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发展(1 / 1)

对于任何学习过如何了解儿童的人而言,区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人生态度都是一件简单的事。儿童的合作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他的姿势、观看和倾听的方式、与其他儿童的距离、与人交往是否自如、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假如他忘了作业或丢了课本,我们可以推断他对功课不感兴趣。我们必须找出他如此厌学的原因。假如他不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一种孤独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假如他总是寻求别人的帮助,我们可以看出他缺乏独立性,时时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

有一些儿童只有在受到表扬和赞赏时才会做作业。许多受宠的小孩只要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功课就会做得非常好。假如他失去了受特殊关注的地位,麻烦就开始了。他们在不受关注之时,会失去任何兴趣和信心。数学经常会给这类孩子带来很大困难。如果只是要他们背几个公式,他们的表现会十分令人赞赏,但只要让他们自己加以运用,他们就束手无策了。

这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不足,但总是寻求他人帮助和支持的孩子,可能会给他人利益带来巨大的危害。如果不改变这一态度的话,他的一生都会一直乞求别人的帮助。他的整个人生都不会为别人的利益做出贡献,而是成为别人永远的包袱。

想要时时引人关注的孩子还有另一类表现——如果情况不如意,他要想重新获得关注,就会搞恶作剧、扰乱班级秩序、使其他孩子分心、让大家都讨厌他。责备和惩罚对他毫无效果,他乐在其中,宁愿受惩罚,也不想被忽视。在他看来,他的不当行为带来的不快,似乎正是为了获得关注所付出的正当代价。许多孩子把惩罚看作对自己的挑战,看作一场竞赛或游戏,看谁能坚持得最久。他们总是会赢,因为结果掌控在他们手中。因此,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的儿童有时会在受罚时笑脸相对,而不是愁眉苦脸。

除了那些把懒惰当作攻击父母的手段的孩子外,其他懒惰的孩子一般都雄心勃勃,但同时又害怕失败。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有的孩子将任何事都看成失败,这会让人大吃一惊。有很多人认为,除非把其他人都甩在身后,否则就是失败。即使事情做成功了,只要还有别人做得更好,他们也会认为这是失败。懒惰的孩子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挫败感,因为他从未面对过真正的考验。他逃避问题,拖延做出是否与他人竞争的决定。大家都认定:只要他不那么懒,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他总是沉浸在快乐的白日梦中:“我要是做的话,什么事都能做成。”一旦失败,他就会将事情轻描淡写,自我安慰:“我只是懒,而不是没有能力。”以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尊。

有时,老师会对那些懒惰的学生说:“如果你用功一点,可能会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学生。”假如什么都不做就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那他为何还要努力学习来冒这个险?也许他一旦不再懒惰,他才华未显的名声就会到头了。到时候,人们会根据他的实际成就来评价他,而不是可能取得的成就。懒惰的孩子的另一个优势是:如果他做了一点点事,就会得到表扬。每个人都希望他终于开始改过自新了,迫不及待地鼓励他继续进步。如果同一件事情换成勤劳的孩子来做,可能其他人都不会注意到。这样,懒惰的孩子就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他是被宠坏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学会指望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获得一切。

还有一类孩子很容易辨认,就是经常在同龄人中扮演领头人角色的。

人类确实需要领袖,但需要的是能为大众谋福利的领袖。遗憾的是,这类领袖较为罕见。大部分儿童想当领头人只是因为喜欢支配和控制别人,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和同伴玩到一块。因此,这种孩子的未来并不光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两个这样的人如果在婚姻、事业等其他社会关系中相遇,结局往往不是以悲剧告终,就是以闹剧结束。每个人都想找机会主导他人,建立自己的优越感。有时,家里的长辈看见被宠坏的孩子对自己指手画脚时,会大笑、纵容他。然而,教师很快就看到,这样的性格发展并不利于他们过上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

自然,孩子们各不相同,我们的目标也绝非一刀切,用同一模子塑造他们。然而,我们想做的是,帮助他们改掉那些明显会导致失败和困难的习惯。这些习惯在童年期会相对比较容易更正。如果任其发展,会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造成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童年时期的错误与长大成人后的失败有直接联系。极端情况下,没有学会合作的孩子未来可能会成为神经官能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或是自杀者。

患有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的孩子会害怕黑暗、陌生人或新的环境,而忧郁症患者则是爱哭宝宝。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指望接触到所有家长,帮助他们避免错误,尤其是那些最需要给予忠告的家长往往都是最不容易接受劝告的父母。然而,我们却可以接触到每一名教师,通过教师去接触到所有儿童,努力纠正他们已经发生的错误,训练他们过上一种独立勇敢和乐于合作的生活。这也是谋求人类幸福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