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的衣着一直以来都分为三类,现在仍然有很多劳动者认真地遵守着它们的区别。这三类中,第一种是体面衣服[1]。这在关西被称为“外出”,主要是在祭典或者节日时穿,所以也有matsurigo(纪州和小豆岛)又或是setsugo(日本东北各地)等叫法。所谓setsu,是指节日或盆、正月,因此也有的地方称之为bonigo(冈山县)。从刚出生的孩子到神社初次参拜时所穿的衣服被称为miyamairigo(美作),女性在开始染齿时穿的衣服被称为kanetsukego(北美浓),老人在厄年的庆祝中穿的衣服被称为yakugo(讚岐)来看,go应该是指衣服。仙台过去称这种体面衣服为mochikui ishou。因为穿这种衣服的日子大多是吃年糕的日子,其意思很容易理解。
第二种是劳动的时候穿的衣服。这种衣服一般被称为shigotogi,但是也有地方称为noragi或者是yama gimono(越后)的,在海里劳动的地方则称之为oki gimono或oki awase。佐贺县称之为hamarigimon,所谓hamaru,是干活的意思。大分县又有kanetori gimon的叫法。穿着这种衣服就会有收入,能够获得金钱,它的意思也很容易理解。
第三种是工作结束回家以后,待在家里时穿的衣服。因此,这种衣服有bangi(肥前半岛)、yosaigimon(下甑岛)、yomaasama(伊豆新岛)之类的叫法。东京附近称之为aida kimono或者awaino kimono(富士郡),信州和越后则称之为manba。manba和aida是同一个意思,指的是不工作的时间。九州的各个岛屿,如壹岐、对马、天草等则称之为kegi。所谓kegi的ke,与表示日常衣服的“不断着(fudangi)”的fudan是同一个意思。这是与体面衣服的hare相对的古老的词。因此说到只有唯一一件的衣服时,会说“ke也好hare也好,只有这一件”。
二
因为今天晚上时间比较少,所以只谈谈这三种衣服当中的劳动时穿的衣服。劳动服在日本东北、北陆等地区,被称为detachi或者dedachi。只有围裙时则称之为zutatsu(北飞驒到能登),有的地方则称只有袴的衣着为dentatsu(秋田县),因为本来是表示外出衣服的detachi的意思,作为劳动服整体的统一称谓是正确的。我们的detachi,也就是劳动服,和现在的洋装一样,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与洋装唯一不同的是,先穿上衣,然后再在其外面套上下身的袴,上衣则尽量做得短一些。因此,九州南部鹿儿岛县、宫崎县将其称为koshigin,中国地区[2]以东称之为koshikiri,日本东北则称之为koshipiri或kosupiri,也有些地方以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称之为mijika。hanten之名,原本也是因只有平常衣着的一半长度而来的,很多村落也将其称为hancha,旧时的说法则似乎称之为kogin。kinu原本是指衣服,因为是其中小的那种,所以被称为koginu。现在从九州到东北的山里面,仍然有的地方称只在劳动时才穿的麻质短上衣为kogino、koino、kogin等。
这种只到腰部的短上衣,如果衣袖宽大的话就会很碍事,所以也和洋装一样是窄袖的。似乎曾经有过将原来就比较细窄的袖子做得更窄,让其刚好适合手臂的粗细,认为这种衣服看起来很利落的时代。福井县有teboso的叫法,德岛县则称之为tsumeko,北九州称之为teguri或tegurijiban,也有的村落称之为hyohyosode,与不劳动的男主人被称为羽织组(haorigumi)相对的,大量的劳动者被称为hyohyo组等。东京附近房州的渔夫们也把这种衣服称为udenuki或toroku,信州的阿尔卑斯地区,在靠近山的地方有enko袖的说法,但是过去似乎称之为tenashi或者tanashi。九州南部现在还有这个说法,其中短的那种被特别称为kodanashi。从岛根县将之称为kodenashi看来,tanashi也和过去的tenashi一样,所谓te,应该也就是现在的衣袖。
三
日语里的sode和tamoto,现在和过去的意思是相反的。sode为“袖口”,指的是宽大甩动的部分,后来被称为tamoto,而衣服上遮蔽手臂的部分被称为sode,形成了sodenashi这样的说法。劳动服中的hancha的袖子变得太窄的话,寒冷的时候如果里面再穿一层衣服就会显得局促,为了能够便于穿脱,越来越多人使用所谓的无袖。在东京,只有老人和小儿才穿无袖,在其他地方则年轻劳动者无论男女都穿。九州称之为katagin,东北地区称之为tsunnuki,其他地方也有各种名称和形式,但都是以解放劳动者的手同时令其背后温暖为目的的,这应该是在近世逐渐发展起来的服装。
便利的衣服接连出现。其中对劳动者的着装改变尤其大的,是neji袖这种衣服的流行。这种衣服从某个方面看是所谓aidano kimono,也就是在夜里或者雨天等不劳动的时间穿的衣服,即现在所说的日常衣服变得频繁地被穿着;同时,为了体面,不再用耐久的麻布,而是改用磨损很快的棉布,变旧的衣服转为在家穿着之用的结果。尤其对那些不用一早穿成出门工作的样子到田里或者山上去,而是在家里不时做一些力气活的市镇里的劳动者来说,特意换成劳动服太过麻烦,于是里面仍然穿平常衣服,外面再披上一层劳动时穿的衣服。这样一来,宽大的衣袖就变得碍事而导致细的窄袖穿不进去。因此,只有将袖口部分收窄,而袖子上部宽大的卷袖就流行起来了。这种袖子是由一幅宽的袖子斜折起来做成的,因此被称为nejisode或nejikko。中部地区以东则称之为mojiri或mujiri、mujiru,同样也是折起来的意思。由于其形状像鲤鱼的头部,所以东京称之为koiguchi,东上总也称之为butaguchi。在千叶县以南,这种衣服被称为kamoyasode,这似乎也是相同意义的说法,但是我至今还不太清楚。女性则仅仅是用带子将平常衣服的衣袖挽起,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但是,这样是无法好好工作的,因此还是会罩上袖子做成butaguchi的外衣uwabbari。这是最近的白色家务罩衫kappogi的原型,简单地说,就是不用脱掉平常衣服就可以当作劳动服的方便之法。
四
劳动服的下半身部分也有同样的变化,但在这一点上男性和女性略有不同。女性和男性一样,穿只到腰部的短的半缠,袴在西部似乎一开始是围在腰上的。但是这样劳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让衣服下摆裂开少许,让脚能够自由活动,这种衣服被称为前掛或是前垂。前垂原本是三四幅宽,但是穿着平常衣服劳动时,后面的部分就不需要了,因而变成了两幅或一幅的宽度。但是,这样还是无法干脆利落地工作,所以在用带子挽起衣袖工作的时候,也会将衣裾掖起来或者折起来,但还是会有点碍手碍脚,无法好好干活。男性的袴原来是被称为susoboso的很窄的裤子。这和袖子变成teguri jiban这样很瘦窄的做法相同,一度变得非常窄,紧紧地贴在腿上。这就是今天的momohiki[3],现在谁也不会再把这个当作袴,但这和日本关东、东北称为moppe或monpe的袴,原本是同一种东西,同一个词。但是,穿着平常衣服劳动的人越来越多,单单将衣服的下摆掖起来,套在上面的宽松的袴就被采用了。山形县、秋田县所说的dafuramoppe、gafuramoppe,又或者mokuramoppe,就是这种袴,tafura、gafura就是鼓胀的意思。栃木县一带称为mokutari、mukutari、mokuzure,信州南部则称为mokkura的,似乎也是因从腰部以下胀鼓鼓而得名的,而称为fungomi的,我想也是因为将长长的衣服下摆套入袴中而得名的。即使没有这些名称,最近乡下的袴也都鼓胀起来,其中只有膝盖以下像“股引”一样收窄的,和整体都很宽而只在脚踝处收窄的,无论哪种都和市镇的职人所穿的股引形状完全不同,再加上后者将上衣覆盖在股引上面,股引和裤子愈发相似。然而,股引原本就是裤子,同时也是袴的一种。
如今,似乎很多人认为袴是体面衣服,也就是只有在仪式的场合才穿的,但是袴原本是对劳动者而言最不可或缺的服装之一,而且将这个词作为这种意义使用的地方,现在国内还有很多。随着制作方法的少许变化,必定会有新的服装名称出现。究其原因,恐怕是以前的服装还依然在使用,为了将新旧之物区别开来。因此,无论是裤子还是洋装,正如这些是日本的语言一样,这种名称的衣服到底也是日本的东西,我们为了能够适合自己的劳动,自由地改变和使用着它们,而绝不是在模仿西洋人。最麻烦的是鞋子。对日本这样夏天炎热潮湿,劳动者常常不得不踩在水里劳动的国家来说,必须是特别的鞋子才能合用。然而,唯有鞋子这一项,古老的已经衰微,而新的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各位应该将这个作为将来要研究的问题,务必创造出适合工作的日本的鞋子来。
(昭和十一年五月二十日播放)
[1] 原文为“晴着”(haregi)。
[2] 中国地区,明治后期形成的日本8个地区之一,位于本州西部的区域,由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构成。“中国”一称来源有诸说。其一,来源于古代位于畿内和西海道之间而形成的通称。其二,古代以畿内为中心将日本各地分为近国、中国、远国,相对于九州地区的远国,此地相当于中国,故有此称。但这些起源说都无法确定。
[3] 汉字写作“股引”。原书在下文中使用了这一词的汉字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