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部分离异家庭的儿童及其老师、家长进行访谈,对其情绪情感发展、学习情况、适应情况和社会性发展等心理特点进行调查,我们考察了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我们发现,父母离异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学习以及人际关系,即影响到其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方方面面。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结果。通过一些个案表现出,尽管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和离异之后的生活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他们也得到一些外在的、恢复资源的保护,如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爱,亲戚和朋友对他们的支持等;或者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如积极再定义、转移注意力、接受现实等应对策略的运用,能够从这个事件中恢复过来,甚至“过量”恢复,变得更加独立、坚强、乐观和优秀。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忧大于喜的群体,因此,很有必要研究这部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为制定有效的教育和干预策略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父母离婚后,其子女心理上最先发生变化的是情绪情感,接着是产生不适应的心理状态,继而影响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学习出现困难,最后在整个智力和社会性发展上产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下面,主要从情绪、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来报告我们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结果。
(一)情绪情感体验
离异家庭儿童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在访谈中发现,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悲观消沉
在我们的访谈中,有16名同学,也就是超过访谈对象一半的同学报告了自己的情绪状况是不同程度的悲观消沉。
例如,一名初二学生,16岁,7岁时父母离婚,与父亲住在一起,后来父亲再婚,父母的离婚对他的情绪情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今依然如此。
“感觉……我以前还是比较爱和同学说话的,自从他们分开以后,我想一个人待着,不爱和别人在一起。”
另一名学生,初三,17岁,3岁时父母离异,父母均未再婚。从小由奶奶带,奶奶去世后和姑姑住在一起。
“现在我就想早一点长大,早一点离开这个环境……自己去生活……因为伤心,困扰我的事情都在这儿发生,我觉得换个环境还是不错的……如果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生,如果还是这样的环境我选择不要童年,因为受不了那种煎熬。”
另一名学生则这样报告说:
“我觉得日常生活当中还行吧!但别人说我冷漠,现在比较内向,不爱与别人交流。”
对老师的访谈,代表性的观点是:
“(这些孩子)不愿意跟人交往,很少跟人交流,很少开开心心地去和别人一起做游戏,有一种自卑心理,内向的孩子比较多一点,开朗的孩子比较少,不受影响的比较少。”
“消沉,最典型的(变化)就是变得消沉。”
“家庭离异的孩子,一点信心都没有,没有热情,逆来顺受,对老师的批评不会给自己辩解,一点儿没有抗争。”
2.易怒
有8名同学报告他们在父母离婚之后,甚至到现在,都很容易发脾气,容易被激怒。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反映他们在父母离婚之后容易生气,脾气变得暴躁。但是,不同的孩子的情绪反应强度不一样。
“有时老爱生气……老爱变脸。不爱开玩笑。”
“觉得好像比以前暴躁多了,冲动多了。”
访谈中老师反映:
“情绪就是变得挺暴躁的,说发脾气就发脾气。情绪转变挺大的,因为他们感觉没人管他们了,身边没有人爱他们了。”
离异家庭儿童普遍都有以上两种情绪,且他们的情绪具有一些发展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程度会减轻;第二个特点是无论是易怒还是悲观消沉,情绪的起伏程度都非常大。
3.具有阶段性
前面提到的儿童,有8名有明显易怒的情绪反应,有16名以悲观消沉为特征。在这24名有情绪困扰的儿童青少年中,有11名报告虽然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中和离婚之后,他们的情绪会变得消沉,容易生气动怒,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会或多或少地减轻,甚至消失。如两名学生报告说,父母离婚之后,他们刚开始看到别人的父母就会觉得很难受,但现在再看到别人一家人在一起时,这种感觉就没有了,因为他们觉得至少父母对他们都挺好的。
“当时(知道他们离婚之后)的感觉就是时间暂停了。但是后来,情绪就逐渐变好了。”
“(看到)别人的父母,觉得难受,感觉不好。但是现在不会了,父母对我都挺好的,所以不会了。”
老师反映:
“最开始可能会变得比较暴躁一点,然后通过老师和同学亲切的交谈,可能就变得比较柔和了,再通过和老师贴心的交流,可能就变得比较乐于交流,慢慢就变得开朗了一些,而且自卑心理也慢慢缓解。觉得跟其他孩子相比,除了得不到父爱或者母爱之外,其他方面并不比别人差,这是最主要的一个转变。”
4.情绪情感易波动
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离异家庭儿童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如1位小学六年级的老师,观察到班上1名男生,在父母离异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和变化。
“我们班的那个小男孩,一年前我刚接班的时候,正是他父母分开的时候,这个孩子就经常骂人,后来通过爷爷奶奶的撮合,也为了孩子,父母又在一起了,这个孩子很高兴地跟我说,‘孟老师,今天我特别高兴,我爸爸去接我妈妈回来’,感觉这小孩特别兴奋。后来突然有一天发现这小孩又不高兴了,因为父母又吵架了。从这男孩子身上,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情绪反复特别大。”
访谈的孩子中有12名表现出这样的情绪反应特征。这种情绪情感的波动和变化,不仅表现在和父母离婚相关的事情上,它也会迁移到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那个事情(父母离婚)完了以后,觉得现在好像比以前容易生气,并且爱哭,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哭了。”
老师也反映:
“完整家庭的孩子很少会受家庭琐事的干扰,离异家庭的孩子遇见一些事情,可能就会受到刺激,这时情绪波动就会大一些。”
5.离异家庭儿童的情绪智力
前面总结的都是离异家庭儿童所体验到的消极情绪。那么,这种消极情绪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究竟会怎样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呢?这就涉及儿童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发展问题。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离异家庭儿童的情绪智力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
情绪智力的概念,由哈佛大学的彼得·萨洛瓦里(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约翰·梅耶(Mayer)两位心理学家提出,它用于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他们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情绪智力包括:
(1)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能力;
(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3)对情绪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4)成熟地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的发展。
真正把情绪智力推广给大众的则是戈尔曼(Goleman),他于1995年出版了通俗读物《情绪智力》。他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
离异家庭的儿童原本也是一个个单纯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但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他们在伤痛中成长、成熟,经历了很多同龄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为此,他们的情绪智力的发展,比完整家庭的孩子经历了更多打磨。父母离婚前,他们时时处在父母大大小小的冲突中,学会了察言观色,感受他人的情绪,在自己难过的时候,也学习着去调节自己的情绪。
有9名,即占1/3多比例的孩子,在访谈中表现出他们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以及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作出调解和管理的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并不全是成功的,但是,这确实是孩子们开始发展情绪智力的一种表现。
比如,有一个接受访谈的学生,父母离异的事情让她很伤心,但是,她说:
“我是这样想的,我以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不能因为这件事而耽误我后半生的路。”
“人每天都是过,为什么不快乐一点?!”
她尝试着以自己的方式去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几位老师也报告说,离异家庭的孩子,对人际之间的情绪情感更为敏感,他们能够知觉到这种情绪,并且理解这些情绪。老师反映:
“(这些孩子)挺成熟的,对情感的话题比较敏感。比如,我们班有个男孩,他父母曾经离婚又复婚了,但是俩人性格不合,俩人都知道离婚对孩子不好。如果父母打架,或者父母打完架离开家,不理他了,这时候孩子的情绪就特别低落。男孩表现得比较早熟,比如,提到男女之间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一般五年级的孩子对这些事似懂非懂,他就表现得很明白了似的,挺正经的。”
“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承受能力上比其他孩子更强一些。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比其他孩子更能克服。”
另外,有8名孩子突出的表现是对自己情绪情感的忽略和逃避。他们把很多的情绪体验压抑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这不但不能促进情感智力的发展,反而会阻碍其发展。
如其中1名学生,在访谈者问及其感受的时候,她都回答:
“还可以,没有什么。”
访谈员发现她的肩膀在颤抖,眼睛有些微红,感觉到她的心里非常痛苦。访谈员握住她的手,说如果你想要哭的话,就哭吧。孩子一下子“哇”地哭出来,哭了足足有15分钟。孩子说她平时很少哭,也不让自己哭。
父母的离异不可避免地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消极情绪体验和感受,但是只把目光聚在这些消极的方面是没有意义的。不利的社会处境,也会有积极的因素和积极的作用存在。关注离异家庭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他们目前遭受着怎样的痛苦,以此引起社会的注意和家长的重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可以提供更专业、更切实、更具体的帮助,可以引导孩子去知觉、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情绪智力。
(二)学习情况
学习不良是对学习困难和学习障碍等的统称。主要表现为: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学习成绩差、学习动机不明确、不能主动学习、学习方法不正确以及无学习兴趣等。
1.学习现状
学业成绩可以作为衡量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离异家庭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状况较差,更加准确地说,是远远没有达到他们可以达到的学习成绩水平。访谈的31名孩子中,仅有3名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前十名,有13名被老师判断为学习非常差。
很多老师反映说,有些孩子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大,成绩变得非常差;另外一些孩子表现还不错,但是如果他们的家庭环境好一些,那么他们的成绩应该远比现在要好。例如,老师反映:
“(他们学习成绩)没有特别好的,那些表现不错的孩子,成绩也只是中等……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学习很用功,原来成绩在十五六名左右,他父母最近离婚了,大约有一年了,现在成绩在三十名左右。”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家长的督促和帮助。随着父母离婚、家庭解体,很多父母不再有条件或有精力监督其学习,离异家庭儿童的学习随之也就下降了。同时,受父母离婚打击的影响,儿童的情绪情感出现问题,性格上也出现偏差。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出现下降现象。
“即使走出了那种低迷的状态,也没有以前好了。”
学习成绩不仅要受认知因素制约,而且也要受非认知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的制约。对离异家庭子女来说,后者的影响更为明显。某离异家庭儿童说:
“不知为什么就是不爱学习了。”
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有的儿童的学习环境改变了。
“原来和爸爸妈妈住,发生这件事以后,我就搬到奶奶家住了。”
“以前妈妈看着我做作业,现在没人看了,自己也就变得不自觉了。”
有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异前学习成绩并不差。他们的成绩急剧下降,基本上是在父母离异前后开始的(林崇德,1992)。
“我小时候学习挺好,爸爸妈妈离婚后,没有人管我了,现在学习一点也不好。”
“没有(把学习赶上去的想法),想赶也赶不上。”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父母离异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老师普遍反映,在小学阶段,父母离婚对儿童学习的影响非常大,不存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他们均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发呆、作业不按时完成的现象,甚至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在其父母离异后直接辍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制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会比低年龄阶段儿童稍小一点,但是,影响还是明显存在着。有一男孩反映,从一年前父母离异时起,他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后来还发现记忆力也不如以前了,上课的时候出现手突然不停颤抖的现象。可见,父母离异对其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不是局部的、有限的、短期的,而是全面的、广泛的、长期的。
此外,相当多的老师反映了这样的现象:父母离异后,除了个别的情况,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会有一个下降——保持稳定——缓慢回升的过程。然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是不如以前好,也就是说,一般不能达到以前的最好状态。例如,老师谈道:
“有的孩子学习开始是慢慢地下降,也有的孩子突然之间就下降了,这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发现问题之后,通常会找学生交谈,以找到学习下降的原因。刚开始可能有的学生不愿跟你真心交谈,这就要老师拿出态度,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心关心,从而把真心话说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鼓励他(她)坚强地面对生活,鼓励他(她)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她)慢慢地就从那种低迷状态醒悟过来,觉得应该好好地学习,因此慢慢地学习会有所提升。”
上面谈到的是离异家庭孩子所反映出来的整体变化特征。当然,也有个别儿童的学习成绩表现为由差变好,反映出孩子不但没有受到家庭变故的不良影响,反而克服不利因素,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地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不利处境,而要着眼于如何让孩子把这种不利的处境变成一种成长的资源和推动力。一位老师谈道:
“有一个孩子,他从小就跟爷爷一起生活,跟他妈妈见面机会很少。刚上学的时候也就是中下游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给他讲些道理,启发他一些事情应该怎么做,到六年级的时候他成绩就上来了。他是一开始表现一般,然后稳步上升,不是起伏。”
2.学习动机
离异家庭儿童的学习成绩为什么会呈现出整体偏差的状态?原因可能在于:父母监督和教养方式出现问题;孩子因父母离婚而情绪低落,这分散了很多精力。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我们从访谈的报告中发现,学习动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受到父母离婚以及和父母离婚相关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又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因素。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可以进行干预、加以改变的因素。
(1)父母离婚初期学习动机普遍下降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在离婚初期,有25名被访谈的儿童都报告其学习动机有所下降。
“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挺积极,但是和父母分开了,情绪挺低落,(学习就不怎么积极)成绩有浮动,但不是很大。”
访谈中的10名老师无一例外地谈道,父母离婚之后孩子的学习动机会马上急剧地下降。
“学习上有的学生,马上就产生不写作业的情况。大概持续半年左右,才渐渐好转但成绩不如以前,学习劲头也不高了。”
这些孩子会因为家庭的变故,把很多的精力投注在父母身上,情绪也起伏不定,所以很少有精力和心思可以用于学习,从而造成学习动机的普遍下降。
(2)学习动机强弱的两极分化
但是,当父母离异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之后,这些孩子就会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动机更加弱,对生活、对学习都感到灰心,有10名学生在访谈中表现出这样的倾向;一类是具有了更强的学习动机,尤其是以外部动机的显著增强为特点,有11名同学表现出这样的倾向。还有一些同学,他们的学习动机并没有显著改变。
学习动机增强的同学,如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我们没有采访到这名孩子),老师谈到说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还有1名学生,其父母离婚之后,和妈妈一起过,父亲和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往来,靠妈妈一个人赚钱养家。他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借学习摆脱贫穷。访谈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学习动机非常强。
“妈妈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我学习不好就会像姥姥那样,辛苦地工作,也会让家里的人很累。如果我学习好了,以后有钱了就可以养他们,不会让他们再受累了。”
另一名学生,和姥姥住在一起,姥爷已经过世。7岁时父母离异,父母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五一、十一假期的时候才能见到父母。我们访谈这名学生时,姥姥已经73岁了,当问及父母离婚对他的学习有否影响时,他说:
“让我更加懂得要努力学习,因为爸爸妈妈不在一起,自己要好好照顾自己,将来要有个好的出路。”
在对老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离异家庭儿童的学习动机,有增强的现象。
“对自己要求挺严格的,在学习上挺用功的,因为他们觉得一定要做得很好,才能不被别人瞧不起。”
另外可以看到,虽然有些孩子的学习动机会有所增强,但是,他们的这种学习动机本身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有的则是为了摆脱贫穷,有的是为了克服自卑赢得尊重,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婚使他们变得成熟和独立。
对于学习动机很强、非常刻苦的学生,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尽管他们把学习当作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他们的个性、意志和情绪情感等方面发展得都还不够成熟,所以相对而言还不太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无法真正做到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也就是说,尽管他们的动机比较强,但在学习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然欠缺,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报告说,因为父母离婚,孩子情绪受到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从而最终影响到其学习的劲头和成绩。
比如,1名离异家庭的学生,非常努力想要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
“后母也有了一个孩子,是弟弟。有了弟弟之后,我经常陪弟弟玩,也就不想那些东西了。但是后来成绩还是上不去,也许是因为后母和我的关系不是很好。”
老师也反映,学生在主观上都想要努力学习,心里很明白道理,但是在实际中很难做到。
“(这些孩子之中)有的也知道努力学习,但是另外一些就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还有几个孩子也明白道理,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缺乏自制力。”
另外一些孩子的学习动机不但没有增强,反而继续减弱,他们一直对学习有灰心和放弃的感觉,如1名学生,尽管父母离异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但是他说以前自己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现在不太好了,因为他没有父母管。言语之中,他似乎在说,他们都不管我了,我也不管了。
总之,虽然和完整家庭孩子相比,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动机更强,但是这种动机多是外部动机,而不是出于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意义。而且,学习动机的增强,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方面的投入,这主要受到他们情绪状态的影响。由此提示我们,可以从情绪着手,疏导其消极情绪,再进一步发展他们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其内部动机。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减少父母离异事件对其消极影响的程度,将至关重要。
(三)人际关系
在同伴关系方面,离异家庭子女呈现出的突出特征是:渴望和异性的交往;朋友少但是关系比较深。不过,我们在访谈中还发现,虽然大多数儿童(21名)均报告说他们与同学的关系“还挺好的”,但是,他们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普遍反映:
“不愿意跟人交往。”
“很少跟人去交流,很少开开心心地去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特别内向,不爱出去。”
这可能跟老师的成见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儿童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这种表现。
1.渴望和异**往
据家长和老师的访谈报告,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表现出强烈的和异**往的需求,早恋的现象非常普遍。10名被访谈老师中有9名反映,离异家庭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在家庭中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转移到和异性的交往上来。教师也谈道:
“这样的孩子,特别渴望情感,比较早熟,自己希望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从而表现为过早地喜欢与异**往。”
“我以前教过一个父母离婚的孩子,这个男孩特别喜欢和女孩交往,这种情感表现很明显。”
“他们要么就是对早恋这种情感特别渴望,要么就是愤恨,讨厌异性,讨厌同学,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信任。”
家长中也有5名被访谈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父亲不在身边,她就缺少父爱,相对来说愿意跟男孩子多接近一些。”
但是在对孩子的访谈中没有发现这一点。孩子并没有报告更多地喜欢和异**往。这可能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并没有觉察,也可能是因为他们隐瞒了自己的真实状况。
2.朋友数量少,但友谊质量较高
同学在离异家庭儿童的成长环境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同学都是一般大的孩子,彼此兴趣、爱好相近,容易沟通。好朋友的安慰和鼓励容易使离异家庭儿童宣泄心中的烦恼,倾吐不快的事情,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好朋友的支持会使离异家庭儿童慢慢摆脱离异的影响,积极快乐地成长。不良的同伴关系则会给离异家庭的孩子雪上加霜,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更深的伤害。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儿童(21名)的同伴关系良好,他们都有一两个或几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自己心里不愉快会找好朋友说,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了就找他们商量。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1名同学都报告好朋友给了自己很大的支持。如1名学生的父母,在一年前离异她提到:
“我是一个性格很活泼很开朗的女孩。我把所有开心、快乐或烦恼都挂在脸上。我很爱交朋友,我人缘很好。”
下面是其中几名同学的访谈节录。
“刚开始我特别烦恼,我就找一个特别知心的朋友跟她聊,她开导我,告诉我不能耽误学习。这个过程中她是我最贴心的人,比父母还了解我。”
“我就跟朋友打电话聊天,这样我能快乐一些。我有一个同学,她对我非常关心。我有什么想不通的事都跟她说,她帮我解答,她很善解人意,知道怎样安慰我,告诉我怎么做。她说如果没有人关心你了,你可以想想我们的同学,我们的老师,他们非常爱我们。不要因为这件事而葬送你的一生。”
有6名老师也反映:
“当同学知道他们父母离异后,真正的朋友,关系会变得更近了。”
“离异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交往起来容易表现得比较自卑,比较孤僻,朋友不多,交往不深,但是一两个朋友他们还是有的。”
3.师生关系良好
离异家庭儿童虽然是情感受挫的孩子,但有问题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正常儿童。他们中有很多孩子发展得特别好,不仅成绩优良,而且各方面能力也很强,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位教育工作者曾经说过:
“我们不管你家庭什么样,到学校后,都是一样的孩子。”
在我们看来,对待离异家庭的孩子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政策或特别的做法,他们就是正常的孩子、普通的学生。
访谈发现,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几乎所有的老师在访谈中的观点都是:当他们知道班上某个学生是离异家庭儿童后,首先是把他们当作一个普通的孩子,班上有什么比赛、活动都是鼓励他们努力争取,“能则上,不能则下”,不会对他们特别“照顾”。
“但是,潜意识里,特别是当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他们、关注他们,生怕他们再受到一些伤害,保护他们稚嫩的心灵。”
鉴于此,离异家庭儿童与老师的关系还是不错的。除个别儿童外,离异家庭儿童都对老师很敬重,心存感激。
“我还要谢谢我的老师,她一直在鼓励我,让我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像我妈妈一样,我妈妈都没告诉我那些。”
(四)适应
适应(Adaption)是表示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离婚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破裂、情绪情感剧变,影响了其对变化了的环境的适应。在我们访谈的儿童中,9名儿童在年幼时父母就离婚了,16名儿童小学阶段时父母离婚,6名儿童父母在初中阶段离婚,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适应性问题。
另外,我们发现的一个现象是,父母离异后男孩比女孩适应性差。有研究发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离异家庭男女儿童的适应无明显差异。无论离异家庭的男孩还是女孩,在学校中的表现都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异家庭儿童对父母离婚的适应开始出现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离异家庭的男孩与完整家庭中的男孩的差异进一步增加,而离异家庭中的女孩与完整家庭中的女孩的差异则逐渐减少。在我们的研究中,总的来看,男孩比女孩报告了更多的生活适应上的问题。有两个男孩这样说:
“原来都是妈妈做饭,现在没人做了,饿了就自己泡面吃。”
“现在没人洗衣服了。”
“吃完饭就进自己的房间,不跟他们唠嗑(聊天)。”
而女孩在回答相应的问题时,多说“没什么变化”、“还和原来一样”,其中有一个女孩说:
“我什么都会,所以说还是很正常的。”
另外,从他们的穿着来看,和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女孩一般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而一部分男孩则明显衣着比较邋遢、不整洁。班主任老师也反映:
“他们自己生活上的卫生、课本、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自觉性等方面都很差。”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离异家庭的儿童,在父母离异前,有相当一部分长期和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父母离异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并没发生什么变化,所以并没表现出严重的适应性问题。
(五)个性发展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儿童的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子女性格的形成。正如帕金斯所说,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许多研究证明,小学生的性格处于被塑造而尚未定性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还不稳固,其态度和行为直接取决于具体的生活情境,受外部情境的制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暗示性。
离异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到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远比父母一方因故死亡的单亲家庭严重得多。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子女,性格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
自卑是由自我评价过低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不适当的自我否定的态度。有自卑感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别人都比自己聪明、能干,而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部分离异家庭子女为父母离婚感到羞耻,怕人笑话,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校表现比较差,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各项活动不能积极主动参加。在我们访谈的31名儿童中,多数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较少,甚至有一人说“从没参加过”,他们普遍给出的理由是:
“努力了也没有用的,考试还是60分,甚至不及格。”
“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参加了也不会有好结果。”
班主任老师对这些孩子如此评价:
“不愿意跟人交往,有一种自卑的心理。”
2.孤僻
家庭的解体使儿童变得非常孤僻,他们把苦恼、不满和怨恨都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说。他们害怕被别人瞧不起,害怕别人谈论家庭里的事情,更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父母。在学校生活中,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朋友少,不愿与同学交往。在我们访谈的所有儿童中,除了个别孩子报告说“爸妈离婚没什么,同学问了我就说”之外,绝大部分儿童都表示,只有知心朋友知道,别人从来不告诉,老师知道情况也是通过开家长会等间接渠道。所有被访谈的老师也都反映,离异家庭的儿童不太爱和同学交往,下课后也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
“很少跟人去交流,很少开开心心地去和别人一起做游戏,内向的孩子比较多一点,开朗的孩子比较少,不受影响的比较少。”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不爱和他们说话,吃完饭总是一个人待在自己屋里,就算说话也说不了几分钟。
3.粗暴
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变得暴躁、蛮横粗野、冷漠无情。他们的自制力弱,情绪变化剧烈,遇事不思后果,常常把别人的好意或中性态度误解为恶意,动辄与人争吵殴打,经常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离婚后,如果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的脾气暴躁,则更可能会促使子女粗暴性格的形成。在我们访谈的儿童中,少数离异家庭的孩子反映存在上述心理问题:
“在那个事情完了以后,觉得现在好像比较容易生气。”
“好像比以前冲动暴躁多了,忍不住就会没完没了。”
老师也反映有这种情况:
“变得挺暴躁的,说发脾气就发脾气。”
以上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必将作用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