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1 / 1)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即具有正效价的情绪。有许多研究者为积极情绪下过具体定义,如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2001)认为“积极情绪是一种暂时的愉悦,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即时反应。”孟昭兰(1989)认为“积极情绪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情绪的认知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从分立情绪理论的观点来看,积极情绪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等。郭小艳等(2007)在对积极情绪的综述中将其概括为,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或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作为情绪两极,两者的含义相反。消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或事件不能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悲伤感受的情绪,它通常包括恐惧、忧郁、憎恨、愤怒、内疚等情绪。潘晓群等(2006)在研究中将消极情绪定义为近12个月内有过2周或以上时间感觉悲伤,觉得没有意义而不愿意做任何事情的情绪状态。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个体内部心理结构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就像一枚硬币的反正面一样,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

郭小艳等(2007)指出,情绪是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环境而被赋予或设置的,尤其是消极情绪,是在应对具有生存威胁的环境中逐渐进化而来。在进化的阶梯上,消极情绪与特定行动趋势密切联系,例如,愤怒生成攻击欲,恐惧产生逃离欲,厌恶引发驱逐欲等。这种特定行动的趋势对于应对危险和生存挑战是必须的和关键的。相对而言,积极情绪只伴有一般性激活。例如,高兴、愉快伴随无目的激活;兴趣与注意定向相联系,兴趣引起个体产生一种希望研究、探索或卷入的感受,以及通过整合新的信息到自我中而获得对于客体和他人的新的经验;满意与放松的状态相联系。尽管积极情绪不伴随特定的行动趋势,不产生具体的行动,但积极情绪会产生一种一般的行动激活,即接近或趋近倾向,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活动的连续性。黄雅静(2002)也认为,情绪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外界以及人自身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监测。一旦某一方面有了问题,它会立即发出信号,大脑则根据这些信号做出不同的调整。

那么情绪具体是怎样产生的?弗里达在1986年出版的《情绪》(The Emotions)一书中提出,引起情绪的既不是刺激物或刺激事件,也不是个体的利害关系,而是刺激物或刺激事件与个体利害关系所组成的群集。群集就是有着某种特定关系的刺激物或刺激事件与个体利害关系所构成的集合。拉扎勒斯(Lazarus)也在《情绪与健康》(Emotions and health)一书中指出,每一种情绪都有一个核心相关主题,他列出了十五种情绪的核心相关主题,例如:

愤怒-冒犯、贬低我和我的东西;

焦虑-面对存在着的不确定的威胁;

悲伤-经历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忌妒-因失去或威胁与另一方的情感而憎恨第三方;

厌恶-接受一个难以理解的客体或主意;

快乐-朝向目标的实现取得了合理的进步;

自豪-通过对有价值的客体或成就感到荣耀来提升个人的自我认同;

爱-渴望或参与,但通常不需要回报,等等。

这些都说明情绪的产生和人的核心相关主题或者群集有很大的关系。斯通等(Stone,1994,1996)研究发现,增加令人喜悦的事件的发生频率,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其免疫反应在随后的几天里保持较高水平;甚至,在随后的几天里控制令人悦意事件的发生频率,仍然可以使被试的免疫反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与之相对,增加令人不快事件的发生频率,则会导致相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