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是指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包括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国及濒临太平洋的美国(此节不包含对美国教育信息化的介绍)、澳大利亚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已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益处,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采取具体措施发展教育信息化。但鉴于诸多制约因素,每个国家都会优先发展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图2-3为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总览图。
图2-3 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总览
一、教育信息化进展
亚太地区重视ICT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其开展的教育信息化项目侧重为ICT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推动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分支机构(UNESCO,Bangkok)每年举办一次亚太地区教育技术研讨会(Asia and the Pacific Seminar on Education Technology,APSET)。亚太地区涵盖的国家广泛,其经济水平差异也较大,但各国都依据本国具体国情,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新西兰教育部2013年3月发布“E-learning趋势、模式及亮点”报告,报告总结了2004年至2009年高等教育E-learning取得的成果。该报告利用课程完成率比较新西兰传统授课方式和电子学习方式,分析哪种学习模式更有效[1]。2012年9月,泰国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合作举办“第三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亚太地区部长级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政策中的力量:影响教育实践”。来自20个国家的51位专家的交流主要集中在政策与智能学习伙伴、政策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政策与学校改革及新兴技术应用等领域[2]。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总务省、文部科学省等都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发展,其中,“未来学校”项目探索平板电脑全面进入学校受到企业界的密切关注。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
亚太多数国家的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或在教育发展规划中有专门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部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存在差异,各国教育信息化当前工作重点也有所不同。本节主要从教育信息化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信息化成效评估五个方面分别介绍部分亚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概况。
(一)教育信息化政策
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制定,主要针对6~15岁的学生。每隔5年到6年,教育部会对信息化规划进行更新升级,新规划一般建立在以往规划的基础上,并体现出各个时期不同的需求。自1997年开始,新加坡教育部制订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至今已发布了三期。前两期重点目标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2008年,在总结前两期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新加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第三期规划(MP3),实施时间为2009年至2014年,规划重点为“随时随地学习”,让学生“通过有效运用ICT培养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有辨别能力和有责任感的信息技术应用者”。在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韩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教育,建立起一个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知识型社会。2010年以后,韩国政府发布教育信息化第四发展阶段计划并推行一系列政策和项目,重点提高国家竞争的软实力,通过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强国,构建以绿色成长和循环教育系统为理念的“学习—研究生态系统”。当前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时间为2010年至2014年,规划希望形成一个分权式管理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通过教育和研究的信息化,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效率的劳动者。规划提出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系统,用于收集和存储各种相关信息,并且各研究部门可互通有无。
以色列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每4~5年更新一次。截至2010年,其最新发布的规划纲要将ICT定位为促进以色列教育和经济繁荣的关键一环,致力于运用ICT重新定义实际的教学和学习。规划中列出的高层次目标包括:培养学生ICT技能,促进查询、创造性表述,规范ICT使用道德,提升教师课堂ICT整合能力等。为实现这些目标,以色列教育科技部提出了一套方案,方案核心为基础设施、维护工作、教师培训和数字资源。
(二)基础设施建设
澳大利亚政府将ICT基础设施投资视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尽管澳大利亚曾成为2003年国际学生学业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和2008年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OECD,2005;Thomson and Fleming,2004)得分最高的参与者之一,但政府仍然继续大量投资以增加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访问的学校学生可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澳大利亚国家中学计算机基金——数字教育革命中的旗舰项目,为所有中学提供了新的ICT设备,以实现14~17岁(9~12年级)学生的生机比达到1∶1。此外,政府拨付资金支持澳大利亚所有学校配置高速宽带连接,旨在实现超过90%的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宽带传输速率达100Mbps,在偏远地区实现至少12Mbps的无线和卫星连接速率。
在过去,由于网络连接性差以及基础设施不足,新西兰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面临挑战。为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新西兰政府颁布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措施并实施研究项目。新西兰的校园网络升级项目Phase3(SNUP-3)旨在为所有学校配备100Mbps的光纤连接。2012年,新西兰教育部对学校ICT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给出了学校ICT基础设施调研报告,调研的核心内容是搜集学校当前如何应用技术的信息并发掘学校对哪些基于光纤网络上的服务内容感兴趣。新西兰教育部此次调研的意图是为学校提供可负担得起的、现代化的、安全的一个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绩效。
韩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在亚洲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韩国教育网通过与各地教育机构及学校合作,进一步改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网连接每所学校的信息系统,支持教与学项目(Edunet Website)。通过数字图书馆系统,各个学校都可以从中获益(KERIS Website)。另外,为实现国家计算设备对所有研究机构进行开放,韩国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云计算(cloud-computing)能力(MEST,2010)。其次,韩国政府大力投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各个领域战略课题,包括构建为学习定制的IPTV服务、构建基于U-Computing的学校安全管理系统、构建世界先进水准的E—科学馆和虚拟科学教室、构建多样性信息网络、构建基于虚拟网络环境的下一代科学环境等。
(三)数字资源建设
2011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15岁青少年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能力进行调查,韩国学生在测试中排名第一,且韩国学生的数字阅读能力远远高于其纸质媒介阅读能力。韩国教育科技部推进的“智慧教育”计划,提倡在智能教育体制下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教育,包括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在线教学及评价制度的确立、教育资源利用的自由度、教师“智慧教育”实践力量的强化、所有学校云计算环境的普及等。“智慧教育”提倡普及无线网络环境和云计算环境,优先开发小学和高中的高年级数字化教材,提供社会、科学、英语课程的数字化资源,指定研究学校开发**ART教学模型并开展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活动。“智慧教育”的未来目标为:2012年,全韩国的学校都能进行在线教学评价;2015年,所有学生都能享用数字化教材,全韩国的学校都能建成基于有线或无线媒体的教育环境和云计算环境,并持续推行“智慧教育”的教师进修计划。
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肩负着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联邦政府发挥领导和预算作用,与州和地区政府为一系列改革共同提供指导方针和财政支持。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学习资源网络(The National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Network)提供了一个国家级的“资源池”,这对一些独立的学校机构尤为重要。澳大利亚的“数字教育革命”(Digital Education Revolution)致力于为澳大利亚的学校教学提供可持续的和富有意义的变革,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培训以及数字世界中生活和工作准备[3]。各州和地区在“数字教育革命”中携手合作,在国家层面协调行动,从而平衡州和地区间的资源和力量。
(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新加坡非常重视教师能力建设,教育部制定了ICT专业发展框架,目的是使所有学校员工学会并运用ICT,指导学校成功实施教师教育信息化方案。ICT综合导师计划是新加坡教育部推广ICT的成果之一,它使教师在各自学科领域能够熟练运用ICT来进行教学。ICT导师经过严格的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帮助他们的同伴创建和培育学习型社区。ICT导师预计每年在学校至少培训两位教师,同时协助将ICT整合到普通课程中。新加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第三期规划,其中的三个关键因素都包含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新加坡的教师能力培训主要由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承担,为教师提供职前培训和在职专业发展培训[4]。
为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韩国从2011年开始推进“智慧教育”战略,倡导ICT技术与教育融和的智能型—定制型教学体制。该战略致力于培养教师的**ART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韩国政府针对如何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专门制定的。根据“智慧教育”战略,每年韩国全国全体教员的25%都接受**ART教育进修,各级教育部门共同推行**ART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此外,韩国教育科技部为强化教师的**ART能力,开展了一系列具体活动,包括教育软件开发竞赛与ICT教育应用研究大会等,这些活动为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政府持续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发展进行投资,并将其作为现代化和创建教育公平进程的一部分。澳大利亚政府同意通过分担责任的方式执行一个基于标准的、供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学习使用的国家框架,且国家教师专业标准包含使用技术教学的具体过程。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Teaching Teachers for the Future”项目是面向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一个数字战略。该项目由39所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参与,以提升职前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为目标,满足职前教师、在职教育工作者随时随地的教育需求[5]。
(五)信息化成效评估
虽然新加坡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但教育部把权力下放给学校进行自主办学,要求学校依照教育部认同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如教师的培训时间、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工作经验及任期制度。自评分数是评估学校领导表现的重要因素,调查组大约每5年核实一次自我评价的结果。新加坡自2009年开始,采用“追踪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对教育信息化成效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师生讨论,问卷内容主要涵盖ICT领导能力、ICT运用、学习者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加坡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抽取样本,进行问卷收集及调查。新加坡教育部使用基于任务的适应性评估,于2010年、2011年分别对小学、中学实施教育信息化成果评估。
中国香港通过构建全港范围的评估系统来监测学生学习和学校的总体表现,该评估系统分别由香港考试及评估局和香港教育局质量保证处执行。香港考试及评估局成立于1977年,是一个自筹资金的半官方机构,不隶属于香港教育局。它负责管理的系统评估包括:跟踪小学生和中学生(3年级、6年级和9年级)的综合成绩、大学招生、成人职业认证等。香港教育局质量保证处利用一套评估系统评估学校总体表现,该系统被学校用来进行每年的自我评估和每一到两年的外部评估。但香港政府要求学校在网站上公布测评结果,以提高学校对公众的责任。
[1] E-learning achievement Trends,patterns and highlights[EB/OL].http://www.educationcounts.govt.nz/_data/assets/pdf_file,2014-02-19
[2] Policy makers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on ICT in Education during Ministerial Forum in Bangkok[EB/OL].http://engage.intel.com/groups/asia-pacific-ministerial-forum-on-ict-in-education-amfie—2012,2014-03-27
[3] Technology in Schools[EB/OL].http://education.gov.au/technology-schools,2014-04-28
[4] ICT Standards & Framework[EB/OL].http://www.ida.gov.sg/Infocomm-Landscape/ICT-Standards-and-Framework,2014-01-28
[5] ICT in Everyday Learning:A Toolkit for Teachers[EB/OL]. http://www.esa.edu.au/projects/ict-everyday-learning-a-toolkit-for-teachers,201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