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与法规体系、运行与培训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仍需加强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真正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需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教育区域失衡,造成城乡教育差距加大,为了确保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第二,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全国统一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各省根据本省情况编写了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就要求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之能够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要想教学生新的课程内容,首先教师要吃透新的课程体系与内容。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专业化,必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想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必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配套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亟待建立,探索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教师个性发展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使得在职教师培训与教育更加乱系统化、规范化。
(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建议
近年来,根据《教育法》与《教师法》,全国各省立足于本省教育发展的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均出台了各自的教师继续教育方案。树立了“教师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理念,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如江西省于2008年采取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启动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免费培训5000名教学点教师;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和农村初中正职校长省级培训计划;进一步推动市、县农村骨干教师、校长培训的开展;充实完善省级中小学农村教育讲师团专家库,录制特级教师示范课光盘、精选名家授课光盘到农村学校巡回播放,让广大农村教师不出学校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用5年时间建设100所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使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广大农村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阵地。[1]湖北省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各方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模式,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款,组织2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武汉高校免费集中培训,5年培训10万人次。一方面强化了省级政府的责任,为市、县级政府重视和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对广大农村教师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农村教师到省城参加集中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有效地促进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开阔了眼界,而且亲身感受到了政府对农村教师的重视和关心,由此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借鉴教师继续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关省市的经验,根据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在职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中央、省、市、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在职教育的继续教育工作,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成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方案,并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可按中央、省、市、县比例1∶4∶3∶2来投入;对于中等发达的地区,可按中央、省、市、县比例2.5∶3.5∶2.5∶1.5来投入;对于欠发达地区,可按中央、省、市、县比例4∶3∶2∶1来投入;对于国家级贫困县,则按中央、省、市比例6∶3∶1来投入。总之,不管按什么比例,基本思路是以国家和省级财政支付为主,以保证基层特别是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完善省、市、县、培训机构、学校协调配合,构建灵活开放的培训体系。中央和省制定教师继续教育政策,负责督促、检查市县区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县区与学校及时沟通,县区负责制订具体培训计划和名额;培训机构按照上级要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合理安排主讲教师,让受训教师学有所获,真正提高培训质量;学校具体负责参训教师人选,做到公平公正,人人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经过上下通力协作,真正提高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实行定期分层培训制度,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都能定期接受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规定每个教师每3~5年必须受训一次,每次受训时间4~6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设立国家级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省级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地市级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县区级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根据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年龄、教龄,分别选派不同的教师到不同的培训机构。根据教师的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也会不同,进行分层分类的培训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必修课为重点,结合各层次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夯实学科知识基础,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选修课为辅,选取具有普遍性的培训内容,更新教师的知识,拓展教师的视野,活跃教师的思维,满足教师的需求。
第四,采取多种渠道与形式进行教师继续教育。采取常规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轮流脱产带薪培训逐渐代替业余学习与假期培训,学科培训与整体推进和区域推进结合。可采取各种培训模式,如研讨与培训结合法、网络培训和校本培训结合法、脱产带薪培训法、到名校研修法、合作培训法等。
第五,明确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继续教育管理纳入校长政绩考核和学校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做到责任到人、目标到人、奖惩到人,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教师继续教育应向农村教师倾斜,以缩小城乡教师间的差距。除了让农村教师到继续教育中心接受培训外,还要让其定点到城市名校跟随名师,深入课堂学习授课技能和艺术,从课堂观察入手,以同上一节课“一对几”指导等方式,使农村教师从被动地听旁人点评,到积极主动地找差距谈问题,从教学细节中品味指导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主动反思、剖析自己教学薄弱的环节,增长并锤炼他们的教育智慧。
[1] 《“活血”与“造血”并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载《光明日报》,200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