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而差异是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1](1 / 1)

近几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受到社会极大关注。这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也有历史原因,一个国家在教育资源极度贫乏的时候,只能集中资源办好一批学校,以便快出人才。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重点学校出现的缘由。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教育资源已经比以前相对充足,国家已有财力支撑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因而教育公平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基础教育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打基础的,理应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教育资源理应在所有学校公平配置。当然,不排除引入竞争机制,奖励办得好的学校。但是总体上应该是均衡的。

实现教育公平,不仅在办学条件上要均衡发展,还应该特别支持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这也可以说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因为长期以来他们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只有对他们特别予以照顾,教育资源向他们倾斜,才能补偿过去的不足,跟上一般的水平。1998年我到巴黎访问了一个“教育优先发展区”。我开始不理解什么是“教育优先发展区”,区督学向我解释,因为这个区大多是非洲移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成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国家把这里定为“教育优先发展区”,在经费、教师编制上都比普通地区宽裕。这就是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我国也需要有这样的优先政策,特别是发达的城市要有这样的政策,才能提高所有市民的文化水平。

教育公平有三层内容:一是入学机会公平,二是教育过程公平,三是教育结果公平。今天我们讲教育公平主要是指为每个孩子提供入学机会的公平,提供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条件和师资)的公平,并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公平。这是因为人的天赋有差异,环境有差异,学生努力的程度有差异。文艺复兴时启蒙学者为了反对神权,提倡人权,提出人生来是平等的,这是指人的权利。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宪法上都有这项规定。其实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你出生在发达地区,他生在落后的乡村;你生长在富裕家庭,他生长在贫困家庭,能平等吗?因此人的平等讲的是权利的平等,每个人都有生存权、受教育权。但是事实上往往是不平等的,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条件不同。这些都会造成教育的差异。今天我们讲教育公平,就是要缩小这种差异,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且是教育过程的公平。由于过去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以今天要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并且向弱势群体倾斜,使受教育者能够享受入学机会的公平和教育过程(接受条件基本相同的教育)的公平。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时候,产生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实现教育公平时允许不允许差异?我认为,不仅应该允许差异,而且要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培养差异。

我今天要讲的差异,还不是指客观环境造成的教育差异,而是讲人的个体的差异引起教育的差异。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这在心理学界已达成共识。普通的孩子智商在100左右,但有些孩子的智商可以达到130或者140。我们应该承认有特别聪明的孩子。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也给我们提供另一种认识,就是每个孩子的智能特点是不同的。虽然每个人都会有8种或9种智能,但智能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语言言语智能比较强,有的孩子数学逻辑智能比较强。因此,教育如何照顾到这种差异,就成了教育界的口头禅“因材施教”,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上是从个体本位的角度,从个体发展的差异来讲的教育差异。从社会本位来讲,也需要教育的差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说到底,这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教育不能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国家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我们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同时,现代社会是多元结构的社会,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讲的,我们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这样的多种人才,都需要教育来培养。因此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供给学生多种选择,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培养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不能因讲求公平而把人才削平。

有人会说,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应该给所有的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但是,正是因为是打基础的教育,就更应该根据不同材料打下尽可能发展的基础。

基础教育打什么基础?我认为要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

第一是打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是打好儿童进一步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第三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

其中打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进一步学习、走向社会的基础也打不好。但是儿童生理心理素质受遗传的影响很大。就像前面讲到的,智商不同,智能结构不同。因此,打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就不是人人都一样的,而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需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扬长补短,发挥特长。

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并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内容不同的机会。用一种规格、一种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儿童,对有些儿童来讲可能是拔苗助长,对另一些儿童来讲可能压抑他的潜能的发展。

今天我们都在提倡大众教育。但是大众教育并不排斥精英人才的培养。大众教育是相对精英教育而来的。精英教育只为少数人提供发展机会。大众教育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同等发展的机会。但大众教育中会蕴含着精英人才。而且在培养人才方面,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更能培养出精英人才。因为教育的基地扩大了,就可能人才辈出。就像培养优秀运动员一样,只有在群众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大批优秀运动员。

但是,优秀人才还是要有意识培养的。因此,基础教育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我国教育的很大弊端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因而出不了拔尖人才。我们教育讲求公平,讲求人人成才,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英才。我们教育界常常有一种自满情绪,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但是我们基础教育却没有培养出多少英才,也就是没有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使我们不能不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担忧。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温家宝看望他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不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就要提倡公平而差异的原则。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有灵活的办学机制,提倡学校办出特色。去年我看到一位华裔美国学生写的一本书《我在美国上中学》,感到他们的学校很有特色。初中就设选修课,就可以到大学去听课。高中的课程更是多种多样,有300多门课,数学就分普通数学、高级数学、强化数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高中生还可以到大学里选课,将来入大学承认选学的学分。当然,这种选课是要通过考试的,竞争也很激烈,但考试并不难,20分钟回答50个问题,说明这种考试不是考知识的记忆,而是对该门课的了解、兴趣、理想等。

其次,学校要有灵活多样的课程和评价机制。课程不仅包括列入课表中的显性课程,还应包括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活动。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到十二三岁时还没有自己的爱好,老师就要为他担忧。担忧什么,担忧他将来成为一个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的平平庸庸的人。我们的老师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教育管理工作者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帮助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数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是根据学生的考分。

美国的教育就思考过这个问题。美国在1955年就设立一种“先修计划”,为有兴趣有才能的学生提供先修的机会。根据这个计划,高中可在13个学科开设大学水平的选修课程。学生在修完某门课程后,可以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举行的标准化考试,入大学后可以免修。大学也为中学生开设各种课程,修完后承认学分。中学里设有学习指导老师,学生进了高中选学什么课程,指导老师就会根据学生的爱好、在初中学习的情况帮助学生选课,制订学习计划。因此,美国基础教育整体上看来水平可能不如我国,但他们却有一批拔尖人才。

我国的评价制度也需要改革。没有绝对的好学生和坏学生,只有某些方面甲学生优于乙学生,某些方面则乙学生优于甲学生。因此,要从多种视觉、多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最终能达到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把某个学生评下去。

最后,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有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坚信人人都能成才,但才有不同。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最需要的,或者说最适合于他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公平。这就是我的公平而差异的教育主张。

[1] 原载《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