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图腾》序[1](1 / 1)

近些年来,教育二字已经成为中国媒体上使用得最频繁的词语,也是中国人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关心下一代的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大家都来说三道四,却并非是一件好事。有如盖一幢大厦,如果有人说,该先把地基打好,另一人却说先要修饰门面;有人说,中国式的有特色,另一个却说西洋式的有现代性,那么,这幢楼房肯定就盖不好。现在我国的教育也像盖房子一样,有人说基础教育重要,有人则说办一流大学重要;有人说要推行素质教育,有人则说应试教育必不可少;教育界人士呼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许多家长则通过种种方式加重学生负担。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搞好?现在的状况是,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个性的人才,现实却像一位老师讲的“小学生没有时间玩儿,中学生没有时间睡觉”,学生连最基本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何来发展的空间,何以成才?

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发展中最关键的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时期。个体的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学习兴趣、职业爱好也初步有了方向。因此,高中教育的好坏影响到人的一生。一个人在高中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就能很顺利地成长;如果说一个人在小学、初中阶段有些什么挫折,在高中阶段也还可以弥补和纠正。但如果高中教育不到位,则小学、初中的基础会毁于一旦。因此要特别重视高中阶段的教育。

但是,现在高中阶段成了教育系统中的瓶颈。说它是瓶颈,不是规模上的意义,也不完全是质量上的意义,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意义。也就是说,高中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承上启下地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用题海战术,用多种考试把学生压迫成为只会呆读死记、缺乏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庸才?现在的高中教育确实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重视的焦点却不在人的发展成长上,而是在单纯的升学上,在应付高考上。追求升学,并非坏事,但由于追求升学而牺牲学生的正常发展,却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正如张东娇在文章里所写到的,现在的高中教育有如“戴着镣铐跳舞”,不仅舞跳不好,还会伤了脚骨。现实生活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明白,教育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教育可以培养人才,也可以摧残人才。摧残人才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异化。我常常在想,人类是唯一具有智慧的动物,但为什么有时却很愚蠢?原因是人类太自私,为了一己的利益,毁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了一己的利益,发生战争,互相残杀。压抑人才的教育不也是为了一己私利吗?战争是硬刀子杀人,大家都会感觉到,大家都唾弃它。近些年来人们也看到了大自然受到破坏,生存受到威胁,开始重视保护环境。但是错误的教育是把软刀子,人们不觉得痛,因此至今还没有认识到它的危害,还在孜孜以求。中国人啊,真是可怜啊!鲁迅在八十多年以前为了反封建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今天我们仍然还要喊“救救孩子”。

张东娇写了这本《最后的图腾》,分析了我国当前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教育非改革不可。她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对高中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分析了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改革的思路,把高中办出特色,真正培养时代所要求,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人得到发展的人才。我想读者会从书中得到某种启发,更深层次地来探究高中教育改革的路径。本书是张东娇的博士后论文,作为她的合作教师,要我写几句话,我就借此机会发一通空洞的感想。

[1] 2005年除夕写于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