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以我们的访谈结果为依托,下面着重从抚养者类型、父母冲突、亲子关系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对影响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抚养者类型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离异家庭的子女大致有以下几种抚养者类型:由爷爷奶奶抚养、由姥姥姥爷抚养、由父亲抚养、由母亲抚养和由亲戚抚养。概括一下,可以把离异家庭儿童的抚养者划分为三类:隔代抚养、亲戚抚养和单亲抚养。其中单亲抚养,又分为单身父亲家庭和单身母亲家庭。
在访谈的31例个案中,有8名儿童是由隔代抚养,有3名是由亲戚抚养,有7名由单亲父亲抚养,有13名由单亲母亲抚养。
1.隔代抚养
(1)不良的隔代抚养
我们本次的调查中,有3名老师从不同侧面提到隔代抚养的弊端。一名老师说:
“哪怕父母没有离婚的,在祖父母家的孩子一般表现不是太好,所以我开家长会的时候,强调父母尽量自己带孩子。”
也就是说,不管这种隔代抚养是因为离异导致的,还是因为父母长期出差在外导致的,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以及社会适应都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下面的节录分别代表了老师认为的隔代抚养的一些弊端。
例如,容易娇惯孩子,教师难以与其沟通。
“离异家庭孩子性格上比较孤僻或者很偏激,缺少父母关心,老人带的孩子和父母带的不一样,小孩和老人比较难沟通,老人有的时候还比较惯孩子,基本上还是跟父母在一起会好一些。”
不能陪孩子一起玩。
“他跟爷爷在一起生活,没有郊游、娱乐活动之类的业余生活,回家就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爷爷也不可能跟他玩儿。因为儿子离婚,对爷爷本来就是一种打击,老人没有心情和精力带孩子玩儿,所以日子过得很单调,孩子性格发展得比较闷。”
对孩子不怎么管。
“一些行为习惯,一些缺点,祖父母不舍得管,慢慢养成有错也不改的习惯,容易形成任性、我行我素的恶习。”
“一般而言,这些爷爷奶奶带的孩子都表现得不是很好。有的个别家庭爷爷奶奶严格要求,孩子还会好点儿。”
在我们的访谈中,有4名祖辈抚养的孩子提到和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平时不太想回家,觉得家里很冷清,很无聊等。例如,1名学生就说,他和奶奶的生活作息时间完全不合拍,很难见到她。就算两个人同时都在家里,也是奶奶看电视剧,他在自己的屋子里待着。奶奶和他之间的交流很少,奶奶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也不够,所以他不喜欢回家。
“很不喜欢回家,回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特别想补课,周末补课就可以不回家,还可以打篮球。”
“我在家的时候谁也不理,自己待着(的坏习惯)。”
这种类似真空的环境,因为没有足够的互动和交往,影响到该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
(2)良好的隔代抚养
有5名由祖辈抚养的孩子报告说,奶奶爷爷或者姥姥姥爷很爱他们,和他们很亲,比跟爸爸妈妈还要亲。如1名学生说:
“他们离婚就离吧,没有关系,我还有奶奶呢。”
某学生从小就和奶奶住在一起,她的父母在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离婚。父母曾在她满月时就离过婚,但是因为孩子的缘故,重新再在一起,后来又分开。当问及父母分开对她产生的影响时,该学生的回答是:
“……影响不太大,因为有奶奶,奶奶特别关心我,虽然奶奶文化不高,但是对我特别好。”
当问及在父母离婚之后,谁对她的支持和帮助最大时,学生毫不犹豫地说是奶奶。
“奶奶有时候心情不好,我感觉也会一样。奶奶哭,我也哭。”
无论在父母离婚之前还是之后,学生一直都是由奶奶抚养、接送,奶奶代替了父母,给予她照顾和关爱。因为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她并没有因为父母的离异而觉得自己被抛弃。
虽然我们对于这种支持感到很欣喜,但是在深入的访问中,我们也发现对于该学生而言,奶奶成了她生活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她会认同奶奶的角色,当她的父亲第二次婚姻失败时,她说很担心爸爸。
“我爸再一次离婚,给我带来打击很大,感觉他变了。我爸变得不上班了……给他打电话,有时候会不接,让人很担心。”
在说这样的话时,这个孩子似乎不是一个需要父母照顾的孩子,反而会担心父亲。这种情感上的早熟,对她的长期发展而言是弊,还是利?在哪些方面有利,哪些方面有害?还需要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综上所述,不良的隔代抚养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发展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娇惯孩子,导致其任性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发展;不管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关爱和互动,影响其人际交往技能的形成和依恋的发展维持;教师难以与其沟通来,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而负责任的祖辈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照顾和支持,孩子与其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去面对父母离异的现实。但是,祖辈毕竟不是父母,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会带来父母角色的缺失,这会给孩子长大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不会存在一些隐患?目前难以下结论。
总之,怎样促进隔代抚养的质量,发挥其对孩子巨大的支持作用,避免它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专业亟待细致研究的问题。
2.单亲抚养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单亲家庭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由于其情感生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基于家庭人际关系的微妙性),形成了儿童社会化环境的一些独有特点:家庭权利关系缺乏调节力量,即由父、母、子女所构成的三角形,在单亲家庭中变成了直线形,家庭角色形态缺乏平衡机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探讨了教养方式(parenting)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离异本身是通过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变化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父母教养方式是离异事件与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关键性中介变量。
(1)教养方式被简化为经济支持
离异之后不同住的父亲或者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和养育主要就表现在经济上面。如几名学生这样谈及爸爸对她的关心和爱:
“我提出的要求他都尽可能地满足我。”
“他经常为我买些我喜欢的零食,或者日常用品。”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也反映了这样的现象,老师对家长只给予孩子经济上的支持的做法感到很担心。
“因为自己离婚,父母为了不想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就会给孩子很多很多钱,但是因为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都还没有形成,有钱的时候就会乱花,没钱的时候就会饱一顿,饿一顿。”
(2)缺乏对子女的教育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单亲的父亲或者母亲,不关注孩子的教育。如我们访谈的1名学生,主要由父亲抚养,他就说父母离婚之后,父亲也督促他的学习,但是没有以前那么关心他了。父亲不太管他,而他自己也自暴自弃。另1名学生说,以前父亲教他,他的成绩就非常好,但是现在爸爸跟妈妈离婚了,永远都不回来了,他的成绩就不好了。孩子都会有一种依赖心理,尤其是在青春期之前,他们期待父母去管他(她),教育他(她);如果父母不去关心他(她)的学习,那他(她)自己也就放弃了。
“离婚之后他有时候也督促我学习,有时候不管我,没有以前那么关心我了。”
“我以前挺好的,现在不好了。以前我爸爸教我的时候(成绩)最好,现在爸爸走了,没人管我了。”
老师也反映:
“这样家庭的孩子,学习不算太好,因为家长很少管。”
“作为家长管得不是特别周到,孩子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孩子通常也感觉不到父爱或者母爱。”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子女。尽管有些父母也很关心孩子的教育,但是他们表达这种关心的方式,主要是不停地向孩子强调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方式引起孩子巨大的反感,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有的时候挺喜欢这种关系的。我不常见他们,见面他们会经常问(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现在每个青少年都这么想(不喜欢他们总是问)。”
有些父母是在出现问题后,才对孩子的教育关心起来,希望速效解决孩子的问题,取得对孩子教育的成功。
“他们也知道着急。因为教育孩子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持之以恒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空就陪孩子一晚上,过几天就不陪了,那肯定不行。缺乏教育的持续性。”
有些父母虽然关心孩子的教育,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一个人不能每天都陪着孩子读书做作业,所以很无奈地接受孩子成绩下降的现实。我们截取了几段老师和家长访谈记录,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比如,我们班一个孩子,他父母都再婚了,他可能在父亲家住两天,过几天又去母亲家住。我觉得他父母都不负责任,比如,开家长会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都说要来,但是开家长会那天谁也没有来。父母离异之后,对孩子的照顾特别少。”
“父母离异之前他的成绩在班里是十名左右,现在大概到了二三十名那样,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父母离婚之后没有人督促他写作业了。”
“过去是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有事还有另外一个人来管教孩子。现在我工作比较忙,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孩子住在姥姥家,老太太毕竟是文化低,不知道怎样管教,这肯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孩子本来养成的好习惯,就被改变了,甚至学习成绩还会下降。”
诚然,教育需要持续的投入,但是也并非像家长们认为的那样,要每天看着孩子做作业。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家长们迫切需要学习的课题。离异家庭单亲教养方式的状况提醒我们,如果想要促进离异家庭子女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除了向家长强调对孩子的教育给予关注之外,更重要的是为父母开设培训,培训他们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3)缺少陪伴和照顾
老师对离异家庭儿童的父母评论如下:
“你什么时候能见到他们(该学生的父母)呢?”
“过年的时候吧,他们工作比较忙。”
“(这些孩子)生活上,比如,中午饭,不定时;穿着上,也是没有父母的照顾。”
“生活上缺少关心和照顾,心理上也缺少父亲和母亲的关爱,会存在一些偏激。”
“大多数(父母)还是很负责的,没有不管不顾的,只是无暇顾及孩子。……人的热情是有限的,他已经把自己的精力都耗费到自己的婚姻上了,所以就顾不上孩子,倒不是不管。”
(4)与不同住的父母的接触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虽然主要是由父母中的一方抚养,但是父母双方都承担了一定的抚养责任,这样的儿童较少受到离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1名学生的父母在他读六年级的时候离异,我们访谈他时,父母分开已经有两年。他认为,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但是他两个家都可以去,所以没有关系。
另有一些父母,离婚之后和孩子的联系减少了。有的一两个月见一次面,有的只在十一长假的时候见一次面,有的甚至都失去联系。在对31名离异家庭子女、10名老师和10名家长的访谈中,有1名老师报告她班上的1名女生的母亲对其父亲敌意很深,常常会在孩子跟前排挤父亲,造成孩子对父亲的怨恨和疏远,父女之间不怎么接触。其他的被访谈者,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老师、家长,都没有报告同住的家长限制或禁止孩子和不同住的父亲或者母亲接触的现象。
在一些家庭中,为什么父母离婚之后,孩子与不同住的父亲或母亲的接触这么有限呢?这可能与父母主要把精力用于经营自己新的婚姻,而无暇顾及孩子有关,也可能和他们的经济困境有关。很多家庭夫妻离婚之后,他们的经济状况让他们照顾自己的生活都很拮据,因此不得不远离孩子。
所以,对于这些离异的父母,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没有承担起教养方面的责任,也要看到他们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与其责怪他们没有尽到责任,不如帮助其获得与人建立婚姻及亲密关系的能力,帮助其学会如何协调单身、再婚生活与抚养孩子之间的关系。
在做完这个系列的访谈之后,访谈者更加倾向于通过支持离异家庭的父母,来支持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5)单亲父亲与单亲母亲的教养方式差异
单亲父母在对子女的陪伴和教育上存在差异。女户主单亲家庭,较男户主单亲家庭的教养资源更丰富,这是因为女性家长具有较多的教养资源投入,而且她们比男性家长更善于利用各种社会支持。
母亲的心思更细腻、对孩子的关注和沟通较多。
“每天只要有空,我都会问问孩子学校的事情。”
而父亲的心则较粗,更多地只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如1名家长,他的孩子常常不交作业,谎称自己已经写完了但是忘记带到学校去。这名父亲认为,作为男性不可能像女性那样去监督孩子的作业。
“换句话来说也怪我,你说我一个大老爷们,能像一个女同志那样,整天看着他是否把作业写完,然后再给他检查,最后说:‘好了,你可以睡觉、可以吃饭、可以玩了?’”
(二)父母冲突
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父母在离异前和离异后的冲突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离异本身对孩子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也发现,父母冲突高的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离异使得他们可以远离父母冲突的环境,其适应性甚至要好于那些父母冲突高但未离异家庭的孩子。因此,我们在问卷中也涉及了有关父母冲突的问题。
很多学者都认为,与离异事件比起来,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更大。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无论是完整家庭还是离异单亲家庭,父母冲突和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问题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不幸的是,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作为导致父母离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会随着婚姻的结束而结束(Camara & Resnick,1988;Emery,1982,1988)。
1.父母冲突状况的变化
本次调查中,大多数被试都报告,父母离婚之前会有一些冲突,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有时候也吵,趁我睡觉的时候他们吵。”
“我也不知道(他们吵架不吵架)。他们吵也是小打小闹型的。”
只有5名孩子报告父母在离婚之前有比较激烈的冲突。
报告父母有高冲突的孩子,并不都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好事,这和以往的研究有些冲突的地方。如某学生,父母在离婚之前经常吵架,但是当父母离婚时,他觉得时间停止了,觉得是在开玩笑。
报告父母有低冲突的孩子,也不一定都认为,父母离异是件不好的事情。有的孩子也会说,
“如果这样子,他们两个人可以过得好,那也尊重他们的选择。”
如1名学生报告,父母有经常的、但是并不激烈的冲突,也并不当着他的面吵。但是,他觉得父母离婚之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父母吵架吵得更少了,而且他们也过得更加开心了。
访谈中,报告父母离婚前有高冲突的孩子并不太多。这可能是因为,这次访谈的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他们比较小的时候就离婚了,而且离婚时间也比较长,所以父母之间的冲突可能已经记不清了。另一方面可能是,父母能够考虑到吵架打闹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因此一些争吵是避开孩子的。但尽管如此,孩子对这些争吵还是能够感知到。而且,虽然父母并不在他们面前暴露很多的冲突,他们依然能够理解分开对父母而言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每个孩子对父母冲突的忍受程度不一致,有的孩子认为,不管父母有多大的冲突,父母能够在一起还是好的;有些孩子则深受父母高冲突之苦,认为父母离婚反而让自己获得了解脱。
我们访谈到的家长中,有三对夫妻离异之前的冲突非常大,并且由于这种冲突而离异。如下面节录的这段访谈报告,这位家长在离婚之前和丈夫吵得非常厉害。但是在离异之后,由于相见的机会少了,或者根本就不再相见,冲突的次数也减少了许多,甚至没有了。
“没有离婚之前,孩子也知道我和她爸爸经常吵架,她爸爸还出手打人,我受过很大苦。孩子1岁的时候,我就想和他离婚,但是觉得孩子太小,我父母也不同意,等到孩子大点儿了,基本能够自立了,就决定分开。”
2.孩子对父母冲突的反应
不同的孩子对父母冲突的反应不同,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卷入型;一种是远离型。卷入型,即去劝说父母不要再争吵,或者做一些让父母和好的事情。如1名学生报告说:
“他们吵架时,我经常会拉着爸爸妈妈出去散步,然后会主动把他们的手牵在一起。”
1名家长说:
“要是动手了,孩子就去拉,要是不动手,孩子就不参与。从小到大,我和他妈妈老吵,他也就习惯了,也不吭声。”
远离型,就是因为害怕父母吵架,父母吵架就躲起来,不过即使躲开了,他们心里仍然会关心、记挂这件事情。
“当时因为什么事我不记得了,但是经过我还记得,爸爸妈妈吵得很厉害,还摔东西。……我在旁边。两个人都动起手来了,然后我躲到那屋去了,当时很害怕。那时侯太小了,才五六岁。”
“那时候我在写作业,他们就在另一个屋子里吵。当时很小,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在那里写作业。但是写作业也不能静下心来,总是写错。听到他们吵架的声音有点害怕。”
“他们吵完的那天,我在学校的时候还会想起,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吵架了。”
面对父母之间的冲突,孩子会怎样去适应这一情况,调节自己的心情呢?访谈中我们发现,1名学生在父母离婚之后,会经常和同学一起去做一些让他觉得开心的事情。他会有意识地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开心一些。
“我就经常和我的同学一起去游泳或者去体育场踢足球。”
“他们虽然不知道我的家庭现状,但是暑假寒假时,经常叫我出去玩,改变我的心情。”
但是,要做出结论说哪种反应类型更好,材料还尚不充分。毕竟我们是小样本的访谈,所访谈的同学可能是特例,并不一定能够反映整体的状况。下一步还需要在量化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和检验这一问题。
3.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访谈中,很多家长也意识到,父母冲突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家长谈道:
“现在我跟孩子很少发火,你肯定也了解过,如果两个人已经没有感情了,肯定是会争吵的。孩子肯定是希望父母和好,不要争吵,这个时候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多多少少要迁怒于孩子,孩子反倒成了受气桶,对孩子很不好。”
两名老师从自己的观察出发,指出班上两个孩子的不同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父母之间未解决的冲突和不断的分合,使得孩子陷入父母的事情,而不能够把注意力用在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上。并且,父母冲突会影响到孩子和异性之间的关系,可能要么过分亲密,要么是敌视、惧怕或者疏远。
“那个女孩,可能好多年了已经接受这个事实了。这个男孩,他父母始终是好了又吵,吵了又好,所以他对父母的分分合合没有特明显的表现。”
“他要么对早恋这种情感特别渴望,要么就是愤恨,讨厌异性,讨厌同学,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信任。”
“你看他表面上挺快乐的,但是他内心还是很孤独的。我发现他有时下课的时候,他不怎么跟男生玩,就爱和女生打闹,这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父母冲突的解决,无疑对孩子的发展更为有利。很多孩子都报告说,父母虽然不在一起了,但他们也不吵架了,各自过得更加开心。当孩子不再把精力耗费在父母冲突上面时,他们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来面对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三)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表现为父母是否关心子女,更多地同子女游戏、交流;子女是否愿意与父母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是否喜欢、尊敬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信任父母。
1.思念
“跟父母的关系,我感觉孩子还是始终希望父母能够重新在一起。心中始终对离开的那一方很怀念,只不过在现在的爸爸或者妈妈面前不提及。如果是哪一方来看他了,还是会有那种发自心底的高兴,不是说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
2.疏远
(1)和父母双方都疏远
离异家庭的儿童和父母双方都非常疏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主要单亲抚养者再婚。有5名学生都报告了这样的情况。1名学生报告他的父母都分别再婚,他觉得父母离婚之后,父亲不怎么管他了,而他也很少往母亲那里去。
“离婚之后,他有时候也督促我学习,有时候不管我,没有以前那么关心我了。”“现在,很少往她(妈妈)那边去,都在我爸这边住。”
还有1名学生,9岁时父母离婚,刚开始和父亲一起住,之后,父母都分别再婚,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说刚刚和父亲一起住的时候,他很想念母亲,但是现在他一点都不想了,不愿意想他们。
“父母刚分开的时候,我很想我妈妈,那时候我跟我爸一起住,想我妈。”
“现在我和奶奶一起住,我一点都不想他们。”
另外一种情况是由祖辈抚养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变得越来越疏远。8名由祖辈抚养的孩子中,有5名报告这样的状况。其中1名学生是性格外向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聋人,小学一年级时父母离婚,他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他说,不想到父亲或者母亲那边去住,想跟姥姥待在一起。
“我姥姥对我比较不错,我不太在意我爸和我妈,我比较听我姥姥姥爷的话,我奶奶想让我上中学以后,回我以前那个家住去,我不愿意,我就想和我姥姥住。”
还有1名学生是由奶奶抚养,他说父母离婚给他最不好的影响就是,他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都不理。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经常和同学一起玩儿,除了中午和晚上回家吃饭,还有学习的时候,我就自己一个人在屋里,不让他们进我的屋。”
1名老师报告说,由于孩子对父母离婚的不满,可能会主动选择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从而和父母双方都变得比较疏远。
“跟父母的关系,我不能说得很清楚,因为没有跟他们的父母接触过。离婚以后的孩子,他们有的争父亲,或者争母亲,也有这样一种情况,不愿意跟父母在一起,宁愿跟爷爷奶奶在一起。他们觉得被父母抛弃了。”
(2)和父母中的一方疏远
单亲家庭的孩子主要是和不同住的父母一方亲子关系疏远。很多孩子也报告说,和不同住的父亲或者母亲很少联系,逐渐变得疏远。20名单亲家庭中,有11名,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学生报告,和非监护方父母的联系比较少。有3名学生报告说,父母分开之后和不同住的那一方的联系就很少了。
“现在,就是很少往她(妈妈)那边去,都在我爸这边住。”
“我爸那边情况我就不知道了,他从来没管过我,从我三岁那年起他就从来没对我尽过父亲的责任,所以他那边的事情我不想说。”
“爸爸妈妈分开以后,和爸爸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来往。”
“除非金钱上的问题,没有别的来往了。我觉得他们挺自私的。我妈曾经跟我说她为了要房子而要我;我爸也跟我说他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抛下我。”
3名老师都提到离婚之后,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的疏远,但是每个人所述说的侧重点不同,这反映了离异家庭子女和父母疏远的几种不同状况。1名老师报告说,由于对父亲不抚养孩子而生的愤怒,进而导致孩子疏远了父亲。
“这个爸爸也不给抚养费,给孩子的感觉就是爸爸不关心他,不喜欢他,他就会对爸爸产生一种排斥感。久而久之,父子感情就越来越淡漠了,可能有一天他就不认这个爸爸了。”
另1名老师报告,由于不安全感而导致和父母的疏远,这样的孩子虽然心里愿意和父母亲近,但是她不敢去做。
“那个小女孩表现特别明显,她说她爸妈离婚之后,爸爸搬到职工宿舍去住,这个孩子定期和爸爸接触。有一次去的时候,在爸爸房间看见了女人的东西,她当时就对她爸爸产生了憎恨的心理。”
“父母离异后的孩子,跟父母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改变多是有一些疏远。”
“(亲子关系)应该说是陌生的、小心翼翼的那种,不是很随便的,很融洽的,没有亲近的感觉,畏手畏脚的。”
(3)和单亲抚养者一方亲近
对于单亲家庭而言,孩子与不同住的父亲或者母亲关系变得疏远,而和同住的父母一方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单亲抚养的20个家庭中,有9名报告,无论是父亲单亲抚养者,还是母亲单亲抚养者,亲子之间的关系都更加亲密了。
“和孩子的关系只是更亲近了。……之前我们夫妻之间总争吵,我工作也挺忙的,孩子在我妈那里待的时间也比较长,也没有怎么去管。离婚之后,她还在她姥姥那里住,但是相对来说我陪她的时间要长一些了。”
可以看出,亲子关系亲近的一部分原因是,父母认识到他们的离异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从而更加关注和关心孩子的成长;另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在离异之后把所有的心思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部分家长一般都不再考虑重新成家。
(四)社会支持
1.亲戚的支持
有17名孩子,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孩子报告,他们的亲戚在自己的父母离异之后,会对他们更加照顾和关爱,给予他们经济上、生活上以及心理上的支持。不过,也有3名孩子报告他们的亲戚,在父母离异之后对他们更少理睬了。
“(我们家亲戚)以前对我挺好的,(爸爸离婚之后)很少理我。”
还有一些孩子报告,在父母离婚前后,亲戚对他们的态度没有什么变化。下文节录了一部分学生的访谈报告,虽然亲戚对他们的支持有多有少,但是总体上而言,亲戚都愿意给这些孩子提供支持,并且孩子也能够感知到这些支持。单亲家庭的家长也报告,亲戚给了孩子很大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表现在孩子们的相互陪伴和玩耍上。
“父母离婚后,家里亲戚经常说一些鼓励我的话,让我上进。还有如果要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帮忙的。”
“我大姨对我特别好,除了我姥姥对我好就是她了,我感觉我跟我大姨比跟我妈亲。”
“具体也说不出来,就是环境会好点。平时我工作也挺忙的,不忙的时候我接她回家,忙的时候她就在姥姥家,我们家特别和谐,也没有说谁去刻意影响她。”
“有时候我让她回家吧,她还不想回去呢,说家里没有意思。她觉得在那里有小弟小妹玩,可开心了。”
我们发现,如果离异家庭的孩子,得到姨妈、姑姑的支持很充足,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就要好得多。如有1名学生,她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生,虽然和姥姥住在一起,但是大姨也对她非常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母亲的角色。
在这里,我们没有谈到祖辈对孩子的支持。这是因为在访谈中发现,那些给孩子巨大支持的祖辈,通常都是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在抚养者类型部分,我们已经讨论过其对孩子的支持和保护作用,这里不再赘述。
2.同伴支持
31名被访谈个体中,有16名学生报告,父母离婚后,好朋友对他们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他们认为同伴跟他们没有代沟,比较容易沟通,不像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那样不理解他们。有同伴支持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和学业成绩都相对较好。比如,下文节录的1名同学的访谈内容,她一进门的时候就笑盈盈的,说自己性格开朗外向,有很多好朋友。虽然谈起父母的事情,会很伤心,但是没有因此而陷于悲观和消沉。
“刚开始我也特别烦恼,我有一个特别知心的朋友,我就跟她聊,她就开导我,让我不能耽误学习。这个过程中她是我最贴心的人,比父母还了解我。”
可见,同伴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现实,在编制《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发展促进方案》时,加强同伴对这些儿童的支持也许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3.老师的支持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位老师都会对离异家庭儿童表示更多的担忧,并且他们也会付出更多时间上的投入和情感上的照顾去关心这些孩子。有些学生在访谈中,也多次提到很感激老师对他们的照顾和关心。
“我要谢谢我的老师,在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她一直在鼓励我,让我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像我妈妈一样,我妈妈都没告诉我那些。”
不过,有7名老师在访谈中也提道:给予的帮助和关爱只是一点慰藉,不至于让问题再恶化而已,真正对孩子起作用的还是家长。
“我个人认为,还是重新复合最有利。至于说奶奶、姑姑帮助,老师帮助,都不是很重要,甚至说有一些没有太大的作用。他在学校里头跟同学一起玩耍,但是回到家里我觉得他那种孤独是任何帮助都填补不上的,包括他爷爷奶奶。现在孩子交往也挺广的,去同学家看到别人的爸爸妈妈都在,一回到自己家就剩爸爸一个人,或就剩妈妈一个人。我觉得要么是孩子学会适应,要么是父母复合,我觉得这种帮助是最直接的,尽管其他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大。”
“其他的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给这个孩子更多方面的关爱吧,因为像这种单亲家庭,有些事情我们做不了,也不能天天跟他在一起,只能在有事儿的时候,尽力跟他交流。他放学以后的生活,我们也照顾不了,只能是他的监护人,还有他的亲人对他进行照顾。我们也不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你知道以后,也是在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之间的活动中帮助他们。但是预期效果并不那么好。他可能愿意接受,也可能不愿意接受。……当然教育对于我们老师来讲是义务,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来完成的,单单靠我们学校,力量是非常薄弱的。”
作为老师,本身的压力就非常大,如果要投入很大精力对学生进行疏导的话,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这很难实现。
“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有效的疏导帮助,就要对他的性格、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文化背景都特别的了解,要赢得这些父母和孩子特殊的信任,才能去做这些工作。……作为老师来讲,本身教学任务非常重,同时还得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些力不从心。”
4.最需要的支持
对于离异家庭的儿童来说,什么是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支持?
一种典型的观点是,最需要的支持来自于父母,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就需要靠自己。访谈中,有5名孩子报告了这样的观点。例如,有一名孩子提到,他的奶奶和姑姑对他非常好,因为有她们,他觉得父母离婚也没有关系。但是,当我们问到他还需要什么方面的帮助时,他说小孩子就是需要一个家,其他的帮助都不需要,以后都需要靠自己。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这些孩子就会慢慢学着从自己身上去寻找支持。
“对于爸爸妈妈离婚的这种情况,你有没有感觉到你还需要什么人或者什么方面的帮助呢?”
“没有吧,不需要什么帮助。小的时候我觉得需要爸爸妈妈和一个温暖的家。现在觉得,长大了以后其实一切都靠自己。”
有5名老师认为,孩子最需要的支持,不管是来自谁的,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沟通和交流。下文节录了两位老师的观点。
“对于孩子来讲,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心理上的沟通,好的孩子他把这种帮助变成他自己的东西,成为他由不好向好的方向转变的杠杆。我感觉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无论缺少什么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的关系,他都会缺少说话的对象,缺少交流,你去跟他进行交心,他会感觉好一些,这样他才会感觉到有人在关心他,照顾他,感觉会好一点。”
“我觉得还是主要看孩子自己,如果他走不出这种低迷的状态,最好就是父母复合。如果这种愿望实现不了,主要还是靠自己调节。”
可见,从孩子最需要的帮助来看,无论是父母、亲戚、同伴,还是老师,如果这些重要的社会支持者能够和他们进行交流,能够对其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就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