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1 / 1)

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考查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个性特点、情绪特点、社会行为、不愉快经历以及留守儿童关注的事情和未来理想等方面的内容。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本研究中,我们主要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学习成绩进行了探讨。

1.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很重要。

例如,“像我们这个年龄就应该好好学习。”

还有的留守儿童谈到了自己对学习重视程度的转变。

“那时候整天跑着玩,逃学,后来我爷爷知道后打了我一顿,我才觉得学习很重要。”

我们发现,无论学习成绩好坏,他们大都认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留守儿童学习的目的有所不同。其中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学习是进入大城市和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唯一出路。

“学习是将来唯一的出路,爸爸告诉我的。”

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希望自己考上大学。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或多或少会传递给留守儿童一些关于城市生活的信息,因此留守儿童会萌发到大城市去、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的观念。

留守儿童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关键是靠自己的努力学习。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谈到了自己在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其中大部分是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例如,“虽然学习不好,可是我觉得我挺努力的。”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也肯定了留守儿童的努力。在访谈的20名留守儿童中,有4名留守儿童谈到了自己从学习不努力到学习努力的转变过程。

例如,“(哥哥因为打架辍学了,爸妈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把以前坏毛病都改了,好好学习。”

可见,发生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会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消极的生活事件(例如哥哥的辍学)能够使留守儿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努力学习。

也有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并不努力。有少部分双亲在外打工的男生提到自己在学习上不努力,很贪玩。

例如,“小学没有重视学习,中学一年级又和一些爱打架的孩子一块玩,学习比较差。”

有3名留守儿童曾经因为各种原因试图放弃学习,教师也谈到了留守儿童(一般是男生)普遍存在着旷课、逃学和抄作业等厌学现象。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在访谈的20名儿童中,有7名认为自己学习较好,其中大部分是双亲外出打工的儿童。不过,这些学习好的留守儿童有时还会担心自己的成绩。

例如,“我最担心学习成绩,是很好了,但不是最好的。”

另有7名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

例如,“我学习不是很好,在班里是中等生。上课总是走神,不专心听讲。”

另外,据留守儿童的教师反映,留守儿童的成绩是参差不齐的,10名留守儿童中,成绩好的有5名,成绩中等的4名,成绩差的1名。学习成绩与留守儿童付出的努力、学习态度等因素有关。

一部分双亲外出打工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在进步。

例如,“现在数学好些了。”“(由于老师的帮助)我的成绩有了提高。”

留守儿童上初中后学习成绩都会进步,部分原因是上初中后他(她)们对学习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例如,“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小时候不知道,现在特别关心学习。”

两名留守的小学生提到了自己学习退步了,这一般都是由于贪玩造成的。

例如,“学习比以前下降了一些,跟贪玩有关。”

(二)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

1.性格特点

在描述自己性格方面的特点时,有4/5的儿童谈到了自己是属于内向或者外向。他们对于性格的理解往往比较简单,基本仅限于内外向的特点,一般会按照自己开朗或爱说话与否进行划分。

例如,“我平常最喜欢笑,比较活泼一点,性格开朗。”

“我比较沉默,上课坐在那里不爱和别人说话,下课也不爱和别人一起玩,在教室里看课本或者看别的书。”

在被访的留守儿童中,内向与外向的儿童人数相当。外向开朗在女生中是一种有代表性的个性特点,有超过半数的女生自认为或被老师同学一致评价为外向。而在发展相对较差的儿童中也有一半具有外向开朗的特征。

在儿童自己及老师同学的叙述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留守儿童表现出冲动易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脾气不好,易动怒,动不动就和别人吵架等。

例如,“我的脾气不大好。有时候,别人有点啥事,就生气。”

在同学的叙述中也多次提到了这些儿童比较冲动易怒的表现。

例如,“别人不惹她生气的时候还挺好的,惹她生气的时候很泼辣。”

这种特点在男生中比较多见。有超过半数的男生表现为冲动易怒。

例如,“我脾气有时很暴躁。”“有时候别人看他的题,他不让看,然后就和别人吵架。脾气不大好。”

而在发展相对较差的10名儿童中,也有66名具有此特点。

例如,“有人要是欺负他,他也不会示弱的。别人都爱跟他开玩笑,他很容易就生气了。”

另外,也有超过1/3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懂事听话和倔强要强等特点。在发展相对较好的留守儿童中,有一半儿童是比较懂事听话的,主要表现为主动体谅父母,听老师的话,比较老实。这种描述一般来自老师对他们的评价:

“就是挺听话的,很懂事。”

另外,在这7名比较懂事听话的留守儿童中,有66名为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

例如,“我在学校考好了吧,总想着回家,跟我奶奶说一声。如果我在学校遇到烦恼的事了,就不愿意回家……怕回家,有时候自己憋不住,怕回家打电话的时候说给爸妈了,怕爸妈伤心。”

在倔强要强这一特点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有5人均是女生。

例如,“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叫我继续当女生寝室长,后来我心情就挺好的,我觉得她对我很信任,我把寝室管理得也很好,一直到寒假我们寝室一直是优秀寝室。”

通过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由教师和同学综合评定出的发展相对较好的儿童,大多具备宜人性方面的性格特征,例如懂事听话等,而被认为发展相对较差的儿童则表现出一些攻击性的特点,例如冲动易怒等。这也是老师“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的典型特征之一。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表现出倔强要强的特点。在现在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这可能也从另一个侧面刺激了一些女孩子不服输的精神,反而比男生更加要强。另外从访谈中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女孩子一般家里比较平等,例如一个十分要强的,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女孩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

“我虽然出生在农村,一般的农村家庭都很封建,觉得女孩不如男孩,但我的家庭不同,我爸爸挺开明的,我是家里最小的,我爸爸对我哥哥好像不怎么好,对我特别好,很心疼我。”

家里人的重视和外界环境的对比使她们大多为自己的家庭感到自豪,再加上自己的个性要强,在发展上也较好。关于性格养成的原因,部分留守儿童及同学都认为与家庭因素有关。

例如,“我觉得自己性格这样子是因为家庭吧……爸爸妈妈都不在跟前。觉得别的孩子有的,自己没有。”

2.性格改变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时儿童的性格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例如,由以前的调皮捣蛋变得内向不爱说话。

“我小时候挺顽皮,大概7岁的时候上一年级,上学后就变得不爱说话和玩了。”

或者,有的孩子因此变得成熟懂事。他们全部为发展相对较好且双亲均在外打工的儿童,其中男孩居多。

究其原因,变得沉默内向的儿童主要是因为思念和担心父母外出打工的所致。

例如,“我很小的时候就很能跑,妈妈去山里头担水,她不叫我去,我非跟着。……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好像是父母第一次出门打工的时候吧,就开始变得沉默,不喜欢和别人做事。一方面就是担心成绩;另一方面就是担心爸爸妈妈的身体,想念他们。”

而变得成熟懂事的儿童,则多是由于父母的外出而格外体会到了父母为自己为家庭奔波劳作的辛苦,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抚养自己的辛苦,因此在很多方面也显得特别懂事,能够体谅大人,同时也鞭策自己。例如一个学习非常好的六年级女生面对访谈者说:

“我上一年级时,妈妈把妹妹带走了,她告诉我说,过几年还会再回来,就那一刻,我开始理解父母,上学了,懂事了。”

(三)留守儿童的情绪特点

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其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带来一些消极情绪体验。关于留守儿童的情绪适应,本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1)父母外出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主要情绪问题;

(2)随着留守时间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过程及特点。

1.留守儿童的主要情绪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主要涉及4个方面:孤独感、委屈难过、敏感自卑以及忧虑情绪。其中,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也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代表性”情绪感受,忧虑情绪主要发生在初中留守儿童中。

(1)孤独感

“我觉得很孤单。有时候晚上回家,总是一个人在那儿偷偷哭,想着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这是1名初中留守女孩的心声,她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现在跟亲戚一起住。

留守儿童不定期的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尤其是那些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主要在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的监护下生活,同时缺乏父母双方的关爱和鼓励支持,因此与那些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儿童相比,这部分儿童更容易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在我们访谈的20名留守儿童中,有14名儿童提到自己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期间体验到明显的孤独感,占访谈总数的70%,其中11名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双亲打工)的儿童,3名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单亲打工)的儿童。另外,通过访谈还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主要发生在家庭中,在学校中的孤独感相对较少。

例如,“在家里有点孤独,在学校里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在家里感到有些寂寞,因为没有人和我在一起,爷爷奶奶都下地了。”

(2)委屈难过

委屈难过是留守儿童的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情绪体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外出,生活中原本很普通的关心有时竟成了奢望,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当看到同龄孩子有父母在身边陪伴或者帮助解决问题时,留守儿童不免在比较过程中产生一种委屈难过的体验。访谈中,12名儿童谈到自己存在这种情绪体验,占访谈儿童总数的60%,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看到其他同学得到父母呵护和照顾时,这种体验更强烈。

例如,“上学交学费的时候,别人都是爸爸妈妈来,我是爷爷奶奶来,那时候就觉得不是很高兴。”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同班同学进行访谈也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心情相对较为低落,很容易出现难过的心情。

例如,“父母不在家,他们在学校里受了老师的批评,就会感到可怜。”

“当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来找孩子时,有时就不怎么开心。”

(3)敏感自卑

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纪律行为上变得相对松散,成绩慢慢下滑,从而渐渐被老师和同学忽视,导致一定的自卑感。加之,留守儿童较少得到父母的及时肯定和评价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造成自信心不足。

例如,“父母要是没在身边,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没有信心。”“我觉得比起别的同学很差”。

通过访谈还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反应很敏感。

例如,“虽然邻居平时没有欺负我们,但我从心理感觉到他们看不起我们。”

“有些还会说三道四的,我都能看出来。”

这种敏感的情绪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留守儿童较为自卑的心理特点有关。另外,在访谈的20名留守儿童中,有10名留守儿童谈到自己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感到自己没有自信,占访谈总人数的50%。其中,初中留守儿童9名,小学留守儿童1名。这提示我们,父母外出打工可能对初中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更为明显,从而让他们变得比较敏感和自卑。

(4)忧虑情绪

除了上面几种情绪体验,我们发现20%的留守儿童还存在一定的忧虑情绪,忧虑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己的学习和前途,以及在外打工的父母。

例如,“我担心长大以后的生活,担心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养活家人。”

“担心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身体,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害怕成绩下降,担心考不上学怎么办。”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存在忧虑情绪者全部为初中留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的事情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他们不希望重复父母的生活,却又找不到将来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当前和以后生活的担忧。这同时也表明,初中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开始逐渐显现,他们一方面更加关注自己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对周围亲人也表现出更多的关心。

2.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过程

父母外出给留守儿童的情绪带来了一定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存在哪些特点?访谈中,大约一半的留守儿童提到了自己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情绪变化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种模式。

其一,有影响到影响逐渐减弱或者消失。这是留守儿童报告较多的一种变化模式,即父母刚开始外出的时候容易感受到各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留守时间的增加,情绪开始逐渐好转。

例如,“父母刚刚走的时候,我会经常哭,以后就想开了,就跟原先一样了。”

“爸爸在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他走了之后,心里很难受。大约一个星期后就不难受了。”

其二,不愉快的情绪一直伴随,即自从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后,委屈难过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便一直伴随。例如,一名跟父母在外面生活过一段时间,又被送回农村的儿童说:

“刚回来的时候不高兴,心里经常想着跟父母在一起的生活。这种感受到现在还经常有。”

其三,没有影响到有影响。少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刚刚外出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相关的不愉快情绪,甚至还存在“终于自由了”、“很放松”的感受。但是,随着留守时间的增加,委屈难过等情绪感受开始逐渐浮现。例如,有的留守儿童在访谈中提到:

“开始没觉得什么,时间长了觉得有点难受。”

(四)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

目前,国内一些媒体报道将农村留守儿童划为“问题儿童”,认为他们存在较多的打架和逃课等问题行为。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老师和同学进行访谈发现,除了负面的消极结果,留守儿童在行为适应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积极方面。下面,我们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别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适应结果进行分析。

1.留守儿童行为适应的积极结果

虽然生活在亲情相对缺失的家庭环境中,但是,留守儿童身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闪光点,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助人行为方面。

(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生活过早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访谈发现,在20名留守儿童中,15名儿童提到了自己平时在家里干家务活,占访谈儿童的75%,家务活的内容包括整理房间、做饭刷碗和洗衣服等。

例如,“爷爷奶奶早晨五点多就起来下地干活了,然后我就起来做饭,等他们回来吃完饭刷完锅,收拾房间。”

另外,班里同学也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予了肯定。

例如,有同学提到“他们能自己照顾自己,遇到什么难事会自己解决,自己洗衣服。”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留守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本研究中,被访谈留守女生全都提到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会做家务、会照顾别人等。从年龄特点上来看,与小学留守儿童相比,初中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90%的初中留守儿童提到了自己在家里洗衣做饭、整理房间和帮大人干农活等事情。

(2)助人行为

“因为父母不在家,他们经常体会到没有人帮助的滋味,也体会到别人不和他们交往时的心情。因此,他们中有的人就会体谅别人,多帮助别人。”

这是班里1名同学对于留守儿童的评价。通过访谈发现,其实很多留守儿童在班里人缘不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经常帮助别人”。访谈中,有8名留守儿童被同学提到经常帮助同学(如借钱给别人,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等),占访谈儿童的40%。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同学提到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助人行为中,“借钱或者其他东西给同学”是一个重要方面,即留守儿童在为别人提供物质帮助方面,表现得较为慷慨和大方。

例如,“他们不会斤斤计较,有时候和同学一起花钱,都是他们拿。”

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可能与留守儿童平时零花钱相对较多有关。例如,一名老师这样说:

“一般父母出去打工,家里的经济条件在当地来说还比较不错。另外,父母不在身边,自己花钱没什么主张,也比较大方。”

还有,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留守儿童也感受到了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有一种被他人重视和需要的感觉,而这正是他们所欠缺的。例如,当问到借钱给同学的事情时,一名初中留守女生说:

“我对钱看得不是太重,不过朋友之间,谁经济困难了,你借她一点,她会格外感激你,这样心里很高兴。”

2.留守儿童行为适应的消极结果

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父母外出打工,亲情的缺失和感情需求的不满足,让留守儿童在行为适应中存在更多的脆弱性,即他们比同龄儿童更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例如逃学、旷课和打架等。下面,根据对老师和同学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探讨。

(1)攻击行为

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同学产生攻击行为。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同学进行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骂人(言语攻击)和打人(身体攻击),并且,存在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比较冲动,很容易把别人的行为理解为带有敌意的。例如,一些同学在访谈中提到,

“她父母打工去了,脾气比较暴躁。有时候下课,别人要是碰了她的桌子,她就吵架骂人,有时用书砸别人,让人很生气。”“他爸爸妈妈不在家,有时候他容易生气,生气就打架,在班里经常欺负别人,有一次还把别人的书扔到楼下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被访谈的20名留守儿童中,被同学提到存在攻击行为的儿童只有5名,没有达到访谈儿童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攻击行为并非留守儿童群体的一种普遍性或者代表性行为,提示我们不可夸大攻击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比率。

(2)退缩行为

与存在攻击行为的儿童相反,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退缩行为。这部分儿童一般比较冷漠或者自卑,表现在行为上即为逃避各种活动、害怕与人交往等。

例如,“我老是低着头不愿意和朋友或同学交流问题,老师让我们互相讨论一些问题,我总是不愿意,就低头坐在那儿。”

“我也喜欢和他们交往,但是不知道如何和他们(交往),没有勇气。”

另外,老师在访谈中提到,

“不管是回答问题,与老师谈话,还是与同学们的交往上,(这些留守儿童)比较害怕。”

“下课了,(留守儿童)不去和别的同学一起玩,自己坐在那里。”

与攻击行为一样,退缩行为也是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偶尔或有时”的行为。本研究中,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只有4名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退缩行为,不到访谈人数的一半。

(3)违纪行为

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他们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自己去解决,但因为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更容易产生一些违纪和违规行为,包括上课乱说话、抄袭作业、撒谎和旷课等。通过访谈发现,与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相比,违纪行为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的问题行为。本研究中,有8名儿童被老师和同学提到存在一定的违纪行为,占访谈儿童总数的40%。

例如,“有那么五六个吧,学习兴趣比较低,行为表现比较差。首先是纪律观念很淡薄,再就是逃过几次学……”

通过对老师的访谈还发现,男女留守儿童在违纪行为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男生存在更多不遵守学校规章的违纪行为。例如,老师在访谈中提到,

“有些男生放学不回家,在外面操场上玩到很晚。去年,就是期末考试过后,我们班的三个女生在宿舍里面睡觉,结果有三个男生在外面敲玻璃,当时寝室没有锁门,这些男生就进来了,还把几个女生拉出去玩,当时都半夜两三点了。”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除上述三种问题行为外,个别留守儿童还受社会不良团伙和风气的影响,出现小偷小摸和故意伤人等犯罪现象。虽然有这种问题行为的人数不多(本研究中有2名男生被老师和同学提到),但危害较大,他们往往与社会上不良团伙扭为一团,较难矫正。例如,老师和同学在访谈中提到,

“父母不在家,缺乏父母的关心,抵制社会**的能力差。”“个别这样的孩子,主要是男孩,很喜欢交往一些社会上的人,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就会找社会上的人来帮助打架……”

(五)留守儿童的不愉快经历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半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感到家务增多,这是他们所遇到最主要的不愉快经历。

例如,“在家里,爸爸在地里干活,让我也去,可是我在家忙得很,心里想责备他,但是又不忍。”

其次,是与亲人发生冲突,在单亲监护的儿童中有1/3提到了与兄弟姐妹吵架。

例如,“爸爸在家的时候哥哥不敢招惹我。我爸一走他就老招惹我。我爸在家的时候,他要一招惹我,我爸肯定骂他,现在我爸不在家,他动不动就骂我或者打我。”

还有的留守儿童提到“被别人欺负”或“更多地照顾老人”等不愉快经历。也有个别的留守儿童指出,没有遇到因爸爸或妈妈出去打工而引发的不愉快经历。

舍不得父母离开、思念父母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有时会遇到的一种不愉快经历,在访谈中有接近半数的人提到了这一点。

例如,“反正每天都会想念他们,但是没办法,见不到他们。”

其中有些孩子特别提到,当看到别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会特别不开心。

例如,“比如就是上学交学费的时候,别人都是爸爸妈妈来,我就是爷爷奶奶来。感觉心里很不舒畅。”

另外,在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中也有1/3的人提到了被人欺负,并且这种欺负多集中于攻击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疼爱。例如,一个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的女生这样说:

“上学了,同学都不姓衡,只有我一个人姓衡,山里人的姓都和我不一样。有一次一个男同学欺负我,说我姓衡,叫我回到衡营去。我哭得不行。那男同学发脾气了,一下把我推到门上,好像碰流血了,一块皮蹭了下来。”

与单亲监护的儿童相一致,在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中也有近半数的人提到了家务增多让他们感到不愉快。

例如,“我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我不用帮着爷爷奶奶干活,我爸爸妈妈走了,成天帮着爷爷奶奶干一些小事。”

与亲人发生冲突在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中也时有发生。与单亲监护的儿童不同,这种冲突主要发生在留守儿童与现在的监护人之间。

例如,“12岁以后回到衡营,前一年和爷爷奶奶住,但是和爷爷闹翻了,爷爷说我不听话,说我非常犟。”

其中还有个别儿童提到,爷爷奶奶生病,或没人管等,也是他们遇到的不愉快经历。也有个别儿童觉得没有不愉快的经历。

而亲戚监护和自我监护的儿童,在谈到自己遭遇的不愉快经历时,则主要提到两点,其中有3人均谈到了思念亲人。

例如,“那次我妈妈走了之后,我一个人在那儿……那时我觉得很孤单寂寞。有时候上完学晚上回家,总是一个人在那儿偷偷地哭,想着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也有两人提到被人欺负的经历。和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一样,这种欺负多针对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疼爱这一点。

例如,“大人一般不会欺负我,有些小孩不懂事,总会说些坏话,伤害我,说我爸爸妈妈不要我。我会骂他们,骂他们的时候我就想,我爸爸妈妈绝对不会是那样的人,……,那时候别人骂我傻,我都不去理会。”

从结果来看,家务增多和与亲人发生冲突在留守儿童中均较多见。思念父母是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所共同经历的一种不愉快经历。在他们中,被别人欺负、瞧不起和说风凉话的遭遇也比较多。尤其对于女孩,被别人说“没有父母要”的不愉快经历很常见。这客观上也是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总的来说,隔代监护儿童所经历的不愉快经历的种类多于单亲监护的儿童。

(六)留守儿童关注的事情及未来理想

1.留守儿童关注的事情

在访谈中,受年龄所限,访谈者只向15名留守儿童提了关于“留守儿童关注事件”的问题。在问到留守儿童生活中想的最多的是什么,或者什么最重要时,有11名儿童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

例如,“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吧。小时候不知道学习多重要,现在中学了,特别关心学习。如果过渡过去了,以后生活就好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习。”

并且这也是所有发展较好的留守儿童共同持有的一种观点。除了这种主导的观点外,也有1/5的留守儿童会认为父母和亲人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其中两名留守儿童谈到父母。

例如,“最重要的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

另有一名认为“姐姐的支持”最重要。只有一名发展相对较差的单亲监护的儿童认为自由最重要,希望“有时候家长不要强迫自己干一些事情。”而在选择生活中第二或第三重要的事物时,留守儿童也谈到了自己、家庭、其他亲人和朋友等方面。

(1)关于学习

在选择对自身很重要的五样事物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认为学习很重要,15人中占了12人。而对于“为什么学习很重要”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回答则集中于三种。其中大约一半的儿童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

例如,“学习是为了自己以后有个好的将来。”

这在发展较好和较差的留守儿童中都比较多见。在发展相对较好的66名留守儿童中,也有两人认为学习是为了他人,如父母或老师。他们大多认为父母出去打工完全是为了自己能够上学,为了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因此“报恩”的思想较重。

例如,“我能上学都是靠父母打工挣的钱……想着我成绩好了,爸爸妈妈也可以高兴,我也没有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老师也很高兴,她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学生。”

相对于好学生,发展相对较差的留守儿童虽然大多不爱学习,成绩较差,有些甚至已经放弃努力,但仍有5名认为学习是很重要的。不过这些留守儿童除了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外,对学习的认识有时只停留在“应该学习”这个层面上。

例如,“没想过为什么……上学的任务就是学习啊,学习就很重要。”

(2)关于亲人朋友

虽然大部分受访的留守儿童都认为学习是生活中第一重要的,但亲人也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其中11名儿童提到了他们的父母或抚养人。

例如,“把爸爸妈妈排在第二位是因为我需要他们的关爱和帮助,才能更好地生活。”

“我觉得,其次就是我奶奶最重要吧。她很关心我,也能理解我,……有什么话我都给她说。……打电话的时候也会和我妈说,但和奶奶说得最多。她年纪大了,我特别担心她。”

也有66名留守儿童非常关注他们的兄弟姐妹。

例如,“姐姐也比较关心我。一星期的衣裳都是她帮我洗的,就是她的学习成绩有点不好,所以担心她。”

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于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注也比较多,15人中有11人提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同学间的友谊和互相帮助对他们非常重要。

例如,“除了学习,我觉得同学之间的情义很重要,将来走向社会,难免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总会有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我希望现在和以后,跟同学之间能够相处得好一些。”

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提到了老师的关心、重视和信任。

例如,“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在班里做什么事都有我,这代表老师信任我。”

也有个别儿童提到喜欢的异性。

例如,“我挺喜欢一个女生,有时候会想她。”

此时的儿童正值青春发育期,对异性容易产生朦胧的好感,甚至喜欢、倾慕。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尤其是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家中常年没有大人,客观上也为早恋创造了条件。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提到自己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因此喜欢异性,和异**往也是出于排解寂寞的心理需要。但出于害怕老师及家长的反对,很多儿童只是暗自喜欢对方,即便交往,时间也比较短暂。这种情况在被老师评为发展相对较差的儿童中较为普遍。

(3)关于家庭

在访谈中,有4名留守儿童认为家庭的安全、经济状况等比较重要。有一个父母外出打工,自己与姐姐生活在一起的初二男生这样描述:

“我想的最多的是家里的安全。因为邻居也不是很和睦。……对其他邻居也不是很放心。主要怕万一家里来个小偷什么的,家里只有姐姐和一个亲戚。”

由于父母外出后,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自我监护或者与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对于生活,他们承担的比同龄的孩子多很多,因此在生存方面想的也更多。

(4)关于自己

在初中,有近1/3的留守儿童也谈到很重视自己的言行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初中生“自我中心”的特点。

例如,“有时候会看该做什么事了,不该做的事不做,非常重视自己的行为。”

“非常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比较在乎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也在乎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

极个别小学留守儿童还谈到重视自己的生活和独立等方面。

例如,“有些事能够独立,这样对以后生活有帮助。”

从访谈结果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儿童想的最多的问题便是学习,但仍缺乏对学习的意义的思考。对于亲人尤其是父母和自己兄弟姐妹的关注也较多,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担心他们的身体,担心兄弟姐妹的安全和学业等。个别儿童也表现出对家庭较多的责任感,却很少考虑自己的未来,但父母外出使得这群孩子比同龄孩子具备更高的独立性。由于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客观上也促进了其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经验的整合。

2.未来自我

对于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被访者主要谈到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将来要成为某种性格的人,或者具备某种品质。二是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

(1)个性品质

在所有被访者中,有10名留守儿童谈到了自己未来想要成为某种性格或具备某种品质的人。

“我希望是疾恶如仇的那种,……我希望自己就是那种性格。我看电视,看到那种坏人坏事,我就不高兴。”

“对社会有用的人。胸怀更大一些。因为有些人很小气。”

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展相对较好的5名留守儿童中,有4名儿童表示希望自己将来的个性品质不像现在的自己。

例如,“以后想成为活泼开朗的人。……现在有点不是那么活泼。”

(2)考学或工作

在访谈中,半数以上发展相对较好的留守儿童认为未来就是要“考大学”,一旦问及“为什么考大学”“上大学想学什么”“以后要干什么”这类较具体的问题时,他们便回答不出。有些儿童表示为了报答父母,有的表示没有想过以后,有的则回答“想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有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设想,例如,有的儿童想当警察,也有的想当工程师或做秘书类的工作,但对于工作的性质和目的等尚不明确。

而发展相对较差的儿童则普遍对于未来感到很迷茫,没有想过以后要做什么,担心学习不好上不了高中大学,对自己的前途很担心。有个别儿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设想。

例如,“还有就是我比较喜欢唱歌,我也想将来可以像刘德华、谢霆锋那样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可以当歌手。也许我想成为歌星。”

但对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做什么样的准备都没有想过。

总的来说,留守儿童对于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如何发展等问题还不甚明确,平时思考的不多,考学或选择职业的目的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