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我和松江一中的包卫老师一起到山东高唐参加一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聚焦课堂”活动,该活动采取同课异构形式,与会历史教师代表同时执教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按照活动要求,我参与了包老师的备课,并在“聚焦课堂”活动中,结合对各堂参展课的点评,作了主题发言。
来自各地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实践课改精神,学生活动面广,知识目标达成度高成为亮点。包卫老师的课则以“寓理于史,寓情于史”的清新、朴实的风格,打动了学生的心,也引发了与会教师的思考。
以下截取包老师上课中的几个片段,以“我的点评”的方式对设计意图做简要的诠释,借以表达我所追求的教学风格。
导入新课:??
当歌曲《春天的故事》美妙的旋律还回响耳畔,教师回忆起1978年的一些小故事:深圳罗芳村村民逃港事件,深圳河两侧农民收入相差百倍的事实;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前,穷尽全国银行的外汇总额仅3万美金的尴尬……然后提问:一样起早贪黑,一样风吹雨淋,我们究竟缺什么?为什么会缺这些?
“我的点评”:教师导入新课脱俗出新,没有套话空话,而是直奔主题。所选史实十分典型,甚至令人揪心;教师叙事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当学生直面历史的真实时,无须教师动员,就如炸开锅似的议论纷纷:“我们缺资金、技术、市场……”“我们底子薄;外国封锁;我们的政策也有问题……”虽然教师没有做“国内”“国外”的条块分析,没有对中央文件精神做精辟的解读,但是“寓理于史”,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开放是十分必要的,十分迫切的。”在这个当口,学生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理”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
教学过程中对历史人物邓小平的介绍和评价:??
环节一,广东省委要求中央给予开放的政策时,邓小平的指示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环节二,深圳特区建立后,遭受来自党内、政府内的尖锐质疑,邓小平果断回答“特区姓‘社’不姓‘资’”;特区是“窗口”;明确表示“胆子再大些啊”。
环节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的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邓小平力挽狂澜,果断决定开发开放浦东,鼓励上海“加紧干啊”,不久发表南方谈话。
……
“我的点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功绩,中学生耳熟能详,但是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然而,当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以宏观叙述和细节描绘相结合的史实介绍,并配以必要的图片、文字、音响资料,揭示他的言行所指向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寓情于史”,再略加具有点睛功效的议论,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心目中的伟人就活了起来,树立了起来。学生对伟人思想之深邃、决策之英明,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景仰、尊敬和缅怀之情油然产生。
开放的成效(语言文字部分的枚举)
深圳开放的成效——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产生了,逃港的罗芳村民回来了,1980—1983年这4年的GDP超过了办特区前30年的总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发展成了现代城市。
浦东开放的成效——199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只有60亿元,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109亿元,平均年增长19.5%。陆家嘴地区40多栋楼,平均一栋楼一年税收达“2亿多元”,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平方公里每年产值150亿元”,浦东已神话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
全国开放的成效——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全国仅有的3万美元,一个大国的领导人,邓小平回国时只能给心爱的小孙子带回两块巧克力吗?现在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万多亿!……
“我的点评”:没有“大概”“也许”“或者”……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数字;没有空泛的感想,有的是建立在鲜明对比基础上无可辩驳的事实。这些事实激发了感情,说明了道理,通过课堂中学生表情的观察,学生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认同是不言而喻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新课程背景下,“寓情于史,寓理于史”,对于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有效的、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