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春行走在田野,总是会想起俳谐连句集《葫芦》里的几句:
云雀鸣春的山村里混合畜粪堆肥时
珍硕
吹火的在家修行禅定翁
正秀
大堂的梁柱间墙壁尚未涂装好
珍硕
泪湿绫罗绞衣袖
正秀
这位剃光头在家修行的老农的身影,带着某种滑稽和令人怀想的意味,但作者心中所描绘的旧日家中的炉边光景,恐怕和吹火筒并没有什么关系。室外明亮平和,绿意眩然的天空之下,子女和主妇都在外劳作的日子,只有祖父一人留在家中生起火来烧水。老人剃光头弓着腰的样子,让人产生无比诙谐的感觉。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乡下家家都有吹火筒,但是正如现在慢慢没有它也可以生火一样,在更早之前也有很多农家是不用它的。吹火筒的存在尽管在足利时代末期已经为人所知,但因为是无足轻重的发明,其流行意外地迟缓。最近由于需要,我试着收集了一些各地的方言,但是以吹火筒之名为人所知的区域并不太广。首先,九州南部各县一般称之以hiokoshi。okosu、okoru似乎是由燠(oki)这一名词而来的,至少与生火一事无关。在炭上添上火种生火一事,是在炭的常用化以后才出现的做法,也就是进入用炭的时期以后,才会给这个地方使用这种工具的行为命名。佐贺和长崎又有“fusuri竹”的叫法。fusuru似乎是熏这一动词的方言,由此可知当时这些地区已经有了用竹筒帮助生火的做法。但是,从这个名称可以想象,当时这种做法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此往东的中国地区、近畿一带本应该是将吹火筒称作“火吹竹(hifukidake)”的区域,但是在大和南部等地还有“ikitsugi竹”[1]的异名。听起来吹火着实是一项极其辛苦的工作。女性蓬头垢面忍着浓烟,好不容易生起来的火稍作歇息就灭了。但是,因为用了这样的工具,补充空气就变得容易起来,简言之这个名称是从经验而来的。而且,因为燃料的节约成为必要,所以火塘被罢用,只要开始用灶,无论吹火能力如何强大的禅门老翁,没有这截竹筒也无法生起火来。这样一来,中央平原地区的农村在灶上炊煮也就成了习惯。
二
远州的滨松附近,有将吹火筒称为fukitsubo的方言。由此可以推知的是,当地人在用竹筒之前应该还使用过其他种类的器具。竹筒也并非不能被称之为“壶”,但看起来恐怕曾经用过更加适合这种命名方式的东西,比如像葫芦那样的器物。吹火筒看起来只不过是把一根竹子截下一节多的长度,在底部凿一小孔这样简单的设计,但全国没有竹子的地方不少,锥子也不是家家都有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仅仅开一个小孔便能够调节吹火时的气息,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想到的方法。事后再去思量的话虽然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事,但在最初这是一种发明,也是幸福的发现。在群马县的部分地区,有的地方将吹火筒称作tobuki。to[2]的意思很可能是进行了显著的改良,在原本就有的器物上施加了若干变化,使其更为便利的情况下的赞词,因此有可能这也是“唐吹壶”的简略形式。日本的新事物尊崇大多是受到商人的刺激,因此手工制作的吹火筒很少,虽然只是不起眼的小东西,但很多人家还是会从日用杂货店购买。
就我看来,吹火筒的历史确有细致梳理的必要。主要理由在于这一器物已经无用,正在急剧消失,并且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人们忘记其存在的根本理由,以为从一开始就只是因为无益的玩物之好而追随这种毫无价值的流行,颇有莽断之虞。使吹火筒成为无用之物的强力的新文化,我认为可以列出先后三种。关于火柴是使其终结的最后一击,已经众所周知。只要一根火柴就能酿成火灾,因此只要手头有火柴当然就无须再用吹火筒。而火柴进入人们的生活不过半个世纪,至早不过始于明治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在此之前,它只是往来于通商港口的人带回来炫耀的几近魔法之物。传言火柴由人骨制成,需要供奉神佛的净火之时必须特地用燧石打火,而直到最近,商人还在每箱的包装上都做上标记,说明它绝非污秽之物。有些地方现在仍然称火柴为rantsukegi或者ameraga之类,可见这显然是舶来的文化。[3]
而且,所谓“附木(tsukegi)”又是一个新发明,同时也是一种否定吹火筒社会价值的力量。但是,这恐怕是故意的也未可知,关于用火的历史,通常不会再追溯附木之前的状况。如果这样的东西是古来就有的话,那么实际上没有吹火筒之类也完全可以解决用火问题。tsukegi一语也并非全国普及。在日本的西半部分,尤其是面向日本海一侧,今天的所有附木都被统称为tsukedake。tsuke dake的take[4]与焚烧(taku)之间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还是将之解释为做竹制品时剩下的碎屑。将这些碎屑干燥并储存起来,在火种上直接堆放一把,吹着生火,又或者是代之以枯草、树叶之类。日本关东和东北地区,即使进入火柴的时代,仍然将生火称作futtakeru,可见吹这个动作多么重要。如果有一端涂了硫黄的附木的话,就不会存在弓着身子、让头发沾满烟灰来生火这种辛苦了。
三
今天的附木在上方[5]一般被称作iyon,也有的地方称之为tacho。tacho就是所谓竖着的硫黄之意。名称的由来恐怕是因为在尖端涂上容易着火的硫黄,必须将这根木头竖着放一会。津轻、秋田等地则称之为masatsukegi[6],又称之为totsukege[7]。既然被称为唐附木,那么在此之前应该就有,但还不至于这样用柾做。柾可以用于修葺屋顶,也可用于制成木桶。又或者被称作“柾佛”用在塔婆[8]上,无论多么粗糙地将其劈开,用来焚烧还是颇觉可惜的。但是,只要有了这种附木,即使不频繁地唤醒火种,也可以很方便地立即生起大规模的火来。不知道是从中国学来的还是在国内想出来的,无论如何这都是很聪明的想法。硫黄在日本非常之多,单是将这两种简单的物质组合起来,就可以很容易地做成商品,运送到各个角落。将附木放入赠答回礼当中的习惯,又或者因为不劈开直接用整块附木而被认为不会过日子、被遣送回娘家的新娘的故事之类,简言之也说明它和吹火筒一样,是必须花钱的发明,因而我们的父母对它报以了略为过度的尊崇。
用于引火的火媒hokuchi也是最为廉价的商品之一,但是山村里自给的人家中还有一些。其材料在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异,有的地区用干枯的蒲草、芒穗,也有的地区取来朽木中半腐烂的部分稍微烧焦以后储存起来备用,其中被称为kumabokuchi之类且黑色的最受欢迎。不用说,因为这种东西容易烧着,只要和炭混合一下马上就可以做好,但是即使是这样毫无技术可言的东西,商人也开始制造,并逐渐商品化起来。火媒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日本用起来的,没有见到记录,但因为它是和燧石并用的,所以也是一个新发明。用燧石打火的做法在非常久远以前就有,可能有人会认为无论如何这也应该是原始文化了,但是这个推测是错误的。如果将民族作为整体而言的话,即使某个中央地区自古就有这样的器具和技术,各家各户能够自由使用它,仍然是需要很长的年月的。燧石因为有棱角而在很多地方被称为“kado石(ishi)”。即使从山上捡来燧石,又或者将在河滩上发现的燧石敲成碎块使用,与之配合的铁也必须要铁匠来帮忙打造。将特别小型的火镰之类装入燧石袋中,随身携带到任何地方,则又产生了作为商品可随时出售的必要,而乡村很难迎来这样的时代。火媒成为便利的工具,则又是商品化以后的事。硫黄附木被发明以后,只要有很少一点就可以生火,但是在此之前似乎需要大量的火媒作为媒介物,打出火星后点着吹旺,其痕迹在近世的打火箱还可以见到。打火箱是长方形的,里面分成两部分,火镰和燧石放在小的一边,另一边则塞满火媒。让被打出来的火星掉落到火媒上,原来火煤应该是全部烧掉的。但是,自从开始使用iyon以后,只要很少一点就可生起火来。也就是说,新的发明总是让以前的东西变得低廉起来。
四
火媒和燧石之前的生火方式,特别令我等回顾时心生怀恋之感。火一旦熄灭就很难再生起来,因而形成了从邻家借火的交往方式。在炉里留下火种,也成了家家户户主妇和年轻媳妇极其重要的任务。进而,在早上将留下的火种扒开点燃,又形成了futtakeru这样的用火技术。吹火筒的发明虽然为这些工作提供了助力,然而恐怕有的地方尚未充分享受这一发明的恩惠,在部分人家里,下一阶段的火媒和附木、火柴时代就到来了。但是,这种吹火的古老做法,正好与对火柴的排斥一样,没有那么简单就被抛弃掉。例如,在过年、节供前夜,特意准备好清洁之火以备第二天早上烹煮供神所用的菜肴,又或者正月期间须保持同一簇火不灭,因而要使用被称为节榾等的粗柴。在其上巧妙地盖上灰,早上就会形成鲜红的火炭,现在仍然被视作各家主妇的本领,也是她们的威望根据所在。从后门到邻家去悄悄地把火借回家等做法,不用说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但是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过去在除夕的深夜,弄灭了家里的火种的新媳妇束手无策走出门去站在路边,从远方来了一个手持火把的人,对她说要是帮忙保管这具棺木,就把火借给她。其后,故事向人类梦寐以求的美丽幻想继续发展,借到火以后,她把棺木藏匿在卧室里,终于到了正月初一那天,把棺木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黄金和白银。没有经历过吹火这种现实生活中的苦差的人,是很难将这样两种巨大的感动联系起来、去体会这种古老的文艺的意图的。
用起了瓦斯炉和电炉的人们,和这样的过去实现对话并不容易,但是我以为,这是可以被称为历史的学问的部分。实际上,我们的父辈祖辈走来的道路就是如此,如今仍然有一部分同胞由于天然的阻碍,未能摆脱的境地亦是如此。如果要更加详细说明的话,照明用的火既有一点点发展的阶段,也有急剧的变迁,类似于取水的方法在各地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过去人们所苦恼的状态,今天仍然还有很多处于止步不前的情况。现在已经不同往昔,已经是崭新的天皇治世的文化,然而在很多人得蒙恩惠的同时,还有少数人被遗漏了。关于这一点,尽管有着能够如此浅显易懂地向妇孺解说的实例,却将其置之不顾,恍如念咒一般唱着高调的那些人到底在做什么,我实在是感到不可思议。
(昭和十四年 《知性》)
[1] ikitsugi竹,意即“继上气的竹筒”,故有听起来极其辛苦一说。
[2] 汉字写作“唐”。
[3] ran即“兰”,意即荷兰,泛指来自西洋之物。ameraga意即美国,故可见火柴是舶来之物。
[4] 前面的“tsukedake”中的“dake”为“take”的浊音化,即“竹”。
[5] 近世时期对京都、大阪一带的称呼,因对天皇所在的京都表示尊敬而将这一带称为“上方”。现代日语中,“上方”仍然作为京阪地区或关西地区的同义语使用。
[6] 即“柾附木”。“柾”读作masaki,即大叶黄杨。
[7] 即后文的“唐附木”。
[8] 塔婆,梵语Stupa音译“卒塔婆”的略称,日本佛教为供养死者,在竖在墓两侧的细长条模板上,写上死者戒名、死亡年月日、经文、梵字、施主名、供养年月等内容,模板上部被做成塔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