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欧洲的骄傲(1 / 1)

我们这次旅行有一大半在阿尔卑斯山脉中穿行。从萨尔茨堡开始,已经在它的山脚下,气候明显变得时雨时晴,不可预测。维也纳离山稍远一些,接下来到达的克拉根福(Klagenfurt)就又是山区了,而我们留宿的小村(Emmoersdorf)整个就在山坡上。这里上下三排房舍,不过五十多户人家。村中最显著的位置当然是教堂。最东边有一个小学,我想学生不会太多。我们住的是一家家庭旅店。主人是农民,每天早上还要开着拖拉机去地里干活。自家的一幢三层农舍作为客房。房内虽然设备简单,但整洁舒适。我们想这样偏僻的地方会有多少游客呢?但由于这里靠近阿尔卑斯山,冬天是滑雪的好地方,游客自然会多起来。沿路我们经过很多这样的地方,有许多漂亮的旅馆,周围山坡上全是草地野花,没有农田,山势比较柔和。这些都是冬天滑雪的圣地,从山顶处还可见到雪道的痕迹。旅游,尤其是冬季滑雪旅游,占奥地利国家收入的首位。

从克拉根福往南到威尼斯我们就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南部。这边的山峰明显要比奥地利那边险峻得多,有许多刀砍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好像一个强悍的壮汉代替了俊秀的男孩。中间山势起伏,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穿过了无数的隧道。但道路非常好,总体上来说十分平稳,不像我们国内有些山间公路,弯道很多,坡度又大,令人感到险象丛生。一路上风光无限,山坡时而草地片片,时而树林丛丛,不时有一线瀑布从石间迸出,落在岩石上,撒出万点繁星。几处较高的山顶上终年存有积雪,景色特别美。这样近地看到雪山,在我平生还是第一次。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在飞驶的汽车中就拍起照来,生怕错过了这样的美景。谁知越走风景越美,后来到了欧洲著名的,也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勃朗峰脚下,才真正感受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魅力。

从威尼斯往回转一直西行,经过维罗纳、米兰,我们几乎横穿了意大利。下一个目的地是法国的夏莫尼(Chamonix)。但首先,我们必须“过雪山”,这雪山不用说,就是阿尔卑斯山。这会儿是从南部返回北部,我们选择了走山顶隧道。过了奥斯塔(Aosta)就已离开高速路进入山区了,一路上经过长长短短无数隧道。到了意大利边境的柯玛耶(Courmayeur),海拔已有两千多米。宝马车在盘山道上奔驰,感到山势越来越险峻。两边不见了草地,只是岩石和森林。树木也逐渐从阔叶林转为针阔混交林继而针叶林。令人惊叹的是在这崇山峻岭之间,云雾缭绕之中,竟每隔几千米就有一座城堡赫然而现。它们几乎都位于山峰之巅,而这些山峰又都在山谷的转弯及狭窄之处,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原来,古代罗马人曾经此处出征欧洲,这些城堡都是当时他们留下守关的。不禁想到如今有了高质量的公路和真正日行千里的“宝马”尚觉道路艰险,而两千年前的人们是怎样在如此高处修建城堡,或行军作战,或长期驻扎的,真是不可思议。

从柯玛耶到夏莫尼最直接的通道是走西北向的勃朗峰隧道,几乎可以直线到达。这条隧道位于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海拔4810米的勃朗峰山腰之上,长度11.5千米。而且由于直达法国,我们所持的申根签证没有问题。可三年前隧道内的一场大火不但造成多人伤亡,也使隧道关闭了两年有余。我们听说近来已经开放,可是到了隧道不远处却看见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由于山上积雪未化,隧道不能通行。此时要退回去从山脚下绕行从时间上来说已很困难,唯一的选择是向北走另一大圣伯纳德(Grand St.Bernard)隧道到瑞士的玛蒂格尼(Martigny)再绕道到夏莫尼。但瑞士不是申根国家,要是有边防检查,我们的签证就成了问题。但事到如今,我们也只好去试试运气,一旦通过可以节省数小时的路程。进入隧道不远就看到有军人在查车,我们不禁有点紧张。但待我们开到面前,他却挥挥手让我们继续前进,可能看到车是荷兰牌照的缘故。大家这才把悬着的心放下。大圣伯纳德隧道全长5.8千米。盘山路有一半是半封闭的,即靠山谷的一面是开放的,如同带顶棚一样。此时还在上山,坡度有10度。在山脚下时,气温约有30℃,但从隧道出来只有8℃了,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走到了冬天。穿过隧道后就开始逐渐下山,从玛蒂格尼再向西南方向折回,气温也随之回升。夏莫尼正位于勃朗峰的脚下,海拔不到800米,气温约16℃。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秋天,半天之内我们经过了三个季节。

夏莫尼是法国东部边陲的一个小镇,离法国、瑞士、意大利三国交界处不远,由于它是离勃朗峰最近的镇,因而以滑雪圣地而闻名。我们去的时候是五月中旬,是那里旅游的淡季,整个镇子空空如也,许多商店和旅馆干脆关门歇业,职工们都到别处度假去了。对我们来说倒也乐得清净。镇上有各种滑雪用品商店,许多设施都是为滑雪特意修建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条缆车道,有的甚至从某个旅馆直接通向山顶,真是足不出户就能上山。虽说夏天不能滑雪,但我们觉得这里仍是度假的好地方,空气清新不说,风景也是十分优美。从阳台上望出去,前面群山林立,此起彼伏,层层叠叠。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正对小镇的一座山峰,一条冰凌如火山的熔岩从山顶直泻到山脚,再多几米几乎有进镇的危险,但却十分壮观。山峰之间云遮雾绕,时晴时阴,更显出其奇伟壮丽。我们到达的时候天气晴朗,山峰清澈如画,本想立刻把这美景照下来,但想着天色已晚,而且要在这里住两天,明天再照也不迟。但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向窗外一看,一下子让我傻了眼,山峰无影无踪。阴雨绵绵,整个山区淹没在密云浓雾之中,气温也下降到8℃。下午,雨好不容易停了,但雪山仍是云雾蒙蒙,若隐若现,虽然别有一番神秘风采,但对于照相却不是良机。我心里后悔不迭。这一天只好在公寓里看书,研究地图,期盼着明天是个好天气。真是老天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天雨过天晴,雪山又露出了本来面目,半山腰还有云彩在不断变幻。我赶紧拿出相机,从早上照到晚上,随着浮云的变动,从各个角度、不同距离,把雪山的各种姿态照了下来,几乎照完了一整卷胶卷。到夏莫尼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勃朗峰顶。杰克说因为山区气候多变,尤其春夏多雨,能清楚地看到勃朗峰是很不容易的,最佳的季节是冬天。可老天有眼,让我们如愿以偿。在傍晚游览回去的路上,勃朗峰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将真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只见其隐然群山之中,虽唯其独尊,却并无咄咄逼人之感,反之只觉其雄伟巍峨,博大精深,似一位将军,领导群雄,胜券在握。我们惊叹其俊美,却不知如何用语言形容,赶忙在一个比较好的角度把它照了下来。其实不用看照片,直到现在,它的形象还清晰在目,它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回到夏莫尼已是晚上,雪山又是另外一种景象。真是一天之中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可惜我的傻瓜相机不够高级,不能把这些美景尽皆拍下。

阿尔卑斯山连绵起伏,横跨西欧大陆,长有3000多千米,是欧洲第一大山脉。数千年来,它变化无常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赋予了山区居民吃苦耐劳、忠厚朴实的特点;而其壮美俊秀又使人们充满浪漫和博大的胸怀。且看那些建筑在高高山峰之上的房屋,不由人不钦佩居住者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也羡慕他们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豪放与清新。登山、滑雪是欧洲人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他们把征服阿尔卑斯山作为人生的一大挑战,希望自己从大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他们又非常注意保护阿尔卑斯山,使之常绿常新,永葆青春。因为阿尔卑斯山是他们的生命之脉,是欧洲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