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评上特级教师后,在历史教学方面又有何发展?
答:一个教师工作十年,如果不通过教育科研,勇敢地突破自己,也许一辈子就定型了,不会再有大的进步。1996年,我有幸被评为历史特级教师,觉得压力很大,希望自己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当时正处于上海第一期课程教材改革时期,这对传统教学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一句流行的口号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一个明显的观念变化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特别是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信息来源的拓宽,使教师的信息权威受到挑战。有一次,我上拉丁美洲的历史,介绍当地的多种人种,当时即有一个学生大声嚷嚷“还有蓝种人!”我以破坏课堂纪律为名,制止了他。不久,我在《报刊文摘》中看到了这条消息,虽然学生对人种的理解有点偏差,但是我脸红了,既为我的孤陋寡闻,更为我的误解学生。于是,我开始尝试实行“问题教学法”,即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让我结合问题组织教学。当时的用意仅仅在于能深入了解学生,以便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000年,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出,我和教研组的老师以推进基础型课程中研究性学习为目标,以在现代教学技术的新平台上实施“问题教学法”为切入点,向国家教育部人事司申报规划课题,经批准,确立为2000年“园丁课题”。这个课题于2003年结题,作为课题成果,把100个案例编成《高中历史百问百解》,并获得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虽然由于教科书的改变,影响了此项成果的推广,但是,我觉得我获得了四项突破——首先改变了教与学的依据,其次改变了教科书的功能,再次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凝固不变的角色定位,最后拓宽了历史教学的功能。这项课题改变了我的思维定势,使我“寓理于史,寓情于史”的教学风格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更加富有时代性。
问:记得您在2003年发表的课题报告,题目是《整合两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与当时流行的语言“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所不同。您为什么用“整合”这个词?
答:是的。很高兴你注意“整合”与“改变”这一小小的变化。我是历史教师,更喜欢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历史教学。我们来讨论这样一种历史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夏惠贤教授在回顾教育的发展史时,提出教育发展是一个钟摆现象。比如,目前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最早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个年代就已经存在了,孔子是提倡因材施教的,他的言论记录在《论语》中,苏格拉底也是提倡以讨论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质疑中认识真理的。后来经过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直至凯洛夫时期才慢慢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教室里“插秧式”的座位,人头济济的学生,像苏格拉底那样的讨论,有多少学生能发表意见?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教学就有两种基本方式——既有接受式学习模式,也有杜威实用主义的“做中学”模式,各有利弊。举一些极端的现象:“**”前,根据凯洛夫的教学法,要严格依据教材,上课的五个环节,分秒不差;“**”中,文科搞“结合战斗任务组织教学”,理科搞“工基”“农基”,片面强调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又十分强调落实“双基”……由此看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不能走向极端。正如上海教育功臣顾泠沅教授所说:“真理往往是在两个极端的中间。”我在对教育进行历史思考和实践尝试后,感觉到,两种教学模式都必须符合客观条件,且都有其合理之处,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互相排斥,而是具有互补性,不要把其中任何一种方式推向极端。因此,我和我的同事在教学实践中,重点突破僵死的教师“一言堂”局面,用师生问答、课堂讨论、专题辩论、拓展讲座、课题研究等多种方法为学生释疑解难,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整合两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口号,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全面落实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关注学生的思想热点,使学生在积极思辨的质疑—探疑—释疑这一基础上接受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的正确思想,完成作为公民基础教育的历史学科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很遗憾,当我对教学特色有了比较自觉的思考提炼时,已淡出教学第一线,衷心希望年轻的教师能推陈出新,在新课改中,形成历史教坛百花争艳的盛况。
问:您先后取得全国历史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园丁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佳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在这些炫目的荣誉面前,您是怎样不断进取的?
答:这些荣誉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只能以此为鞭策,为了教育的真谛,不断挑战自己。“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为此,一要挑战自己的学养;二要挑战自己的经验;三要挑战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所探索的“问题教学法”,实在是一种让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常露出破绽的实验。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有的是我查了很多资料才能够回答,有的则查了很多还是不能自圆其说。虽说“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是,如果教师经常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就没兴趣再问了,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伤,老师的威信也会大大降低。有一段时间,上海教育电视台开展讨论“教师的魅力是什么?”众说纷纭,有的说敬业精神;有的说一片爱心;还有的说创新精神……我认为都不准确,敬业、创新各行各业都需要,爱心也难以超过父母亲。教师是教育者,他的魅力在于博学。我让学生提问,结合问题组织教学其实是自找麻烦,但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个麻烦只好认了。
当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对我们老教师而言,实在是八十岁学吹打,向自己的知识结构挑战。为了拉近与现代教学的距离,从1999年开始,我开始尝试借助多媒体课件上课,工作模式是我设计,请电教老师制作课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课件是我校最早在区里获奖的课件。运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我也曾有所涉足。虽然,现在我的技术远不能与青年教师相比,但是,我并不是一个门外观望者,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我主要的工作平台。
做了30年历史教师,教过智优生,也教过轻度智障生,各项与历史教学相关的业务都有所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远离热爱的课堂,承担起主持“区名师工作室”、主持“市名师后备人选高级研修班”的工作。这项工作与我长期基层教育工作经验绝然不同,我不能不向自己的工作经验挑战。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总结出“理论辅导先行,教学实践落实,专家指导与同伴促进并举,整体提高与个人发展互动”,“前半程,夯实基础,蓄势待发;后半程,结合任务,展示风采”的培训计划。向培训对象提出成为“加强师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与课程改革休戚与共,成为拉得动打得响的攻坚人才;善于总结反思,成为研究型人才;夯实专业基本功,成为拥有绝活的拔尖人才”的高要求。从2003年以来,逐渐形成了新的专业发展区。
问:您曾经多年担任副校长,这对您的历史教学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我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行政管理岗位的,自知很不称职。原以为这样会既荒废了历史教学业务,又搞不好管理,两败俱伤。经过八年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却另有一番收获。特别是在争创实验性示范高中的过程中,促使我从学校发展的大范围和从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教育,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途径等比较上位的层面来认识中学教育,感悟教育的真谛,反过来加深对历史学科在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认识,也算双赢吧。
问:能否请您对自己的教育经历再做一点概括?
钱:为了教育的真谛挑战自我,永远做一个知不足而奋进的耕耘者,这是我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