例分别是23.9%和11.8%。由以上数据可知,流动儿童父母更多从事体力类的工作,而城市儿童父母的职业多为社会地位较高的脑力工作。
3.流动儿童的家庭规模及生活水平
流动儿童中多子女家庭较多,54.6%的流动儿童家庭有2个孩子,3个孩子的家庭占18.7%,1个孩子的家庭仅占20.6%。相比之下,城市儿童中86.0%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2个孩子的家庭仅占11.0%,如图7-3所示。较多的子女既使得流动儿童家庭的开支增加、经济压力增大,也使得每个孩子能享受的资源减少。
586名流动儿童和374名城市儿童回答了家庭收入情况。如图7-4所示,流动儿童家庭月收入大多集中在500~2000元,占68.4%,城市儿童的家庭月收入大多在2000元以上,占77.0%。
流动儿童家庭多以租用住房为主,且大多数儿童没有自己的独立房间。流动儿童家庭中租房的比例是83.0%,仅11.0%购买了住房。城市儿童家庭购买住房的比例是71.2%,仅8.7%是租房。流动儿童家庭中没有独立厨房和独立厕所的比例分别是43.4%和80.3%,而城市儿童家庭中没有独立厨房和独立厕所的比例仅为16.8%和20.5%。另外,仅有23.1%的流动儿童拥有自己的房间,而83.3%的城市儿童有自己的房间。
图7-3 不同子女数的家庭在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中的分布
图7-4 不同月收入家庭在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中的分布
除了住房条件以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情况和家庭日常食物种类也能从不同方面体现家庭经济状况。例如,流动儿童中55.8%的家庭没有冰箱,13.9%的家庭没有彩电,57.0%的家庭没有洗衣机,78.3%的家庭没有空调,83.3%的家庭没有电脑,只有25.0%的家庭能够每天都吃到牛奶、水果、蔬菜、鸡蛋和肉等食品,有11.9%的家庭甚至不能每天都吃到蔬菜。
为便于对不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综合比较,本调查采用家庭经济指数来代表家庭生活水平,有关指标及权数如表7-2所示。
表7-2 家庭经济指数的构成要素及权重表
(*食品是指每天能够吃到的食品种类,包括牛奶、水果、蔬菜、鸡蛋和肉5种)
根据家庭经济指数,大致可以将流动儿童的家庭生活条件分为三类:
较好:家庭经济指数在66分及以上,这类家庭与城市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接近。
一般:家庭经济指数为36~65分,这类家庭能保证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
较差:家庭经济指数为0~35分,这类家庭不能保证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
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差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中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占一半以上(52.5%),而城市儿童中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只占2.8%;流动儿童中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只占13.0%,而城市儿童中有83.7%的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具体如表7-3所示。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指数平均得分为38.10,而城市儿童的平均得分为85.53。尤其需指出的是,家庭经济指数达到100分(总分)的城市儿童有48.7%,而相应的流动儿童比例仅为1.8%。
表7-3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分布(%)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从入学权利、学校适应和学习成长这三方面考察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具体包括: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迁徙特征、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水平、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入学状况(就读学校类型、教育资源享有状况)、学校适应状况(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转学意向、学校满意度和学业压力等)、学习发展(学业行为及问题行为)及未来愿景、人格特点及心理发展状况(自尊水平、问题行为和主观幸福感),并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状况的家庭(家庭收入、亲子沟通和家庭功能等)、学校(学校资源、教师流动性和教师教学质量等)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