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的数学》序[1](1 / 1)

生活中数学无所不在,数学本来就是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学习数学从生活开始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流行过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思潮。我记得80年代末,日本数学教育学家横地清教授到北京师范大学来讲学,就讲到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问题,并且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教学生计算圆锥体的面积,他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圆锥体的老人,套上纸的衣服,把衣服脱下来展开,就成了一个扇面形,这样来计算它的面积就很容易了;另一个例子是教学生计算公路上奔驰的汽车的速度。他的讲演给我的印象很深。数学往往被认为是抽象的东西,其实数学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的许多公式也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从生活入手,既很有趣又容易学会。

江阴市澄江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又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艺术。他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名为《梧桐树下的数学》。我先读为快,读后认为该书有几点值得提一提:

第一,他们论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正确地树立了数学教育观,认为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数学家,也不是只教会学生解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如何上好数学课的问题。现在许多数学课变成解题课,学生并没有理解数学的意义,学习没有兴趣,同时也不会思考问题,缺少创新思维。当然,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运作技能也是要让学生掌握的。澄江小学的老师们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教育观念问题。

第二,他们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四点基本特征,即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非常符合小学教育的规律。我认为,其中主体性是统率。学生不只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都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完成。数学教育的生活性是通过学生的生活来体现的;情意性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意;实践性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本书不是一本老师的论文集或者案例集,而是一部论述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专著。澄江小学的老师们对数学教育生活化作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从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到评价考核都提出了生活化的系统要求。内容非常系统全面,具有可操作性,不仅便于全校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遵循,也值得在其他小学中推广。

第四,我认为,最值得提出的,也是最可贵的是,澄江小学把教育研究作为他们学校发展的源泉。他们学习教育理论,研讨教学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业务能力。这是一条教师发展的正确道路。教师的进修提高绝不是听几个报告,学习什么理论就能达到,尽管这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总结,教师的提高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学习、改善、总结,才能真正提高,才能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我非常惊喜小学老师们能够写出如此有理论有实际的著作,惊喜我们小学老师们的钻研精神。这标志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深入。我祝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1] 写于2006年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