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学会做人”》的质疑[1](1 / 1)

《名校长工程论坛》2002年第4期的“卷首语”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肖川写的一篇奇文,叫作《质疑“学会做人”》。乍一看题目,吓我一跳,以为肖川要教我们不要学会做人,那么学会做什么呢?学会做狗、做牛、做马?不会做人,那只好做动物。仔细看下去,才发现肖川希望我们不要做“察言(恐是颜字之笔误——笔者注)观色、见风使舵”的人,是希望我们做一个率真的人、淳朴憨厚的人、具有赤子之心的人等。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还是做人。肖川却偏偏不说做人。为什么?第一,是因为“做人”这个词不好。你看,他在文章一开头就说:“‘做人’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因为是“带有对学生的不尊重”。我不清楚,叫学生学会做人,怎么就是不尊重学生?文章说,因为“做人”带有外在化、行为模式的意味,人成了盛装“道德”的容器。我还是不太明白。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文化、长知识、增智慧,当然也包括提高道德品质。为什么学道德就变成“容器”了?那么“育人”这个词是不是也不尊重学生?确实,人生下来就是人,不是猫,不是狗。你们要说“做人”“育人”,都是不尊重人,那只有取消一切教育才能做到尊重人?

第二,作者认为,“做人”基本上是面子上的事情,“是外在化的表演,而不是内心的真诚、善良、淳朴等”。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忝为作者的老师,曾经教过他“做人”,原来他理解我是让他做虚伪的人,做表面上的人,这说明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我想一位好老师教学生做人,一定是要做一个真诚、善良、淳朴的人。只有存心不良的老师才会教学生做虚伪的人。

第三,作者说:“在中国,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没有学问,没有头脑,没有思想,没有肝胆,没有智者作风,但不能不标榜有道德。”这话拿到旧中国去说是千真万确的。但拿到今天的中国来说,是不是有点过分?而且作者还认为,教学生“学会做人”,就是根据这种旧中国的经验,告诫学生不要被人指责为道德上有污点的人。更有甚者,作者认为,教学生“学会做人”的人都是伪君子。他说:“伪君子们以貌似道德的表现来达到他们不道德的目的,道德也往往成了他们掩盖自己的无能、打压创新的工具。有人就是以道德的名义、以教别人如何做人为幌子,对人进行精神施虐,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你看,提倡教学生学会做人竟然有这样大的罪名,真是罪该万死了。

有了这些理由,当然“学会做人”不仅应该被质疑,而且应该彻底批判,提倡教学生“学会做人”的人都是伪君子,应该打倒在地。

作者还有其他高论,这里就不再讨论了。我只想说,提倡“学会做人”的思想本来是很明确的,当然要做一个像作者所说的“一个率真的人,一个淳朴憨厚的人,一个具有赤子心的人”。为什么作者会有上面那些误解呢?肖川曾经是我的学生,我很了解他。他写过不少好文章,讲的课也很生动,有影响力。但就是有点偏激,有点夸张。这就是他的风格吧。但把这些偏激的话写在杂志的“卷首语”中却是有失其当的。

作为一本杂志来讲,“卷首语”是指导读者阅读的,也是指导着杂志方向的。主编把这篇文章作为“卷首语”,不知是想把杂志和读者引向何方?因为我是一个率真的人,所以不吐不快。

[1] 原载《名校长工程论坛》2002年第5期。