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维也纳(1 / 1)

5月15日,我们从萨尔茨堡驱车三百多千米来到维也纳。早已通过新年音乐会和电影《茜茜公主》久闻这个著名的音乐之乡的大名,如今我们真的来到这里了。

游览维也纳,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举办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可惜那里正在装修,外面一片狼藉,丝毫没有金碧辉煌的痕迹。而且没有演出时不能进去参观,可能是怕影响排练。穿过几条宽阔的街道,就到了圣斯蒂文大教堂。奥地利的教堂是我见到过的装饰最为富丽堂皇的教堂。即使是简陋的,也有不少壁画和雕塑。至于如圣斯蒂文教堂这样的经典之作,则确实非同一般。从外观上已是不同凡响:高高的两座镂空尖塔,庞大的教堂主体,建筑的四壁满是精美的石雕,整个建筑错落有致,镶砌在市区最热闹的中心,不像一般的教堂给人形单影只的感觉。进去一看,仿佛进入了一座宫殿:拱形屋顶呈现优雅的曲线,五彩斑斓的玻璃不可思议地拼出各种精细的画面,各个石柱上布满雕塑,各面墙壁上壁画栩栩如生。教堂很大,除主圣坛以外,里面还分出几个单独的圣坛,供奉不同的神祇。主圣坛对面有一座巨大的管风琴,高有十几米,两侧各有一座较小的管风琴,其背后各有一个唱诗台。可以想见每当重要宗教场合,三座管风琴齐鸣,两侧唱诗班齐声合唱圣经歌曲,该是多么神圣庄严的气氛。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军炸弹严重损坏,如今有一半是战后重修的。重修的部分都特地用浅色的原料,以示与原作的区别。

教堂四周就是市中心商业区,同北京的王府井类似。建筑主要是新建的,中间也夹杂着一些老房子。商业区内的街道都是步行区,没有车辆,行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但也不尽然,清脆的铃声响处,人们都自觉地让开道路,华丽的马车由几匹雄健的高头大马牵引,从街道中间穿过,马蹄敲打着青砖地面发出嗒嗒的声响。马车夫身着漂亮的古典制服,不时向周围的人们脱帽致意。一个小广场上,正值检阅的军乐队在为人们演奏,博得阵阵喝彩。街道两边有许多咖啡馆,在门前支起阳伞,摆上桌椅。正值当午,阳光灿烂,各处都坐满了顾客,或用午餐,或喝着饮料聊天,或者就仅仅观赏街景,无一不是优哉游哉。我们以前总是不解为何欧洲人都喜欢在露天咖啡馆一坐几小时一动不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浪费时间。待到亲身体验,才领略到它的妙处。试着想象一下,明媚的阳光,微风徐徐,乐声在耳,眼前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一杯香浓的咖啡在手,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烦恼,早已无影无踪。那份自得其乐、人生何求的感觉,真是无法描述。维也纳的咖啡馆举世闻名,多少著名的音乐家在此留下了他们欢乐和心酸的故事。我们路过几家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咖啡馆,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特色,只是身价早已倍增,不再是平民的去处了。到维也纳,不能不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咖啡“维也纳混合咖啡”(Viener Melange)。它与意大利的“卡布其诺咖啡”齐名,是在“卡布其诺咖啡”(奶沫咖啡)的基础上加入了可可粉,使咖啡在香浓润滑之中又增添了巧克力的味道,更加醇厚芳香。

从斯蒂文广场坐马车可以到皇宫及帝国广场。这一片雄伟华丽的宫殿是17世纪里欧波德一世为其皇后,来自西班牙的玛格丽特·特雷西亚而建的。不料建好刚两年就焚于大火,连皇帝一家都险些葬身火海。火灾被归罪于犹太人,导致犹太人第一次遭到驱逐。皇宫的重建工程几乎马上就开始了,比以前更加浩大,足足用了近10年的时间才全部完成。其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体现了当时奥地利皇族盛极一时的场面。

但这还不是维也纳最著名的皇宫,这美誉自然要归属于舍恩布龙宫。它位于维也纳西侧,始建于16世纪,原不属于皇家,后被皇室购买作为一座简单的狩猎行宫。几百年间不断扩大,但真正达到如今的规模是在18世纪,查理六世将它作为礼物送给女儿玛丽亚·特雷西亚。这位玛丽亚·特雷西亚可是赫赫有名。她在奥地利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与我国的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相比。她的丈夫是弗朗茨一世。弗朗茨一世生性软弱无能,他在位时玛丽亚·特雷西亚就经常干预朝政,弗朗茨一世死后她干脆独揽大权,以冷酷无情的铁腕政策而著称,但总的来说,政绩十分显赫。帝国广场上还矗立着她高大威严的铜像,脚边四周是她手下四位大臣的塑像。玛丽亚·特雷西亚虽然主要居住在市内的皇宫,但她十分钟情于舍恩布龙宫,在世时多次请著名建筑家设计翻修扩建,使之成为维也纳皇权和政治的中心。舍恩布龙宫总体的设计风格类似法国的凡尔赛宫,由U字形的建筑和巨大的花园组成。建筑的内部装修甚至比凡尔赛宫还要华丽:每间房间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和主题,而且有自己的名字,可以说集中了当时世界上装饰之大成。其中一间中国特色的房间,四壁都贴有瓷砖拼成的壁画,还有名贵的中式传统家具和瓷器,都是特地在中国定制的。不禁让我感叹当时中国的皇帝却不懂得这样享受。另一间大厅就更令人惊叹:整个大厅由玻璃组成,加上不计其数的豪华灯具,闪闪发光。人一走进去,几乎头晕目眩,睁不开眼。只是不知要费多少人力去维护。宫内各处陈设有名贵的油画、雕塑及各种工艺品,而皇室成员日常所用的生活用具也都按原来的方式摆放,相比凡尔赛宫和俄国的冬宫,更有生活气息。配上录音讲解,使人觉得仿佛到了中世纪,与这些王公贵族共处一室一般。其实看过电影《茜茜公主》的观众对其已有所目睹,因为茜茜公主成为皇后之后就住在舍恩布龙宫,许多房间都有她的肖像,的确是美貌非凡,不像很多颇有名气的美女,看了肖像后其实大不尽然。我的老伴周蕖因为看过电影,因此对那时的一段历史,对茜茜公主的生活起居特别感兴趣,看得也特别仔细。

与其他一些世界名宫相比,舍恩布龙宫的花园虽然没有凡尔赛宫的精心雕琢,也没有圣彼得堡夏宫的富丽堂皇,但仍然十分宽旷宜人。大面积的草地被树林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处都有雕塑或喷泉。正对皇宫是一个山坡,全部覆盖着草地,两边有之字形的小路上山。顶上有一个喷水池和一座门楼,登上门楼可以看到整个皇宫。园内还保留着大片森林,可以想见当时确是狩猎的好地方。当然,现在已没有了野兽,只有鸟儿在林中鸣叫,松鼠在树梢上跳跃。

我们在维也纳住了三天,把城里主要的景点都看了看,当然不能忘了在国家公园施特劳斯的金色塑像前留个影。大家一致认为维也纳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城市。我们的旅馆就在市中心,走不多远就到了主要街道。维也纳的街道宽阔整洁,地上几乎可称一尘不染。街上秩序井然,虽听说停车位极其紧张,可从没有看到有汽车乱停乱放的现象。总的来说,没有一般大城市的纷乱嘈杂。而它比其他大城市更吸引人的当然就是它的众多古典建筑,不论是皇宫、市政厅,还是剧院、音乐厅,无不雄伟壮丽。尤其是每一座建筑顶上或墙上都有许多雕塑,工艺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走在大街上,就如同徜徉在艺术与美的花园,无时无地不感觉到浓厚的文化气息。但对当地人来说,这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到维也纳南部郊区的一个小镇吃晚饭。这个小镇叫格林津(Grinzing),以葡萄酒庄自开餐馆、供应新鲜的葡萄酒而闻名。这种葡萄酒别名“两日酒”,是指其发酵时间很短,只有两星期左右,而真正的葡萄酒至少要发酵三个月。由于葡萄汁内的糖分没有完全转化为酒精,因此酒精度较低,且带有果香味,比较爽口易饮。但是饮家都知道,越是这种酒越要小心。因为糖分会促进酒精在体内的作用,而度数低会让人不知不觉多饮许多,后果可以想见,而且喝这种酒醉过之后会头痛难耐。小镇十分宁静,没有什么商店,但餐馆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游客特地到这里享受晚餐。餐馆大多位于酒庄院内,门前并无炫人的霓虹灯,只有古色古香的照明灯。门口多摆着大酒桶,上面放着自家酿造的葡萄酒。我们挑选了一家走进去,院内是简朴大方的农家风格,摆满了长条的木头桌椅,并没有豪华的装饰。两个歌手拉着小提琴和手风琴,唱着民歌,更增加了乡间情调。客人们可以点歌,似乎什么乐曲他们都能演奏,客人们也毫不吝啬地给予掌声和一两元小费。走到我们面前时,两个歌手却被我们难倒了,他们不会中国歌曲。于是点了俄罗斯民歌,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倒也有情有调。当晚天气极好,屋内、院内,甚至二楼的凉棚内都坐满了人。食物都是当地的农家饭菜,烹调简单,却也可口,对我们来说,比高级饭馆里随意爽快得多。我们吃着,喝着,聊着,听着音乐,看着周围景色,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游客刚刚开始离去,而附近的酒吧还飘**着音乐声和人们的欢笑声。

美丽的维也纳,音乐和文化的城市,这三天的确让人意犹未尽。如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