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所有心理活动的背景条件和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体验。正如体温作为生理上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情绪也是反映人的心理上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翟宏(1999)认为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情绪状态对于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乔建中等(2002)指出,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情绪状态及其所伴随的生理反应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积极的情绪状态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由于情绪可以改变信息到达大脑时的舒适感,因此人们对自己身体症状或健康状况的评价和判断常常受到自身情绪状态的左右;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适应,积极的情绪状态更容易使人们获得进行革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的心理能量,从而促使人们去设想和计划将来;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使人们忙于应付最近的、即刻的事件所导致的情绪状态与不健康行为;人们选择采取或保持某一不健康行为方式的动机基础,与其当时的情绪状态及其调节策略密切相关,因此,情绪状态与不健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都有紧密的关系。由此可见,情绪在人的生活中所起的意义非常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婚家庭数量逐渐增多,随之而来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舍默霍恩(Schermerhorn,2005)研究发现,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离异家庭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危机问题。有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和睦家庭的孩子。国内的研究发现,父母离异易使子女的情绪情感受到消极影响:父母离婚后,其子女首先发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接着会出现适应问题,然后影响性格的养成,出现学习困难,最后在整个智力和社会适应上发生变化。例如,王瑛(1990)研究发现,在父母离异的头六个月,儿童发生不良情绪的比率为23.57%,并且这些消极情绪有着否定的情绪体验,紧张而且强烈。贺红梅等(2001)对6~12岁儿童的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儿童与和睦家庭儿童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离异前的矛盾冲突、双方失常的情绪和行为使离异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处于激烈的、动**不安的家庭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离异家庭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也经受着打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离异后,孩子和家庭不仅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的舆论的影响,而且单亲一方还要解决由于离异而产生心理变化、离婚后的适应以及家庭经济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不仅会给离异家庭的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而且还会剥夺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和精力,从而使得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出现各种消极情绪。
此外,青少年消极情绪与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潘晓群等(2006)研究发现,相对于无消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有自杀意念和离家出走想法的学生增加四五倍;有消极情绪的女生中,有一种及一种以上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比例是无消极情绪组的2倍以上。这些说明,消极情绪是导致男、女生产生自杀意念和离家出走想法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消极情绪不仅是男生有打架和吸烟危险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也是女生有饮酒、毒品或成瘾药物使用和不健康饮食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由此,关注那些本该在温暖的家中享受快乐,但是目前却在父母离异的不幸中饱受痛苦的孩子们,让因为完美的家缺失重要“一角”而失去快乐的孩子,不要在失去完整家庭的重创之后再次遭受消极情绪的严重危害,让他们在经历这些之后仍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