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1 / 1)

在教育的所有错误中,相信遗传决定成长是最严重的。它给了教师和家长机会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放松努力,并轻而易举地逃避对孩子的责任。任何逃避责任的行为都应遭到反对。假如教育工作者真的把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完全归咎于遗传,我看不出他有任何希望能在这一行做出任何成绩来。相反,假如他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和努力对于孩子的影响,就无法用遗传的观点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在此,我指的并非生理遗传。生理缺陷的遗传对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只有个体心理学理解了此类遗传问题对于心灵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能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这一缺陷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则取决于儿童对这个缺陷的判断。影响心灵的并非缺陷本身,而是儿童对缺陷的态度。因此,假如儿童有生理缺陷,有一点尤其重要,那就是要让他了解,这并不会影响其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在上一章中,我们也已经看到,同样的生理缺陷既可能成为激励人更加努力的因素,也可以成为阻碍他发展的障碍。

当我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时,许多人指责我的观点不科学,认为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个人观念。然而,我得出的这个结论,正是基于我个人的经验,而且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也在不断增加。现在,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开始持同一观点,并且摒弃了流传了几千年的遗传学观点。只要人们希望逃避责任,对人类行为持宿命观,遗传决定性格特征的理论便肯定会出现。最简单说来,这种理论相信小孩一出生就已经决定是善是恶。

这种说法当然很容易就可以证明是无稽之谈,只有迫切想要逃避责任的人才会坚持其存在。

与其他性格表现相似,“善”与“恶”只有在社会背景下才有意义。

这两种概念是在社会环境下、在人类同胞中成长的结果,隐含了一个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还是“有碍于他人”。孩子在出生前并没有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环境。出生时,他们有潜力朝任何方向发展。他所选择的道路取决于从周围环境和自己身体所接受到的印象和感觉,以及对这些印象和感觉的解读方式。最重要的是,将由他所接受的教育决定。

智力的遗传也是如此,尽管这方面的证据可能不那么明显。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而我们已经看到,阻碍兴趣发展的不是遗传,而是沮丧和对失败的恐惧。毫无疑问,大脑的实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所得,但大脑是工具,而非思维产生的源头。脑部的缺陷只要不是严重到目前知识无法克服的地步,大脑便可以通过训练来加以弥补。在非凡的能力背后,我们发现的不是异常优越的遗传因素,而是持续不断的兴趣和训练。

即使我们发现,有的家庭数代以来为社会贡献出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但也不能将其原因归于遗传。相反,我们可以假设家庭中某一成员的成功成为激励他人的因素,家庭传统和期望使孩子能继承他们的兴趣,通过锻炼和练习训练自己。因此,例如我们知道伟大的化学家李比希的父亲是一位药店老板,就没有必要去假设他的化学才能是不是来自遗传。进一步调查后,我们发现他所处的环境使他能追求自己的兴趣,在其他大部分孩子还对化学一无所知的年纪,他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莫扎特的父母喜欢音乐,但莫扎特的才能并非来自遗传。他父母希望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尽量鼓励他。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周围的整个环境都充满了音乐。在杰出的人物中,我们经常发现他们有“很早的开始”:有的从4岁起弹钢琴,有的在很小的时候起就写故事给家里人读。他们的兴趣持久,训练自发而广泛。他们从不气馁,从不犹豫,也从不退缩。

假如教师认为孩子给自己设定的限制固定不变,那么他绝不可能成功地打破这些限制。假如老师对某学生说“你在数学方面没有天赋”,那么他自己当然会更轻松,但只会使这个学生泄气。我自己也有过这方面的亲身经历。我曾经几年下来都是班上的数学白痴,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方面的才能。幸运的是,有一天,我出人意料地成功解出了一道将我的老师都难倒了的题目。这次出乎意料的成功,完全改变了我对数学的态度。以前,我对这门功课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现在,我开始喜欢上数学,抓住每一次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果,我成了全校数学最好的人之一。我认为,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特殊天赋或天生才能理论的荒谬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