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问我:“你是研究比较教育的,你说中小学教育中国的好还是美国的好?”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国情不同,文化传统,包括教育传统不同,因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同,很难说谁好谁坏。但是确有差异。依我的看法,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方式也主要是传授式,重视考试,好的一面是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不足的一面是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因而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发展。美国教育与我国相反,他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处处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但不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因而学生具有创造性,但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特别是对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放任自流,使得许多学生学习成绩欠佳。如果把两国的优点集中起来,那就比较圆满了。
说实在的,我们对美国的教育理解得并不深入。许多教育代表团到美国去参观,也只是走马观花,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因此回来后说法不一:有的说美国的教育好极了,他们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有的则说美国的教育糟透了,学生上课不像上课的样子,杂乱无章。其实这些说法都有片面性。美国中小学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公立学校较一般,私立学校普遍较好。但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一批要求很严格、水平很高的学校。这些好学校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另外,别看他们上课杂乱无章,其实是有计划的,教师很重视教学设计。一般老师除了对所教的课程设计外,还要为每个学生设计他的学习,使他一学期下来能有所进步。
最近有位朋友送我一本书,是一位留美的中学生写的,书名就叫《我在美国读中学》。我本来以为是一般媒体炒作的书,因而只想翻一翻。但翻了几页,却放不下来了,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真觉得收获不小,使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美国中学是怎样进行教学的。我去过美国五次,走访的学校也不少,有较一般的学校,也有较好的、有名气的学校,也到课堂里听过课,但总还是走马观花,并没有能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学校生活中。因此对美国的学校只是一知半解,对他们如何教学更是一头雾水,说不清楚。看了巩昂同学写的《我在美国读中学》才比较了解了他们原来是这样上课的。也许巩昂读的明尼苏达中央中学是比较好的中学,但他们的这种探究式教学真使我羡慕不已。这种教学表面看来有点乱,没有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掌握的知识还少吗?在这种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自己收集资料、自己探索,他们获得的知识还能不巩固吗?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还能不发展吗?我真有点佩服他们,竟然让初中一年级的孩子了解达·芬奇、拉菲尔、莫奈、毕加索,而且理解他们的风格、欣赏他们的绘画的美,真觉得难以理解。上个月我刚好到西班牙,参观了毕加索的故居和毕加索博物馆,看到毕加索每个时期的作品,才对毕加索有了初步了解,但巩昂却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
巩昂在大家的鼓励下,最近又修订了《我在美国读中学》,增加了高中部分,同时又推出《美国高中作业》和《跟我游美国》。前者介绍他在高中阶段做的各科的作业,老师是怎样要求的,学生是怎样完成的,可以使我们了解美国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后者是介绍美国的一些风景名胜、风土人情。二者都具有可读性。
这套书,在我看来,不仅适合中学生读,而且也适合老师读。我国现在正在推行新的课程改革,课改的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也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等,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设计探究性教学,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我想,如果读读这本书,会得到启发。当然,不能照搬。毕竟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具体的学校环境也与美国学校不同,就拿班级人数来说,我国学校一个班学生是美国学校班级人数的两倍、三倍,我们难以把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搬过来。但他们的某些精神、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上个月我见到了巩昂,一个纯朴的中国孩子。虽然两岁就到美国,但是不忘祖国的语言,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真是难能可贵。不久他要上大学了,我祝福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2005年7月26日写于北京求是书屋
补记[2]:
巩昂去年进入了哈佛大学学习,今年已经二年级了。他除了专攻他所喜爱的生命科学外,仍然不忘向中国的同学们介绍他在美国的学习经历。最近他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成长,最棒的成绩单——走进哈佛》。该书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在中学时代如何选择自己成长的目标,迎接各种挑战;毕业时如何选择大学,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国的大学又是如何录取新生,如何迎接新生。读来对美国的教育又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巩昂上学的明尼苏达中央中学特别重视学生自己的选择。他在书中介绍了几个同学,个个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在平时处处追求自己设计的成长目标。
其二,美国也有高考,叫性向测验,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可以参加全国的SAT考试。但是这个成绩只供大学录取参考,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录取要求,需要审查考生的申请表。因此,美国中学毕业生考大学不是像中国那样一考了事,等待大学录取通知,而是要向大学提交申请书。这种申请对考生是一次极大锻炼,他们要了解不同大学的特点和要求,要恰当地介绍自己,要向自己想进的多个大学提交申请。大学录取新生也不是单凭SAT考试的成绩,而且要根据考生的申请表了解学生在中学学习的课程和成绩,是否与申请的学科专业有关,有没有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最有意思的是他们会请当地知名校友来面试考生,面试的内容不是中学学习的知识,而是了解考生对所报专业的了解,对大学的了解,对学习、生活的态度等。
其三,大学会充分利用校友的力量。新生被录取后,当地校友会在某个校友家里举行派对,新老校友交谈大学的生活。通过这种聚会,老校友会把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学校的传统介绍给新同学,新同学可以得到大学生活的各种信息,有利于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大学而自豪。
我觉得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 2007年12月17日又记。
[2] 2007年12月17日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